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政党对于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实践,是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所拥有的坚定的信心。它所体现的是国家对于文化的一种肯定和实践。本文对文化自信背景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进行分析,适时提出相关的整改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文化自信;网络道德;教育模式
一、前言
文化自信这个概念从很早就被提出,有其自身的文化理念和观念。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所应该有的理论根基。中国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基础上的,所谓的文化自信其实是在更加基础、更加广泛和更加深厚基础上的一种自信,这样一种概念传递出了一种态度坚决的自信理念。而随着网络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深入和广泛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微时代”。如何在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结合文化自信视域来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分析,是我们大家都需要去考虑的问题。
二、文化自信与大学生网络道德
1.文化与文化自信概念详解
文化本身是一个非常广泛而抽象的概念,它的内部拥有着非常广泛的人文内涵。而关于文化的一个共同的解释就是相对于政治和经济而言,文化是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和活动产品。从哲学的概念上说,文化指的是社会现象和群族内部所既有的传承、创造和发展的总和。从广义的范围来说,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群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附属物、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和其他类型的文化方式。
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学习和发扬。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实践,并以此对整体文化的生命力抱以坚定的信心。此外,文化自信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对整个文化在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的基础上,对有关文化的生命力抱有的最原始和坚定的自信心。
坚持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自信,除了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说到底還是要坚持属于自己的文化范畴的自信。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够更好地坚定和实践其他三个类型的自信。
2.大学生网络道德内涵解析
伴随着微博、微信等其他网络传媒工具在生活中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我们的生活正越来越快地进入到一个“微时代”的循环中。所谓大学生网络道德指的是大学生在传播和运用网络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道德现象和道德类型。网络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正变得越来越高。但是大学生的阅历、认知水平和对信息的辨识能力普遍较低,又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坚定地实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一方面渴求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另外一方面对人才的品德也非常重视。因此,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发掘大学生使用网络过程中的特点,从真正意义上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这一点显得相当重要。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以及主要问题
网络的出现给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关于整肃网络环境的一系列措施,但是在政治网络环境方面还存在着下列问题:
1.积极影响
第一,通过网络,大学生的社交圈子逐渐变得更加广阔。网络对于在快节奏时代生活的我们来说,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拓展整个交际的圈子。第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学习相关的知识,还可以通过网络,选择更加自主独立的方式来接受知识。第三,网络使得大学生生活的开放性得以大幅度的提升,借助网络的交流与学习,大学生的思想会变得更加活跃,其文化性也会变得更加开放。
2.消极影响
第一,大学生对网络中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普遍缺乏认识,如今网络上充斥着金融诈骗、虚假广告和其他侵犯版权等一系列的信息。很多人也会通过盗取国家机密、散布电子谣言等方式来进行宣传。于是有关网络的迷信、色情和网络暴力犯罪时有发生。第二,大学生运用网络来弄虚作假的现象非常严重。因为互联网的虚拟性对于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有的学生甚至因为过分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而出现精神倦怠或者精神过于亢奋的行为。甚至有的学生会因为沉迷网络而出现睡不好和吃不好的现象,进而导致身体健康状况直线下降。
四、文化自信背景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的内涵
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正确地树立网络道德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价值观和理性的网络信息商品观;第二,在运用网络资源和尊重他人隐私的基础上合法地对网络信息观进行利用;第三,形成相互同情和合作的契约精神,约束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积极维护整个网络的空间秩序感,从而更好地分清现实和虚拟之间的距离。
五、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孟母三迁的故事早就告诉了我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良好的家教和家风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学生。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啟蒙老师,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长的文化观念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家在一味追求利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很多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有的家长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却激发了大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于是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负面信息。很多家长把网络视为“洪水猛兽”,最终导致大学生在网络道德教育中屡屡碰壁。
2.校园文化氛围不足
由于学校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大,很多大学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缺少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正确引导,于是整个网络道德氛围就会变得消极。高中的节奏太过紧凑,于是很多大学生一到大学就变得松懈,从而出现目标感的缺失。这样的情况,导致很多大学普遍缺乏文化自信氛围的宣传,从而让大学生没有能够及时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念,最终影响文化自信的意识在大学生心中更好地建立。想要让文化自信建设得更加好,在校园内部采取相应的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3.缺少良好的社会氛围
