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熟人嗜品茗饮茶是出了名的,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去处,或独处一室,或好友相聚,或豪饮,或细酌,都能品出不同的味道来。
明代中期,吴门画家沈周(1427—1509)住在离常熟仅一垧地的相城,经常往来常熟探亲访友。有一次他到常熟看望好友朱守拙,适外出到城中买药不遇,沈周来到常熟文人陈蒙的东庄。东庄是陈蒙所筑的园林,陈蒙经常与文友流觞其间,沈周也是常客。在书房“印溪书舍”沈周作了一幅朱守拙写真图,算是送给朱守拙的礼物。陈蒙在画上题诗:“野藤刺水竹篱斜,落尽东风枳壳花。日午不闻茶臼响,春城买药未还家。”
枳壳花开是在春季,这位朱守拙先生的饮茶方法还是唐宋人的饮茶方法,即把茶叶碾成末,揉成团,压成饼,诗中提到的茶臼就是碾茶的专用工具,宋代诗人秦观留有《茶臼》诗。这种饮茶习惯到了明以后慢慢被改变。沈周未能品尝到朱守拙泡制的茶而带有一丝遗憾。
常熟种茶最迟不晚于明代。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毛晋,他的好友严陵秋爱好金石碑帖,家中藏书丰富。初夏的一天,毛晋带了虞山剑门出产的茶叶到城区草荡严家访书。席间严陵秋拿出最钟爱的定窑茶具,一边煮泉泡茶,一边从柜子里拿出珍藏的秘籍,展开在桌子上。庭园中遍种兰花,一株茉莉花翠色染人,高出屋檐,毛晋一看原来是去年冬自家丢掉的枯枝,没想到经过精心培育,在这里已长出新枝。佳茗因好杯而增色,名花因常莳而添彩,宝笈因室雅而夺目,真人生一大乐事。毛晋有感而发,赋诗一首《虞山绝顶茶》:
“从来尘外物,每向静中生。味胜真堪惜,风高莫敢名。睡魔偏合破,羽翼自然成。七碗香盈颊,应知减酒情。”
对产自家乡的绿茶可谓赞赏有加,而饮茶方法已和今人无异。
清代女诗人蒋季锡把自家茶园中出产的新茶寄给儿子写下的诗:“才交谷雨摘旗枪,焙得春茗寄远尝。画省烹时须细品,可能比并婺源香。”诗中告诉我们茶叶采摘的时间是在谷雨,品种是旗枪,当时常熟种茶、品茶已十分普遍。
说到茶,就要说钱椿年的一部《茶谱》。常熟奚浦钱氏,世家素封,为常熟世家大族,沿奚浦塘而居,明末著名文人钱谦益就出于这个家族。钱椿年(1456—1546),字宾桂,号友兰。祖父钱宽、父亲钱颐。因为从小跟随父亲打理家事,以种田为业,所以读书很少。男耕女织,勤俭持家,家业日隆。他热情好客,凡是文士来访必摆宴席隆重招待。看到有的文人无力出版著作,他出重金资助出刊。钱椿年嗜茶,晚年他把饮茶心得编成《茶谱》,并交儿子钱学刻刊出版,成为研究明代茶叶的一部重要文献。
此书完成于嘉靖十八年(1539),初名《制茶新谱》,一经问世,即得到好评。有人以椿兰茶桂四个钱椿年名、字、号和书名中带木的字评价道:此谱“宜其比馨于桂,采芬于兰,较润于茶,而年且几于椿也”,希望此书能够广泛流传延续。明代赵之履根据此书辑成《茶谱续编》作为姐妹篇。赵之履在《茶谱续编》跋云:“友兰钱翁,好古博雅,性嗜茶。年逾大耋,犹精茶事。家居若藏若煎,咸悟三昧,列以品类,汇次成谱,属伯子奚川先生梓之。”赵之履是钱椿年友人,且均为好茶之士,因赵氏家藏“王舍人孟端竹炉新咏故事及昭代名公诸作”,与钱氏《制茶新谱》甚合,故由钱椿年促成此书,并附于钱氏书之后。这里提到的王舍人即无锡人王绂(1362—1416),擅诗工画,在永乐年间官至中书舍人,故称王舍人。竹炉,外为竹编制,内为石胆,异常精美。王绂因眼疾在无锡惠山听松庵中疗养,听松庵性海禅师请湖州竹匠依照古制特制此炉。王绂眼疾治愈后与性海和好友一起在庵中煮茶品茗,王绂作画题诗,并请当地名流写诗作赋,由听松庵性海禅师收藏。时间发生在洪武二十八年(1385)。其后,性海禅师到苏州虎丘寺作住持,性海把此炉赠与好友潘克诚。到六十多年后的成化年间,潘氏后人又转赠给杨孟贤。成化十二年(1476),无锡人秦夔四处寻访到此炉下落,携归惠山听松庵。名流再次云集一堂,于是就有了第二次题咏。成化十九年(1483),炉外边的竹编已经损坏,请竹工重做,无锡文人盛顒再次发起第三次题咏。赵之履续编的内容主要就是编辑三次活动的题跋和诗文。
嘉靖二十年(1541),苏州顾元庆认为钱椿年的书“收采古今篇什太繁,甚失谱意”,所以“余暇日删校,仍附王友石竹炉并分封六事于后,当与有玉川之癖者共之也。”所谓删校仅把钱椿年撰的序言和书中的炙茶一则删去,而对赵之履《续编》之内容则大部删除,仅保留了“王友石竹炉并分封六事”,即现谱中的茶效之后部分,并改名《茶谱》占为己有出版,从此钱椿年和赵之履的原著反而失传。
