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凤英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中国黄梅戏传承发展的重要开拓者和贡献者,也是“七仙女”的塑造者。她的成长和成功与她的南京姻缘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说,严凤英还是南京的媳妇。严凤英曾是甘家大院(俗称“九十九间半”)主人甘贡三的小儿媳,南京民俗馆内保留着当年严凤英居住过的房间。
1949年年初,年方20岁的严凤英辗转来到南京,迫于生计,她改名严岱峰,在上乘庵米高梅舞厅当了一名歌女。为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严凤英经常去夫子庙京剧茶座和安乐酒家看演出、听戏。
1950年3月,由南京著名京剧票友甘律之等二十几人发起组织的“友艺集”,成为解放后南京影响最大的票房。当时每日下午二时在安乐酒家(现江苏饭店)的小舞台上南京的名票数十人,轮流上演京剧,有范儒林、赵寿良的《卖马》,赵筠怀、杨文华、睢乐山的《玉堂春》、陈振杓、杨序东的《奇冤报》等,此外还有许公泽、范儒林、孙盛云的普及京剧讲座,以及林澄伯、赵寿良的戏剧知识讲座,管公衡的京剧知识兼说场面等。在这里,严凤英结识了“戏曲世家”甘家的三公子甘律之,由于他擅长唱京剧的老生、小生,且拉得一手好京胡,两人成了“知音”。
甘家是南京的大家族,到甘贡三这支可谓戏曲世家。当时的名流如溥侗(红豆馆主)、梅兰芳、奚啸伯、徐兰沅(梅兰芳琴师)、曹慧麟、王熙春、童芷夸、言慧珠、李蔷华等常常出入甘家交流切磋艺术。在民乐方面,甘贡三精于笙、笛,弹拨乐器中擅长三弦、琵琶,号称“江南笛王”,还聘请尤彩云、李金寿、徐金亮等昆曲名家来家教授子女,其子女都会戏曲表演。
严凤英后来常去甘家,向甘律之学会了《梅龙镇》,有一次严凤英与甘律之同台演出,律之的姐夫汪剑耘(梅兰芳的弟子)对严凤英的唱腔、眼神尤为赞赏,觉得她是位可造之材,遂答应手把手教她练毯子功、把子功,这些基本功正是京剧、昆曲一类大戏演员所必须掌握的扎实功底和素质,是黄梅调演员所不具有的,严凤英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刻苦练功,这为她的成才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严凤英每次到甘家花园里学戏,一次次跑圆场,不顾疲劳,无丝毫懈怠,她的悟性好,又能勤学苦练,有时三四天即能学会一台戏。只要需要,让她演什么就演什么,有一次反串《芦花荡》里的张冀德,严凤英竟将勇猛无比、粗中有细的猛张飞演得丝丝入扣,甘家上下为之欢呼:“我们家又多了一员虎将。”1950年10月30日,友艺集全体集友恭祝刘廷香先生五十荣庆合影留念中有甘贡三、甘南轩、甘律之、汪剑耘、严凤英等。当天的友艺集为刘廷香先生五秩大庆堂会剧目中全体反串中甘南轩饰赵云、甘律之饰周瑜、严岱峰饰张飞。在这“戏曲世家”,她像海绵一样尽情地吮吸艺术营养,领略京昆戏曲博大精深的内蕴,一年时间内,严凤英学会了《游园惊梦》、《春香闹学》、《大登殿》、《御碑亭》等曲目,和甘家名票联袂演出,不久就蜚声金陵。
1951年安庆剧协的主任邹洪泉先生通过时任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的陈其五找到当时的南京市文联主席赖少其,托他寻找到严凤英。在甘律之的支持下,严凤英像一股清新的风,又吹回安徽大地,重返安庆舞台,在“群乐剧场”演出(后改名为“胜利剧场”)。1952年,应邀到上海演出,她在传统小戏《打猪草》、《蓝桥会》和现代戏《柳树井》中所塑造的角色,情感真挚,性格鲜明,唱腔优美动人,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严凤英也因此被上海观众誉为造诣很深的艺术家。1953年她被调入了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后,还再度来宁,住在贡院街戏曲改进会,在夫子庙姚家巷的南京大剧院演出了《天仙配》中的《路遇》、《打猪草》、《夫妻观灯》等剧,深得广大观众的赞许。
