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它以口传的方式在民众中广为流传,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最足以表现民族思想及地方特色。不同历史时代的民谣,都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各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存在状况,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十五世纪中英两国的民谣进行对比分析,进而谈论其文化差异。
[关键词]民谣 对比分析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45-02
一、民谣的含义
民谣,又称顺口溜,是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诗经园有桃》中说过,“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所谓民歌民谣,就是民众的歌唱或韵语,其内容无所不包,小到织布采桑,婚丧嫁娶,大到天子朝政,人生哲理,最多的还是男女之情,正所谓“无姐无郎不成歌”。民谣创作者多为只字不识的牧童村妇,或者是落拓士子、深闺怨妇等社会底层的众生。它之所以被人们所深切喜爱并不是因为它们的技巧,只是在于它们的天然无雕饰。民谣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研究民谣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对社会语言学、民俗学、文化学等的理论建构以及对民族精神文化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民谣发展史
(一)中国民谣发展史
1.中国民谣发展史。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从《诗经》里的《国风》到解放后搜集出版的各种民歌选集,数目众多。南北朝是民谣创作极为发达的时代,吴声的柔情似水,西曲的爽朗健康,无不意气风发。隋唐五代的民歌在曲子词,宋元的民歌在小令。以宋代著名民谣《月子弯弯》为例: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他州。
那简短活泼而又自由灵活的形式,使其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
明代是民谣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时代,卓文月在《古今词统序》中说:“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儿《打枣杆》《吴歌》之类,为我明一绝耳。”民谣在中国的发展主要从三个主要时期来看,即从南朝到明代,再到现代,民谣一直不断发展着。衣食住行历来是民谣反映的题材,从这一实事方面来说,民谣的艺术价值远远低于其政治价值。因此,人们一方面将民谣视为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之一;而另一方面,人们透过民谣来看事物。
2.中国民谣的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不仅能反映出他们的历史文化背景,也能对当时人们生活的方式、思考的方式进行描述与归纳。同样,民谣中的一些词语也能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一些特征。无论是产生于明朝的民谣还是出现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民谣,二者共同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民谣具有流动性。刘建明先生曾指出“作为浮动意识的舆论,所表现出来的第一种外部特征,是它经久不息的流动性。”民谣,作为舆论的重要形式,也同样具有流动性特点。民谣的这种艺术特征为民谣传播插上了翅膀,民谣的这种艺术性实现了民谣作为舆论传播的流动性的要求。
(2)民谣具有口头评述性。无论时代的大众媒介多么发达,民谣总是悠然地在这个社会中显示其应有的力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总会产生一定的新闻求知欲和评说新闻的舆论欲求,尤其是当社会出现动荡和危机时,人们的舆论欲求变得十分强烈。这时,如果大众传媒媒介不能及时、充分的解释和评述这些社会矛盾,民谣就会充分显示出超乎寻常的舆论作用。
(3)民谣具有表层性。与哲学、政治、法律、艺术这些深层意识形态相比,民谣只是一种表层意识形态,作为艺术的民谣,是术语知识世界的内容,而作为晕轮的民谣,则是属于经验世界的产物。民谣既反映出社会的某些真实现象,表达出人们的真切的情绪,又表现出一种过度否定式的偏激。
(二)英国民谣发展史
1.英国民谣发展史。
起源于中世纪末期,即12、13世纪,兴盛于14、15世纪,复兴于18、19世纪,是英国最古老的诗歌形式之一。英国文学史中,尽管在任何一个时期内都有民谣产生,但在这一时期内,主要有两个里程碑:(1)十五世纪的流行民歌民谣;英国文学在十五世纪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民间文学的繁荣,民间文学以民谣最为突出。这一时期内George K.Anderson的The Geste of Robin Hood(绿林英雄罗宾汉)尤为著名,并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青睐。(2)十八世纪中后期罗伯特
[关键词]民谣 对比分析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45-02
一、民谣的含义
民谣,又称顺口溜,是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诗经园有桃》中说过,“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所谓民歌民谣,就是民众的歌唱或韵语,其内容无所不包,小到织布采桑,婚丧嫁娶,大到天子朝政,人生哲理,最多的还是男女之情,正所谓“无姐无郎不成歌”。民谣创作者多为只字不识的牧童村妇,或者是落拓士子、深闺怨妇等社会底层的众生。它之所以被人们所深切喜爱并不是因为它们的技巧,只是在于它们的天然无雕饰。民谣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研究民谣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对社会语言学、民俗学、文化学等的理论建构以及对民族精神文化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民谣发展史
(一)中国民谣发展史
1.中国民谣发展史。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从《诗经》里的《国风》到解放后搜集出版的各种民歌选集,数目众多。南北朝是民谣创作极为发达的时代,吴声的柔情似水,西曲的爽朗健康,无不意气风发。隋唐五代的民歌在曲子词,宋元的民歌在小令。以宋代著名民谣《月子弯弯》为例: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他州。
那简短活泼而又自由灵活的形式,使其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
明代是民谣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时代,卓文月在《古今词统序》中说:“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儿《打枣杆》《吴歌》之类,为我明一绝耳。”民谣在中国的发展主要从三个主要时期来看,即从南朝到明代,再到现代,民谣一直不断发展着。衣食住行历来是民谣反映的题材,从这一实事方面来说,民谣的艺术价值远远低于其政治价值。因此,人们一方面将民谣视为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之一;而另一方面,人们透过民谣来看事物。
2.中国民谣的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不仅能反映出他们的历史文化背景,也能对当时人们生活的方式、思考的方式进行描述与归纳。同样,民谣中的一些词语也能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一些特征。无论是产生于明朝的民谣还是出现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民谣,二者共同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民谣具有流动性。刘建明先生曾指出“作为浮动意识的舆论,所表现出来的第一种外部特征,是它经久不息的流动性。”民谣,作为舆论的重要形式,也同样具有流动性特点。民谣的这种艺术特征为民谣传播插上了翅膀,民谣的这种艺术性实现了民谣作为舆论传播的流动性的要求。
(2)民谣具有口头评述性。无论时代的大众媒介多么发达,民谣总是悠然地在这个社会中显示其应有的力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总会产生一定的新闻求知欲和评说新闻的舆论欲求,尤其是当社会出现动荡和危机时,人们的舆论欲求变得十分强烈。这时,如果大众传媒媒介不能及时、充分的解释和评述这些社会矛盾,民谣就会充分显示出超乎寻常的舆论作用。
(3)民谣具有表层性。与哲学、政治、法律、艺术这些深层意识形态相比,民谣只是一种表层意识形态,作为艺术的民谣,是术语知识世界的内容,而作为晕轮的民谣,则是属于经验世界的产物。民谣既反映出社会的某些真实现象,表达出人们的真切的情绪,又表现出一种过度否定式的偏激。
(二)英国民谣发展史
1.英国民谣发展史。
起源于中世纪末期,即12、13世纪,兴盛于14、15世纪,复兴于18、19世纪,是英国最古老的诗歌形式之一。英国文学史中,尽管在任何一个时期内都有民谣产生,但在这一时期内,主要有两个里程碑:(1)十五世纪的流行民歌民谣;英国文学在十五世纪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民间文学的繁荣,民间文学以民谣最为突出。这一时期内George K.Anderson的The Geste of Robin Hood(绿林英雄罗宾汉)尤为著名,并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青睐。(2)十八世纪中后期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