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后,初中由原来的择优录取变成现在的全体升学;又因为近年来县城私立中学不断扩大招生,优秀学生很大一部分到县城就学,致使农村中学学生素质明显下降,数学学困生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研究这类学生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具有极其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二、数学学困生具体成因
1.家庭与社会
现在的农村学生十之六七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而爷爷奶奶只管孩子吃饭睡觉问题,对孩子的数学学习无能为力。另一方面,中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不健康书刊以及社会上流传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从而使一些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致使他们成为了学困生。
2.学生自身
数学结论性知识、方法没有内化吸收;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这也是一部分学生上中学后成为数学学困生一个重要原因。
3.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一味追求升学率,教师教学不能面对全体学生,教学的难度与进度是为了适应班里大部分的学生,而不能兼顾一些落后的学生,自然也就会产生一部分数学学困生。
三、数学学困生转化措施
对于数学学困生的转化需要学生自己、教师、家庭与社会的共同配合。
1.培养师生良好情感是转化的突破口
教师应千方百计地从学生身上寻找长处,进行表扬,鼓励他们;走近学生生活关心他们,走进学生心里了解他们,用无私的爱感化他们,让他们为情所感,从而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1)中学生一般好奇心较强,而学困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常因挫折而减少,并且产生害怕的心理,这就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充分发挥数学魅力,让学生体验数学世界的奇妙性,从而再一次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动机,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好奇心的延续和发展”,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比较强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如学习“轴对称”应用时,以丁俊辉打台球为例,如何打一个球弹一库再撞到另一个球?学习几何体的三视图。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充分调动数学学困生的积极性,变学困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改善学困生的认知结构
(1)课前设置“旧知识的回顾”环节。在每堂课前就本课新知所需应用的原认知结构中提取一部分旧知识进行回顾,通过温习旧知识可以提高学困生上新课时的注意力和投入程度,由于给他们搭建了学习的阶梯,降低了学习新知识难度,学困生就能积极主动学习,从而达到较好地掌握新知的目的。
(2)不断进行“基本能力训练”。数学学困生的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再现能力等都较弱,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专门设计一些基础训练题让学困生练习。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怎样去绝对值、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平面几何比较重要的定理、性质、公理的应用等,从而提高数学学困生计算能力和知识再现能力。
(3)注重思想方法观念的渗透和知识体系的构建。学困生表现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但其智力是正常的。所以,要改善学困生的认知结构,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对学困生的教学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能只限于其被动接受。教师要经常地将类比、对比、归纳、抽象、猜想等手段有机结合。要精心设计练习,放低起点,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观念,从而达到构建体系之目的。如绝对值概念、换元法都要有层次逐步递进,左右勾连,上下相通,使之成为知识网络而不是散点分布。
4.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习惯。在讲课时要按逻辑程序层层深入,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生不断的产生“这是什么?”“为什么?”的积极反映。要针对学困生不善于积极思考,思维片面、单向的特点,精心创设思维情境,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数学学困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困生及时复习、科学记忆的习惯。在复习中,引导学生把不同内容穿插进行,把看、听、说、练、回忆、想象结合,多种感官并用,以求注意力稳定集中,记忆效果好。培养学生先复习、后作业,先审题找思想、后解题,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不懂要多问,及时解决困难,不要把今天的问题留到明天解决。
5.注重解题模式建立
初中数学中解方程组的模式、分母有理化的模式、函数解析式求法模式、梯形常用的作辅助线模式等诸多的模式,应用广泛,教师要注意归纳,让学生掌握。对学困生来说,掌握模式尤其显得重要,因为能回忆解题模式并灵活运用是提高学困生解题能力的关键。
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后,初中由原来的择优录取变成现在的全体升学;又因为近年来县城私立中学不断扩大招生,优秀学生很大一部分到县城就学,致使农村中学学生素质明显下降,数学学困生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研究这类学生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具有极其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二、数学学困生具体成因
1.家庭与社会
现在的农村学生十之六七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而爷爷奶奶只管孩子吃饭睡觉问题,对孩子的数学学习无能为力。另一方面,中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不健康书刊以及社会上流传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从而使一些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致使他们成为了学困生。
2.学生自身
数学结论性知识、方法没有内化吸收;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这也是一部分学生上中学后成为数学学困生一个重要原因。
3.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一味追求升学率,教师教学不能面对全体学生,教学的难度与进度是为了适应班里大部分的学生,而不能兼顾一些落后的学生,自然也就会产生一部分数学学困生。
三、数学学困生转化措施
对于数学学困生的转化需要学生自己、教师、家庭与社会的共同配合。
1.培养师生良好情感是转化的突破口
教师应千方百计地从学生身上寻找长处,进行表扬,鼓励他们;走近学生生活关心他们,走进学生心里了解他们,用无私的爱感化他们,让他们为情所感,从而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1)中学生一般好奇心较强,而学困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常因挫折而减少,并且产生害怕的心理,这就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充分发挥数学魅力,让学生体验数学世界的奇妙性,从而再一次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动机,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好奇心的延续和发展”,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比较强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如学习“轴对称”应用时,以丁俊辉打台球为例,如何打一个球弹一库再撞到另一个球?学习几何体的三视图。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充分调动数学学困生的积极性,变学困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改善学困生的认知结构
(1)课前设置“旧知识的回顾”环节。在每堂课前就本课新知所需应用的原认知结构中提取一部分旧知识进行回顾,通过温习旧知识可以提高学困生上新课时的注意力和投入程度,由于给他们搭建了学习的阶梯,降低了学习新知识难度,学困生就能积极主动学习,从而达到较好地掌握新知的目的。
(2)不断进行“基本能力训练”。数学学困生的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再现能力等都较弱,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专门设计一些基础训练题让学困生练习。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怎样去绝对值、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平面几何比较重要的定理、性质、公理的应用等,从而提高数学学困生计算能力和知识再现能力。
(3)注重思想方法观念的渗透和知识体系的构建。学困生表现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但其智力是正常的。所以,要改善学困生的认知结构,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对学困生的教学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能只限于其被动接受。教师要经常地将类比、对比、归纳、抽象、猜想等手段有机结合。要精心设计练习,放低起点,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观念,从而达到构建体系之目的。如绝对值概念、换元法都要有层次逐步递进,左右勾连,上下相通,使之成为知识网络而不是散点分布。
4.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习惯。在讲课时要按逻辑程序层层深入,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生不断的产生“这是什么?”“为什么?”的积极反映。要针对学困生不善于积极思考,思维片面、单向的特点,精心创设思维情境,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数学学困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困生及时复习、科学记忆的习惯。在复习中,引导学生把不同内容穿插进行,把看、听、说、练、回忆、想象结合,多种感官并用,以求注意力稳定集中,记忆效果好。培养学生先复习、后作业,先审题找思想、后解题,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不懂要多问,及时解决困难,不要把今天的问题留到明天解决。
5.注重解题模式建立
初中数学中解方程组的模式、分母有理化的模式、函数解析式求法模式、梯形常用的作辅助线模式等诸多的模式,应用广泛,教师要注意归纳,让学生掌握。对学困生来说,掌握模式尤其显得重要,因为能回忆解题模式并灵活运用是提高学困生解题能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