据甘律之的妹妹甘纹轩回忆:“解放不久,他(甘律之)在友艺集与迫切要求学戏的原黄梅戏演员严凤英相遇,由于四哥戏曲知识面广,在教唱、排戏、打把、操琴吊嗓以及合作演戏方面都给严很多帮助,在频繁接触中两人萌生了爱情,但顾虑家庭不能接受,起初就与她在外租房,由于严凤英有较好的戏曲天赋,人也聪敏温顺,在向姐夫(汪剑耘)、四哥学习京戏的同时,也跟我们兄妹演唱、排练昆曲的后面学唱、学演,我父亲是家庭中较开明的人,他见严学戏心切,也很乐意教她,在察觉出她与四哥的感情后,也就默许她回家居住。当安庆黄梅剧团到我家来动员严回去演戏时,由于她已习惯了在南京的安定生活,而且也经常有机会登台演戏,所以也不太想回安庆去,但四哥以她在黄梅戏演唱方面已取得一定成就,为了更好地发挥她的艺术才能,权衡下来,认为还是应劝她返黄梅戏舞台为好,为此,特地为她置办了一批行头,动员她返回安庆,以后他俩虽不在一地,但仍往来频繁,到1954年正式在南京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华东戏曲会演前,为帮助严取得更好成绩,四哥除了帮助她分析人物、帮她排练以外,还让姐夫与我把京、昆剧的表演身法教给她。在她学演的同时,四哥再在一旁分析、解说,以便她在黄梅戏表演中参照运用。后来严到上海参演时,特地把我父亲接到上海看戏,得到奖后,还特意戴上奖章,请父亲和我一起出去玩和吃饭,对我们大家给予她的关心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天仙配》演出成功后,严凤英拍电影十分繁忙,应酬也多,而四哥当时既要随姐夫剧团外出演戏又要兼顾一些商业操作,两人聚少离多,最终解除了婚约。”(据 《严凤英艺术年谱》记载:1956年6月29日,由南京白下区法院判决严凤英与甘律之离婚。)
可叹,“文化大革命”中,严凤英身受百般摧残,于1968年含恨而死,时年仅38岁。1978年,安徽省委宣布为严凤英同志平反昭雪。大书法家林散之先生哀其诗曰:“皖中凄绝黄梅女,血泪沾成碧草痕。千古伤心唯一死,落花谁忆玉楼人。”
(作者系南京民进文博支部委员)
1949年年初,年方20岁的严凤英辗转来到南京,迫于生计,她改名严岱峰,在上乘庵米高梅舞厅当了一名歌女。为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严凤英经常去夫子庙京剧茶座和安乐酒家看演出、听戏。
1950年3月,由南京著名京剧票友甘律之等二十几人发起组织的“友艺集”,成为解放后南京影响最大的票房。当时每日下午二时在安乐酒家(现江苏饭店)的小舞台上南京的名票数十人,轮流上演京剧,有范儒林、赵寿良的《卖马》,赵筠怀、杨文华、睢乐山的《玉堂春》、陈振杓、杨序东的《奇冤报》等,此外还有许公泽、范儒林、孙盛云的普及京剧讲座,以及林澄伯、赵寿良的戏剧知识讲座,管公衡的京剧知识兼说场面等。在这里,严凤英结识了“戏曲世家”甘家的三公子甘律之,由于他擅长唱京剧的老生、小生,且拉得一手好京胡,两人成了“知音”。
甘家是南京的大家族,到甘贡三这支可谓戏曲世家。当时的名流如溥侗(红豆馆主)、梅兰芳、奚啸伯、徐兰沅(梅兰芳琴师)、曹慧麟、王熙春、童芷夸、言慧珠、李蔷华等常常出入甘家交流切磋艺术。在民乐方面,甘贡三精于笙、笛,弹拨乐器中擅长三弦、琵琶,号称“江南笛王”,还聘请尤彩云、李金寿、徐金亮等昆曲名家来家教授子女,其子女都会戏曲表演。
