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珍存60余年的抗日战士家属优待证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e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人民共和国成立50余年来的和平环境里,被誉为山西省“将军县”的原平市(旧称崞县),素有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人民群众卫国参军蔚然成风,这已是我国现代史上千真万确的事实。最近,当地又有这方面的珍贵文物证件被发现。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大举进犯山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挥师开赴山西抗日前线,王震、赵尔陆等将领分别在山西崞县(今原平市)各地积极发动民众,开辟敌后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组织抗日地方武装,著名的“神山营”、“黄牛连”等一支又一支抗日地方武装在当地建立起来,并不断为我正规部队输送高质量的优秀兵员,成功地开展了敌后游击战争,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同时,我年轻的抗日民主政权则十分重视做好拥军优属工作,激发民众参军卫国保家的坚强斗志和爱国热情。这张“抗日战士家属优待证”就是在这样的烽火岁月里产生和使用的。
  最近,在原平市发现的这份原始证书,是由“崞县县政府”给辖区内南王就村(1955年授少将军衔的张廷祯将军30年代初曾在该村任小学教师,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进步青年王林家颁发的。此证高约18厘米、宽约20厘米,白底蓝字印制而成,两侧和底部分别印有“为保卫家乡而牺牲”、“为保卫祖国而奋斗”、“誓死抗战到底”的字样,中部正文是:“崞县县政府为发给优待证事兹有本县南王就村王林确系参加抗日部队所有家属应享受优待特给此证人须受优待者祖父母年岁父母年岁妻年岁子女年岁县长马志远(签名盖章)民国二十七年七月十日崞字第一三三三号。”并盖有篆书的“崞县县政府”红色印。
  当时,我抗日民主政权——“崞县县政府”的拥军优属工作在马志远县长的领导下,落实得很好。据马志远任崞县抗日县长时的警卫员、现离休老干部杨西林回忆:“1938年2月至8月,马志远任崞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时,仅三十五六岁,他工作认真负责,与群众同甘共苦,拥军爱民,如鱼水一般,给军烈属家庭种田、送肥、锄苗、收秋,他都身先士卒,舍得卖力,吃苦耐劳,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和爱戴。有人说:‘马县长,还用你掏茅担粪(当地最脏累的活儿)?’他笑眯眯地说:‘我叫马耕田(马志远的乳名),干革命理所应当,给抗属送足粪、种好地,抗属子弟才能够在前方不怕牺牲,勇敢坚决地打日寇啊!’至今,当地还流传着马县长的许多革命故事哩。”县长能这样带头拥军优属,县里上下自然都能照办,真是“一人参军,全家光荣”,青年男女更是乐于参军参战。
  该证是1938年7月10日纪念“卢沟桥事变”一周年时,马志远县长在即将离开崞县到别处担任新职务之前,给王林的家属颁发的,至今为王林的子孙所珍藏。6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家庭的变迁,此类证书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已是凤毛麟角,实属罕见。这份抗日战士家属优待证,已成为我国抗日民主政权当年组织民众参军参战、拥军优属的珍贵文物实证。
  (责编周志清)
  (附言:马志远同志是山西省五台县人,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社会司长、民政司长和山西省水利学院院长等职,1962年10月24日病故于北京医院,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其他文献
昔阳的西水东调工程,是从1975年至1980年修建的,在修建时就引起许多争议,闹得沸沸扬扬。1980年人民日报发表《再也不要干‘西水东调’式的蠢事了》的文章,对这项违背客观规律,耗资达亿,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工程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批判,引起中央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胡耀邦和万里都作了批示,使西水东调工程停了下来,责成有关部门做好善后处理,对因持不同意见遭受迫害的工程技术人员给予平反。省里有关领导
期刊
