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对策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see_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实施给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在解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就地方师范院校如何主动适应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对培养专门化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提出一些思考和对策。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张泽洪(1977-),男,四川宜宾人,西华师范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四川南充63700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033-02
  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规范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要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1]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必然推动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高师院校要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起到引领作用,必须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深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出台要求改革高师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最近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对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的课程提出了全新的规范化要求。与此同时,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是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制订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1]因此,师范院校应根据该课程标准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进行改革,特别是应该以此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与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构建开放兼容的教育类课程体系。
  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提出的要求
  1.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是必须创新课程理念,优化课程内容与结构,构建开放兼容的教育类课程体系。二是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优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三是采取多种手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四是通过培养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信念,强化教师养成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五是鼓励教师参与基础教育工作,强化与基础教育联系,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2.教师教育课程目标
  一是需要教师具有学生观,要理解学生行为;要具有正确的教师观,遵守职业道德;具有正确的教育观,愿意从事教育事业。二是要求教师应当具备理解学生、教育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发展自身,成为优秀教师。三是要求教师具有观摩、参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和体验。[2]
  三、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背景下的高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它决定着高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3]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出台要求高师院校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通过改革,一方面制订符合基础教育所需的教师教育课程方案,构建开放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为培养高素质的基础教育专门人才奠定基础,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有利于对现行教师教育进行反思,树立“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理念,以教师专业化改革现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教学向深层次发展。
  1.树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理念
  教师要深入全面理解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意义,认识到实践在课程中的作用,不能将课程标准当做一种完全课程设置上的“标准化”文本,而要看到课程标准的目的性,要看到课程设置对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观上,要体现课程目标,要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重视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转变,科学合理安排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重视教学的“生活意义”。
  2.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为契机,优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地方高师院校主要承担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任务,因此必须了解教师的基本素质结构,明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完善教师素质结构为目的,科学设置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已经对基础教育教师应当具备的“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作了具体要求,因此在教育学类课程设置方面一定要以课程标准设定的培养目标领域为导向,要与教师基本素质结构相适应,并随基础教育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学分和课程设置要求,把课程设置从以知识为本向以人为本进行转化,将教师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大功能的协调融合;深入开展基础教育研究,完善针对基础教育的实践课程设置,提高新入职教师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能力。
  3.拓宽课程设置口径,构建开放性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1)师生是构建开放性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专业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4]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是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的,教师是课程的主体,也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具有创设课程的能力和开发资源的能力。学生是课程的受益者,同时也是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因此师生均具有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教师素质,教师也应具有构建课程计划、实事求是地调整、组织课程结构的能力,只有这样,课程的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才能得以真正落实。
  (2)跨专业构建开放性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跨专业建立学科基础知识平台课程,设置必修课程,根据专业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让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突出学习的个性和特长。[4]其次,在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设置上实行“模块化”课程设置,拓宽专业口径,力求体现“文文渗透”、“文理渗透”、“理理渗透”的理念,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推行辅修制和双学位,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能够跨专业选修第二学位课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加社会知识能力。
  4.强化教师专业教育,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应当实行学科专业教育加教师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在课程结构上,教师培养由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和教师专业教育组成。教师教育以教师专业化为设计取向,包括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研究等多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学生教育知识与能力方面得到发展。[5]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各师范院校进行了积极探索。无论采取什么培养模式都要强调教师专业课程,以保证学生学习和掌握系统全面的教师职业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从而不仅为培养专业化水准的教师提供保障,而且为培养以自主发展能力为基础的终身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5]
  5.加强教育实践环节,提高教师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能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实践时间不少于一个学期。不少地方师范院校虽然已将实践教学学分和时间的比例提高,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实践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时间延长的基础上更须增强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要增强教育实践效果,主要包括:一是在不断扩大教育实践内容的基础上,要大力推进“跟班见习”计划,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学分(时)和时间,四年一贯全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二是加强学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三是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实践,如让学生担任基础教育班主任助理、派遣高校教师到基础教育挂职锻炼等形式参与基础教育教学;同时请中小学优秀教师在不同时间段进入高校为师范生讲示范课。
  四、小结
  随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相信将会进一步促进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更好地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但是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切实加强与基础教育联系,推动基础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702/201110/125722.html.
  [2]苗青,刘坎龙.浅谈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对策[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0,(1).
  [3]刘磊.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07,(9).
  [4]梁梅.对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
  2009,(7).
  [5]刘时见.教师教育发展与高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04,(11).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以常熟理工学院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为例,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中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些积极探索。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改革;创新教育;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朱培逸(1980-),男
摘要: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本科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针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加强师生交流及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等改革措施。希望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适应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意识;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蔡烁(1982-),男,湖南南县人,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日益成为当前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从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内涵界定与外延探讨,并进一步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进行了分段式研究,重点就课程结构、实践教学与教学管理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解析,笔者就高校共青团如何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有益探讨,提出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是共青团组织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提出了工作上内
摘要:根据新增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特点,在总结专科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毕业实习—就业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力求探索一种适合本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姚宏亮(1979-),男,江苏如皋人,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汪如春(1977-),男,江苏泰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