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来源 :中国实用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ovenor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究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0例疑似DIC患者,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积分诊断标准将其分为显性DIC组(30例)、DIC前期组(20例)及非显性DIC组(40例).检测并比较三组常规凝血指标[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血浆指标[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PAIC)].结果 显性DIC组PLT(36.36±6.45)×109/L、FIB(1.49±0.45)g/L低于DIC前期组的(84.56±12.15)×109/L、(2.39±0.96)g/L和非显性DIC组的(152.65±14.56)×109/L、(3.19±1.02)g/L,PT(16.56±6.56)s、D-D(16.65±4.26)mg/L、FDP(40.42±6.45)mg/L高于DIC前期组的(14.15±3.26)s、(11.26±2.65)mg/L、(21.85±5.56)mg/L和非显性DIC组的(13.25±3.65)s、(10.11±1.15)mg/L、(19.96±4.5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DIC组TAT、PIC、TM、t-PAIC显著高于DIC前期组和非显性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IC患者采取凝血指标检验可有效诊断出患者病情发展情况,为临床主治医师提供可靠依据,可对患者采取针对性治疗,值得临床应用.
其他文献
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技术是船舶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以2011—2018年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的岸电项目数据资料为基础进行分析,通过对岸电的发展现状、政策体系、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完善岸电政策体系、促进岸电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推进岸电可持续发展、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提供参考.
目的 研究一种含氯消毒湿巾的杀菌性能和稳定性.方法 通过杀菌试验、杀菌稳定性试验和有机物干扰物试验对该消毒湿巾的杀菌效果和杀菌稳定性进行实验室评价.结果 稳定型含氯消毒湿巾的有效氯与氨基磺酸质量比为1:10,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经有效氯浓度为2000或3000 mg/L的消毒湿巾作用5 min,杀灭率分别达到91.96%、96.88%和95.97%、99.29%;经过杀菌稳定性试验后,该消毒湿巾杀菌性能保持不变.有机干扰物存在时,指示菌分别经有效氯浓度为2000或3000 mg/L稳定型含氯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