运城位于山西省西南角黄土高原边缘,山梁绵延,土塬平坦,运城是盆地的最低处。在中条山北麓,运城与安邑接壤处便是闻名遐迩的运城解州盐池。   盐池因在解州管辖之内,故称之为解池。运城旧时称潞村,因此解池产的盐得名潞盐或称解盐、河东盐。   解池可追溯到黄帝、尧舜之时,就已经营开发,并远销晋、豫、陕三省地区。《左传》鲁成公六年:“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盐。”杜预注:“猗氏盐池是也”。《山海经》称为“盐
期刊
日本在侵华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实现其吞并中国、争霸世界的计划,公然违抗国际公法,在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及南洋地区,相继秘密地建立5支细菌部队,大量生产细菌武器,使用灭绝人性的细菌战,犯下了罄竹难书的反人类的战争罪。日军北支"甲"1855部队,其总部设在北平(北京)城内,其分部遍布华北各地,山西尤多。而建立较早的,是继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之后在中国建立的第二支细菌战部队。而它的罪恶
期刊
我的家乡,位于上党盆地北端,沁县西乡,距城约20华里的白山脚下,名曰开村,全村共有400多户,2000多口人,耕地面积约4800余亩。民国初年,农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宁静生活。   开村在沁县是一个大村,村里最高的统治者是村长。据说那时候村长是义务职,不支薪水。进入20世纪30年代,风气渐变,村里一些想过官瘾的头面人物,为谋取村长这个类乎明清时代乡约地保式的小官,都
期刊
四处打听,终于在天津蓟县某干休所找到了董来扶老人的家。整洁的“绿色”院落里,一位老人正在给花浇水,脚上的军用胶鞋沾满了泥土。怎么也看不出眼前这位质朴的老人,就是共和国第一辆坦克“功臣”号的驾驶员,就是曾经驰骋辽沈、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战场,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的“钢铁英雄”董来扶。老人很好客,热情地把我们领进那间四周挂满字画的简陋客厅,激动地述说起那段难忘的岁月。     凭几句半生不熟的日语,从国
期刊
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及解放前的山西教育界名流时,少不了要提及郭象升的名字。已故史学家、原山西大学历史系郝树侯教授,以他的亲身经历在《山西省立教育学院概况》一文中写道:“抗战前的山西省立教育学院从开办到结束(1925—1937),前后共12年……赵丕廉和郭象升(赵早年参加同盟会,和郭象升是山西大学堂中斋同学,宣统已酉科拔贡同年)是最有关系的主持者”,“赵、郭办这个学院,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对社会有所贡献
期刊
1934年10月16日,全军的前卫团——红一方面军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涉过于都河,迈出了战略转移的第一步。因此,10月16日就成为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一个纪念日。  红四团前身为北伐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曾参加过彪炳史册的南昌起义、湘南暴动。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第二师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四团团长耿飙,政委杨成武、参谋长李英华、党总支书记林子钦。    奔
期刊
悠悠万载,人们不断发问,我们的远古祖先走过了怎样的坎坷历程?最早的祭祖之地又在哪里?本文试图找回中断湮没千年的祭祖圣地———万荣后土祠,恢复它昔日辉煌的本来面目,倘能如此,此乃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    黄帝建“坛”开创祭祖之先河     大约在5000多年前,占据黄河中下游地区大片土地的部落首领黄帝,在古冀洲涿鹿一带(今运城市盐湖周边地区),和另一部落的首领蚩尤展开大战,历时三年有余,“执蚩
期刊
天下名山僧占多。  游历名山,寻访古刹,是许多人的乐趣。但仅仅止于一般的观赏,“游于目而未人于心”,时日既久,便会如过眼烟云,无复忆念。但世上之事偏偏也有例外。一次不经意间的游玩、一个不为人知的偏僻地方、一座被人遗忘的古寺庙,竟能让人流连忘返,以至事情过去许久仍记忆犹新。就在荒疏、僻陋的原平市长梁沟镇贾庄村,在苍老废弃的洪福寺,我像考古学家那样找古碑、寻古迹、访老人,眼观耳录,笔抄心记,留下了几页
期刊
山西商人在张家口贸易活动,历经明、清到民国,达二百余年,先后开设大小店铺千余家,除经营大宗商品的店铺外,还有多家当铺。如榆次车辋村常家在张家口开的店铺有50多家,经销的商品上至茶叶和绸缎,下至油盐和葱蒜,几乎无所不包。开当铺也是晋商生财之道。  旧社会的当铺,也称“典当”、“质库”、“长生库”、“解库”、“质肆”、“押店”等。它专以“济民”为招牌,行牟利之实。  过去有句俗语:穷人离不开当铺。老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