严凤英后来常去甘家,向甘律之学会了《梅龙镇》,有一次严凤英与甘律之同台演出,律之的姐夫汪剑耘(梅兰芳的弟子)对严凤英的唱腔、眼神尤为赞赏,觉得她是位可造之材,遂答应手把手教她练毯子功、把子功,这些基本功正是京剧、昆曲一类大戏演员所必须掌握的扎实功底和素质,是黄梅调演员所不具有的,严凤英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刻苦练功,这为她的成才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严凤英每次到甘家花园里学戏,一次次跑圆场,不顾疲劳,无丝毫懈怠,她的悟性好,又能勤学苦练,有时三四天即能学会一台戏。只要需要,让她演什么就演什么,有一次反串《芦花荡》里的张冀德,严凤英竟将勇猛无比、粗中有细的猛张飞演得丝丝入扣,甘家上下为之欢呼:“我们家又多了一员虎将。”1950年10月30日,友艺集全体集友恭祝刘廷香先生五十荣庆合影留念中有甘贡三、甘南轩、甘律之、汪剑耘、严凤英等。当天的友艺集为刘廷香先生五秩大庆堂会剧目中全体反串中甘南轩饰赵云、甘律之饰周瑜、严岱峰饰张飞。在这“戏曲世家”,她像海绵一样尽情地吮吸艺术营养,领略京昆戏曲博大精深的内蕴,一年时间内,严凤英学会了《游园惊梦》、《春香闹学》、《大登殿》、《御碑亭》等曲目,和甘家名票联袂演出,不久就蜚声金陵。
1951年安庆剧协的主任邹洪泉先生通过时任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的陈其五找到当时的南京市文联主席赖少其,托他寻找到严凤英。在甘律之的支持下,严凤英像一股清新的风,又吹回安徽大地,重返安庆舞台,在“群乐剧场”演出(后改名为“胜利剧场”)。1952年,应邀到上海演出,她在传统小戏《打猪草》、《蓝桥会》和现代戏《柳树井》中所塑造的角色,情感真挚,性格鲜明,唱腔优美动人,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严凤英也因此被上海观众誉为造诣很深的艺术家。1953年她被调入了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后,还再度来宁,住在贡院街戏曲改进会,在夫子庙姚家巷的南京大剧院演出了《天仙配》中的《路遇》、《打猪草》、《夫妻观灯》等剧,深得广大观众的赞许。
据甘律之的妹妹甘纹轩回忆:“解放不久,他(甘律之)在友艺集与迫切要求学戏的原黄梅戏演员严凤英相遇,由于四哥戏曲知识面广,在教唱、排戏、打把、操琴吊嗓以及合作演戏方面都给严很多帮助,在频繁接触中两人萌生了爱情,但顾虑家庭不能接受,起初就与她在外租房,由于严凤英有较好的戏曲天赋,人也聪敏温顺,在向姐夫(汪剑耘)、四哥学习京戏的同时,也跟我们兄妹演唱、排练昆曲的后面学唱、学演,我父亲是家庭中较开明的人,他见严学戏心切,也很乐意教她,在察觉出她与四哥的感情后,也就默许她回家居住。当安庆黄梅剧团到我家来动员严回去演戏时,由于她已习惯了在南京的安定生活,而且也经常有机会登台演戏,所以也不太想回安庆去,但四哥以她在黄梅戏演唱方面已取得一定成就,为了更好地发挥她的艺术才能,权衡下来,认为还是应劝她返黄梅戏舞台为好,为此,特地为她置办了一批行头,动员她返回安庆,以后他俩虽不在一地,但仍往来频繁,到1954年正式在南京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华东戏曲会演前,为帮助严取得更好成绩,四哥除了帮助她分析人物、帮她排练以外,还让姐夫与我把京、昆剧的表演身法教给她。在她学演的同时,四哥再在一旁分析、解说,以便她在黄梅戏表演中参照运用。后来严到上海参演时,特地把我父亲接到上海看戏,得到奖后,还特意戴上奖章,请父亲和我一起出去玩和吃饭,对我们大家给予她的关心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天仙配》演出成功后,严凤英拍电影十分繁忙,应酬也多,而四哥当时既要随姐夫剧团外出演戏又要兼顾一些商业操作,两人聚少离多,最终解除了婚约。”(据 《严凤英艺术年谱》记载:1956年6月29日,由南京白下区法院判决严凤英与甘律之离婚。)
可叹,“文化大革命”中,严凤英身受百般摧残,于1968年含恨而死,时年仅38岁。1978年,安徽省委宣布为严凤英同志平反昭雪。大书法家林散之先生哀其诗曰:“皖中凄绝黄梅女,血泪沾成碧草痕。千古伤心唯一死,落花谁忆玉楼人。”
(作者系南京民进文博支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