如今,社会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甚至有的人在网上煽风点火,发表一些不当或者过激的言论。部分居心不良者甚至运用网络工具刻意歪曲和触碰社会中的敏感话题,增加了网络上的负能量。大学生大多涉世未深,缺乏足够的经历和阅历,因此不能正确地辨别是非。因此,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建立良好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氛围的基础。
六、文化自信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践手段
1.弘扬传统美德
弘扬传统美德是文化自信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实践手段,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在弘扬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基础上,以爱国主义为先导,真正把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大学生也只有在充分掌握爱国主义情怀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提高对网络文化的辨析力。第二,树立诚实守信的品质。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背景下,让大学生树立牢固的网络诚信意识显得尤为重要。第三,大学生要充分运用网络这个资源进行学习,只有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才能够让自己每天都不断地取得进步。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2.充分运用语言这个载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用语言传播出去的。目前,想要让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发展得更好,一般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让大学生在网络社会的交往中学会礼貌用语,在问候和称呼对方时注意用尊称,像“您”和“请”这样的字眼要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去运用。第二,大學生在网络社会的交往中应该学会遵循一些语言表达的规则。语言的礼仪可以更好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态度和情感,因此,大学生要学会在网络社交中也带着情感去交流。
3.改变交流的模式
传统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是单向的教育模式。教师通过学校制订的相关规章制度和自己的社会阅历,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的灌输。而在文化自信背景下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时则可以充分运用网络这个平台的优势,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个双向交流的模式。例如,开设道德咨询讲堂和公众号,以及通过构建具有时代感的咨询平台进行个人信息的登记。这些举措往往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彼此心灵的沟通,从而获得同学之间的信任。应该说网络背景下的道德教育更加具有亲和力。
七、结论
綜上所述,只有在弘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改变交流模式,才能够更好地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分析,这对整个网络环境的改变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而也只有对文化自信充分地予以弘扬,让广大大学生拥有扎实的文化底蕴,大学生才能够在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明辨糟粕与精华,让网络更好地为自己的将来出一分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6-07-02.
[2]陈淑娇.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探析[J].高教论坛,2016(4):7-10.
[3]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5-02-18.
[4]李勇平,宋广文.微时代下高校道德教育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3-125.
[5]叶通贤,周鸿.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
关键词:文化自信;网络道德;教育模式
一、前言
文化自信这个概念从很早就被提出,有其自身的文化理念和观念。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所应该有的理论根基。中国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基础上的,所谓的文化自信其实是在更加基础、更加广泛和更加深厚基础上的一种自信,这样一种概念传递出了一种态度坚决的自信理念。而随着网络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深入和广泛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微时代”。如何在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结合文化自信视域来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分析,是我们大家都需要去考虑的问题。
二、文化自信与大学生网络道德
1.文化与文化自信概念详解
文化本身是一个非常广泛而抽象的概念,它的内部拥有着非常广泛的人文内涵。而关于文化的一个共同的解释就是相对于政治和经济而言,文化是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和活动产品。从哲学的概念上说,文化指的是社会现象和群族内部所既有的传承、创造和发展的总和。从广义的范围来说,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群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附属物、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和其他类型的文化方式。
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学习和发扬。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实践,并以此对整体文化的生命力抱以坚定的信心。此外,文化自信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对整个文化在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的基础上,对有关文化的生命力抱有的最原始和坚定的自信心。
坚持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自信,除了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说到底還是要坚持属于自己的文化范畴的自信。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够更好地坚定和实践其他三个类型的自信。
2.大学生网络道德内涵解析
伴随着微博、微信等其他网络传媒工具在生活中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我们的生活正越来越快地进入到一个“微时代”的循环中。所谓大学生网络道德指的是大学生在传播和运用网络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道德现象和道德类型。网络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正变得越来越高。但是大学生的阅历、认知水平和对信息的辨识能力普遍较低,又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坚定地实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一方面渴求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另外一方面对人才的品德也非常重视。因此,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发掘大学生使用网络过程中的特点,从真正意义上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这一点显得相当重要。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以及主要问题
网络的出现给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关于整肃网络环境的一系列措施,但是在政治网络环境方面还存在着下列问题:
1.积极影响
第一,通过网络,大学生的社交圈子逐渐变得更加广阔。网络对于在快节奏时代生活的我们来说,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拓展整个交际的圈子。第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学习相关的知识,还可以通过网络,选择更加自主独立的方式来接受知识。第三,网络使得大学生生活的开放性得以大幅度的提升,借助网络的交流与学习,大学生的思想会变得更加活跃,其文化性也会变得更加开放。
2.消极影响
第一,大学生对网络中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普遍缺乏认识,如今网络上充斥着金融诈骗、虚假广告和其他侵犯版权等一系列的信息。很多人也会通过盗取国家机密、散布电子谣言等方式来进行宣传。于是有关网络的迷信、色情和网络暴力犯罪时有发生。第二,大学生运用网络来弄虚作假的现象非常严重。因为互联网的虚拟性对于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有的学生甚至因为过分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而出现精神倦怠或者精神过于亢奋的行为。甚至有的学生会因为沉迷网络而出现睡不好和吃不好的现象,进而导致身体健康状况直线下降。
四、文化自信背景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的内涵
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正确地树立网络道德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价值观和理性的网络信息商品观;第二,在运用网络资源和尊重他人隐私的基础上合法地对网络信息观进行利用;第三,形成相互同情和合作的契约精神,约束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积极维护整个网络的空间秩序感,从而更好地分清现实和虚拟之间的距离。
五、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孟母三迁的故事早就告诉了我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良好的家教和家风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学生。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啟蒙老师,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长的文化观念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家在一味追求利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很多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有的家长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却激发了大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于是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负面信息。很多家长把网络视为“洪水猛兽”,最终导致大学生在网络道德教育中屡屡碰壁。
2.校园文化氛围不足
由于学校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大,很多大学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缺少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正确引导,于是整个网络道德氛围就会变得消极。高中的节奏太过紧凑,于是很多大学生一到大学就变得松懈,从而出现目标感的缺失。这样的情况,导致很多大学普遍缺乏文化自信氛围的宣传,从而让大学生没有能够及时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念,最终影响文化自信的意识在大学生心中更好地建立。想要让文化自信建设得更加好,在校园内部采取相应的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3.缺少良好的社会氛围
如今,社会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甚至有的人在网上煽风点火,发表一些不当或者过激的言论。部分居心不良者甚至运用网络工具刻意歪曲和触碰社会中的敏感话题,增加了网络上的负能量。大学生大多涉世未深,缺乏足够的经历和阅历,因此不能正确地辨别是非。因此,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建立良好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氛围的基础。
六、文化自信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践手段
1.弘扬传统美德
弘扬传统美德是文化自信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实践手段,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在弘扬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基础上,以爱国主义为先导,真正把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大学生也只有在充分掌握爱国主义情怀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提高对网络文化的辨析力。第二,树立诚实守信的品质。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背景下,让大学生树立牢固的网络诚信意识显得尤为重要。第三,大学生要充分运用网络这个资源进行学习,只有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才能够让自己每天都不断地取得进步。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2.充分运用语言这个载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用语言传播出去的。目前,想要让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发展得更好,一般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让大学生在网络社会的交往中学会礼貌用语,在问候和称呼对方时注意用尊称,像“您”和“请”这样的字眼要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去运用。第二,大學生在网络社会的交往中应该学会遵循一些语言表达的规则。语言的礼仪可以更好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态度和情感,因此,大学生要学会在网络社交中也带着情感去交流。
3.改变交流的模式
传统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是单向的教育模式。教师通过学校制订的相关规章制度和自己的社会阅历,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的灌输。而在文化自信背景下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时则可以充分运用网络这个平台的优势,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个双向交流的模式。例如,开设道德咨询讲堂和公众号,以及通过构建具有时代感的咨询平台进行个人信息的登记。这些举措往往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彼此心灵的沟通,从而获得同学之间的信任。应该说网络背景下的道德教育更加具有亲和力。
七、结论
綜上所述,只有在弘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改变交流模式,才能够更好地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分析,这对整个网络环境的改变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而也只有对文化自信充分地予以弘扬,让广大大学生拥有扎实的文化底蕴,大学生才能够在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明辨糟粕与精华,让网络更好地为自己的将来出一分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6-07-02.
[2]陈淑娇.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探析[J].高教论坛,2016(4):7-10.
[3]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5-02-18.
[4]李勇平,宋广文.微时代下高校道德教育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3-125.
[5]叶通贤,周鸿.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