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试验 新的创举

来源 :企业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_l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经济特区到新改革试验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了为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路,从1979年开始,我国先后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以及海南省设置经济特区,到1984年又进一步扩大为沿海14个城市。由于在经济特区实行特殊优惠政策,最先实行市场调节,迅速发展了生产、繁荣了经济,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并积累了经验,起到了技术窗口、管理窗口、知识窗口、对外政策窗口的作用。
  回顾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可以发现,经济特区的伟大试验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与成就,为我国从以政治为中心向以经济为中心的伟大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转变,从闭关自守向对外开放的伟大转变,所发挥的巨大的带动作用与示范作用,所具有的伟大的创新意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是彪炳史册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在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开始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纵深地带挺进。国务院先后于2005年6月批准成立上海浦东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6年5月批准天津滨海为开发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6月批准重庆与成都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12月批准武汉和长株潭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深层次的改革攻坚克险探索前进的道路。这是继经济特区这一伟大的试验和创举之后的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试验和伟大创举。
  从经济特区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从破除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阶段,转变到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加公正、更加协调、更加和谐的经济社会体制的历史新阶段。新改革试验将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在中华大地春潮涌动。
  
  新试验贯彻新共识
  
  新改革试验区的启动贯彻和体现着新改革共识。
  众所周知,以经济特区探路的第一轮改革开放迄今近30年,其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465亿元增至2007年的24.6万亿元,平均增长9.7%以上,位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跃升为21738亿美元,增长了100倍;城乡居民存款总额从210.6亿元增至172534亿元,增长了700多倍;人均GDP从397元人民币增长到2000美元,增长了近40倍;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至1.53万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一;神六升空,嫦娥奔月;等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但是,在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阻碍。如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新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基尼系数超越国际警戒线且居高不下,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尤其转变政府职能需要继续深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使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许多新的课题;面临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难度加大,要求更高;等等。
  这一系列新的特点和特征,需要对第一轮的改革共识(或潜在共识)如“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了GDP的快速增长,先污染后治理”、“外资引进优先,可以享受超国民待遇”、“经济增长可以压倒一切”等等,进行反思、总结、修正、补充和扬弃。可以说,既往的改革共识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解决改革开放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新的改革共识作指导,即在继承30年改革开放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而不再是GDP崇拜;更加注重统筹兼顾,而不再继续扩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不再只是突出经济这个中心;更加注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统一,而不再是只重视物质文明;更加注重共建共富共享的社会和谐及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而不再只是突出先富,忽视生态及环保,等等。这些被人们称为新改革共识的认识,是对改革开放30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改革开放规律认识的深化,其实质是科学发展观。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以经济特区探路的改革共识是与传统的发展观、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相联系的,而以新改革试验区探路的新改革共识是与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道路相联系的。
  
  新试验中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以经济特区探路的第一轮改革开放及其改革共识,和以新改革试验区探路的新一轮改革开放及其新改革共识一样,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的不同具体阶段上的必然要求与必然反映,都有各自阶段要面临的巨大挑战和重大的历史机遇。
  如果说以经济特区探路的30年的改革开放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探索和回答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话,那么以新改革试验区探路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在坚持这种伟大创造和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体现以人为本、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着力于推进发展方式、执政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着力于建设中国特色和谐社会、中国特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特色学习型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文明社会,等等,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试验区是为新一轮改革开放攻坚克险的探路之旅。虽然在这个旅途中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是机遇大于挑战。“坚”“险”被攻克之后,发展的道路将会更宽,发展的舞台将会更大,发展的机会将会更多,发展的步伐将会更矫健,发展的质量将会更高,发展的效益将会更好。
  但是,机遇是在克服挑战中产生的。要想抓住新改革试验区及其指向中的机遇,企业需要克服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是要克服发展观念的挑战。要认识到,我们的许多企业习惯于按旧的发展观经营企业、管理企业,如不顾条件地做大规模、做大总量,对增长速度过于迷恋而对增长效益、效率重视不足,甚至是不予重视;又如不重视自主创新、舍不得投入或投入严重不足,对技术改造、工艺改造重视不够,对干部职工的培训重视不够,有的经营者甚至认为在任期内的这些投入是为“他人作嫁衣”,担心影响任期内的业绩考核而借故搁置;又如一讲降成本增效益,就总是在人力成本上动歪脑筋,压低、克扣、拖欠员工工资和法定的福利;再如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只顾单位利益不顾公共利益、以牺牲环境和损害公共利益为代价换取企业的一时发展;等等。如不切实转变这种旧的发展观念及其企业行为习惯,树立新的发展观念和新改革共识,就会在以新改革试验区探路的新一轮改革大潮中被淘汰出局。
  其次是要克服发展体制机制的挑战。在许多企业的现行体制机制中,存在着不少与科学发展观相悖的因素。其中既有计划经济体制的陈迹,更有与旧发展观一脉相承的规范、制度、条例,甚至还夹杂着一些封建主义的遗毒和早期资本主义的血腥。在以往改革过程中已经形成的阻碍科学发展的被规范化、体制化的利益格局,更是构成了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坚”与“险”之所在。如果不破解这些体制机制的难题,企业发展的活力就会被束缚、压制和扼杀。
  最后是克服胆识欠缺的挑战。新改革试验区及其指向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需要企业提前谋划,及早准备,未雨绸缪,调适自身,以适应新阶段特点的新要求。这既需要有胆——敢试敢闯的勇气和决心,又需要有识——对企业在新阶段的经营战略重新定位或精确定位,以便乘势而上,顺风扬帆,即要找准在新改革试验及其指向中的战略、策略、方法、途径,适时介入,抓抢先机。如果一味等待观望,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等到一切都试验清楚了再动手,就可能与重大历史机遇失之交臂。当年的经济特区改革,既有一批先行者闻风而动抢占了先机,赢得了发展,也有一些企业在等待观望中一再错失机会。春江水暖鸭先知,愿我们的企业都成为这先知之鸭,在新一轮改革的春江暖水中红掌弄波。
  历史将会证明,新改革试验区是伟大的试验,伟大的创举。虽然道路可能充满艰辛,但其成功是可以预期的。因为它符合科学发展观之理,而合理的终将成为现实。对此,我们的企业要有清醒的认识,坚定的信念,果敢的行动。
  (责任编辑:罗志荣)
其他文献
日前,记者跟随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现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简称中国一航)高级顾问袁立本到下属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国一航贵航集团)考察受中国一航委托实施的定点扶贫工作。这已是袁立本委员第27次来贵州扶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开展至今16年,他当了15年中国航空工业系统的扶贫领导小组组长。15载,扶贫路,他走了两万五千里;15载,他年年深入贵州镇宁、关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