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朗读指导中的误区及对策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ard85177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忽视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源之水。但是,在目前语文朗读指导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误区。
  误区一:朗读指导蜻蜓点水
  课堂现象例举:教师引导学生第一次试读第六册《花瓣飘香》课文时的朗读训练。
  师:请同学们借助课文后面的生字拼音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并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
  (当教室里还有近一半学生读书声没停下时,老师鼓掌示意学生停下。)
  师:都读得差不多了吧!下面我们“开火车”来检查一下朗读情况。
  (没读完的学生立刻停下,一脸茫然地看着老师。当教师一再鼓励学生读时,教室里只有几个学生勉强举手……)
  问题聚焦: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内容,有安排但不到位,有形式却没实效,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对策一:给足时间,注重实效,走出课文感知浮光掠影的误区。
  初读课文,是学生预习之后第一次与文本亲密接触,因此,应关注读的持续性,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把读准每个字音,读通顺每一句话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在反复读的实践中,加深体验,对文本产生从“初识”到“熟悉”再到“深入理解”以至“产生共鸣”的期待。
  案例对比:一位教师引导学生第一次试读《美丽的南沙群岛》的朗读指导。
  师:老师给你们五分钟自由读书时间,请你们借助拼音认真读课文,老师没喊“停”不要停下来。坚持就是胜利,看谁能坚持读五分钟。
  (顿时,教室里书声琅琅,老师边巡视边指导。)
  师:(不到三分钟,书声渐弱)你们看过中央电视台金龟子姐姐和月亮姐姐主持的节目吗?
  生:看过。
  师:她们说话好听不好听呀?
  生:好听!
  师:为什么她们说话特别好听呢?
  生:因为她们把每个字都读得很准确,每个音都读得很饱满。
  生:因为她们认真练习朗读。
  师:好,现在我们都是金龟子姐姐和月亮姐姐啦,继续认真练读吧!把每个字的音读饱满,把每句话都读通顺了。可以读给同桌听,让同桌当你最忠实的听众。
  (书声又起,学生再次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读书体验中)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这一片段,教师给足时间,激励学生充分朗读,培养读书的毅力。多数学生读书存在功利心理:课文读完一遍便举起小手示意老师“我已读完”,仿佛不是为自己读书,而是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不追求“读好”,只要“读完”即可,没有阅读期待与梦想。该老师本着务实求真的教学思想,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抓住学生崇拜明星的心理,鼓励学生真读书,培养读书的耐性,加深体验,这叫“真训练”。
  误区二:朗读指导雾里看花
  课堂现象例举:一位老师对小学语文第四册《鸟岛》中描写“鸟多”一段进行朗读指导。
  师:鸟岛上的鸟多吗?
  生:(异口同声)多!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
  生:课文中说“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师:请一个同学读读,把鸟岛上的鸟多读出来。
  师:(指名一学生读后)谁能读得比他更好些?
  (另一学生读后,请男同学读,再请女同学读,最后全班一起读。)
  问题聚焦:虽然书声琅琅,但每一次朗读没有具体的目标指向,一味地让学生无目的的读,如雾里看花,既费时间又无实效。
  对策二:紧扣重点,品读深化,走出形式主义朗读的误区。
  在有些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老师不惜花很多时间让学生去读,也有很多的学生参与了读,但是读得没有层次,把读从语言文字训练中分离出来。有的教师把朗读作为一个教学任务来完成,只是为了读而读。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应该走出这种形式主义朗读指导的误区,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体会,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案例对比:我在执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对课文中小红马嘲笑小骆驼的一段话的朗读指导。
  师:小骆驼的长相在小红马的眼里是怎样的呢?
  (指名一学生读小红马说的话。)
  师:你们听出什么来了吗?
  生:小红马嫌小骆驼长得很丑。
  师:小红马在说这话时,还是喷着响鼻说的呢!你们会喷吗?
  (学生们不由自主地鼻子里发出声音。)
  师:当小瞧别人的时候,鼻子里也会发出点声音,表示对别人很鄙视!谁能在这句话之前加个拟声词,再来读读。
  (指名一学生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这匹小红马的确很瞧不起小骆驼。老师还要教你们一个小窍门,如果你在读别人说的话时,就把自己当作说话的人,想想他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感受,你一定会读得更精彩。
  (指名一学生读。该学生读时加上拟声词、小眼睛一瞟,小手指一点,完全进入了情景。)
  反思:这一段朗读指导重在让学生体会小红马十分嫌弃小骆驼的长相,为体会下文小骆驼为什么这么委屈埋下伏笔。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去读,不体会说话人当时的内心,就很难与角色产生共鸣。为此,我先让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通常人们在鄙视一样东西或人时,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会从鼻子里发出点声音,显示自己有多么嫌弃、讨厌他。这样一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紧接着我让学生采用角色体验法,想想说话时小红马的神态、动作、心理感受。这样就使学生和文本人物之间产生情感碰撞,真正进入了情景,深刻把握了人物内心。这样不同层次、不同梯度的要求,使学生每一次读书都有目的,有任务,有追求,有梦想,在渐进性的朗读实践中不断获得阅读快感,产生思维顿悟,促进新一轮的阅读实践。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乐读、爱读、想读。
  误区三:朗读指导隔靴搔痒
  课堂现象:一位老师在执教《槐乡五月》时,对课文中描写“槐花多”的一段话进行的朗读指导。
  师:槐乡的槐花多吗?
  生:(异口同声)多!
  师:谁能读出槐乡槐花多的语气。
  (指名一学生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异口同声)好!
  师:好在哪里?
  生:他读得很通顺。
  生:他读得有感情。
  师:请一个同学也像他一样很有感情地读一读。
  问题聚焦:这种朗读评价,如同隔靴搔痒,没有真正价值,而且生硬、呆板,是产生套话、空话的温床。
  对策三:清晰评价,读中激情,走出朗读评价模糊的误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我们还要把朗读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发挥朗读的诊断、调节、激励功能,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的评价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案例对比:一位老师在执教《鸟岛》时,对课文中“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这句话的朗读评价让我记忆犹新。
  教师先出示两个句子:
  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鸟儿就从远方飞来。
  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二句多了“一群一群”、“陆续”。
  师:作者为什么要用上这两个词呢?肯定是想表达一个意思,你们读得出来吗?
  生:“一群一群”是突出鸟很多;“陆续”是表示有的先飞来,有的后飞来,也有鸟很多的含义。
  师:那你觉得该怎么读,才能把鸟的多读出来呢?
  生:我觉得要把“一群一群”和“陆续”读重一点,那样感觉鸟儿更多。
  师:那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学生读后,引导评价。)
  生:听了他的读,我真想去鸟岛看看。
  生:听了他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鸟岛百鸟齐飞的热闹景象。
  反思:教师先让学生比较句式,发现重点词语,然后让学生细细品读,为什么作者要用上这两个词,加上这两个词后你会读出些什么。这样首先教会学生抓重点词去理解感悟。随后,引导学生从朗读技巧方面对同学的朗读情况进行诊断性评价,并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针对诊断结果再次练读感悟,调节朗读状态,真正让学生在上一次朗读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评价真正发挥实效。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徐桥◇
其他文献
进入经济社会时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成为生产力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研究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生产和效率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所谓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3页例4。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经历观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找到两个数或几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正确的解决方法。  2.让学生经历解决生活中“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其解题方法。  3.让学生体验到加减法计算在生活中的运用及其价值。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拍手游戏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