在常熟博物馆收藏的万历二十年章秩刻本《海虞钱氏家乘》中保留了钱椿年《茶谱》的自序:
茶性通利,天下尚之。古谓茶者,生人之所日用,盖通论也。后世品类益繁,嗜好尤笃。王褒有约,卢仝有歌,陆羽有经;李白得仙人掌于玉泉山中,欲长吟以播诸天,皆得趣而忘言者也。予在幽居,性不苟慕,惟于茶尝属爱焉。故临风坐月,倚山行水,援琴命奕,茶之助予兴者最多。而予亦未有一日遗于茶者。然茶每予益而予不能著茶,是茶不弃予,予自弃于茶也多矣。故集茶谱一编,使明白简便,与好事者共焉。由真味以求真适,予亦可以少禆于茶云耳。未敢与趣深言扬者丽也。呜呼!蓬莱山下,清风之梦,倘来卢石家中金茎之杯暂辍,惟雅致者成之。
钱椿年非常好客,喜欢结交朋友,常与好友一起品茶论道,纵论天下,谈说平生,故此书是他饮茶经验的积累。现在我们看到的经顾氏整理后的《茶谱》一书分茶略、茶品、茶艺、茶效等九部分共一千四百余字,加上赵之履续编的九百多字,共计二千三百余字。条目式提纲挈领,简约而实用。他认为“煎茶四要”的关键是选择好水、洗茶、候汤、择品。煎茶的水如果不甘美,会严重损害茶的香味;烹茶之前,先用热水冲洗茶叶,除去茶的尘垢和冷气,这样,烹出的茶水味道甘美;煎汤须小火烘、活火煮,活火指有焰的木炭火,煎汤时不要将水烧得过沸,才能保存茶的精华;茶瓶宜选小点的,容易控制水沸的程度,在点茶注水时也好掌握分寸,茶盏宜用建安的兔毫盏。“点茶三要”:涤器、茶盏、择品。点前先将茶器洗净;茶盏是茶面聚乳的关键;烹点之际,不宜以珍果香草杂之,能夺香的有松子、柑橙、杏仁、莲心、木香、梅花、茉莉、蔷薇、木樨之类,能夺色的有柿饼、胶枣、火桃、杨梅、橙桔之类,所以想饮好茶,只有去掉各种花果才能真正品味茶的清纯甘美。如果同时夹杂花果香料,茶的真香、真味、真色就会被混淆而分辨不出。如果饮茶时一定需要佐食茶果,那么,核桃、榛子、瓜仁、枣仁、菱米、榄仁、栗子、鸡头、银杏、山药、笋干、芝麻、莒蒿、莴苣、芹菜等等特别经过精加工的或许还可以用些。介绍的都是明代茶叶的冲泡、饮用方法,比较接近日常生活。对于我们今天掌握饮茶、品茶要领,还是有非常针对性的指导意义。在“茶效”中说“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明确提出饮茶使人少生病,目的在于养生,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钱椿年本人也是饮茶的受益者,体质相当好,在冬天从不穿棉衣,也不近火,活到九旬,无疾而终。
饮茶进入寻常百姓家还衍生出一种职业即茶担,在家庭操办婚丧喜庆宴席时,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其功能已不仅仅是饮茶。有一点需要提醒,常熟人每每手捧茶杯,似乎成为常熟人随身携带的标准配置,主要还是用来解渴,慢慢养成的习惯,说明常熟人的饮食总体上是偏咸的。
明代中期,吴门画家沈周(1427—1509)住在离常熟仅一垧地的相城,经常往来常熟探亲访友。有一次他到常熟看望好友朱守拙,适外出到城中买药不遇,沈周来到常熟文人陈蒙的东庄。东庄是陈蒙所筑的园林,陈蒙经常与文友流觞其间,沈周也是常客。在书房“印溪书舍”沈周作了一幅朱守拙写真图,算是送给朱守拙的礼物。陈蒙在画上题诗:“野藤刺水竹篱斜,落尽东风枳壳花。日午不闻茶臼响,春城买药未还家。”
枳壳花开是在春季,这位朱守拙先生的饮茶方法还是唐宋人的饮茶方法,即把茶叶碾成末,揉成团,压成饼,诗中提到的茶臼就是碾茶的专用工具,宋代诗人秦观留有《茶臼》诗。这种饮茶习惯到了明以后慢慢被改变。沈周未能品尝到朱守拙泡制的茶而带有一丝遗憾。
常熟种茶最迟不晚于明代。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毛晋,他的好友严陵秋爱好金石碑帖,家中藏书丰富。初夏的一天,毛晋带了虞山剑门出产的茶叶到城区草荡严家访书。席间严陵秋拿出最钟爱的定窑茶具,一边煮泉泡茶,一边从柜子里拿出珍藏的秘籍,展开在桌子上。庭园中遍种兰花,一株茉莉花翠色染人,高出屋檐,毛晋一看原来是去年冬自家丢掉的枯枝,没想到经过精心培育,在这里已长出新枝。佳茗因好杯而增色,名花因常莳而添彩,宝笈因室雅而夺目,真人生一大乐事。毛晋有感而发,赋诗一首《虞山绝顶茶》:
“从来尘外物,每向静中生。味胜真堪惜,风高莫敢名。睡魔偏合破,羽翼自然成。七碗香盈颊,应知减酒情。”
对产自家乡的绿茶可谓赞赏有加,而饮茶方法已和今人无异。
清代女诗人蒋季锡把自家茶园中出产的新茶寄给儿子写下的诗:“才交谷雨摘旗枪,焙得春茗寄远尝。画省烹时须细品,可能比并婺源香。”诗中告诉我们茶叶采摘的时间是在谷雨,品种是旗枪,当时常熟种茶、品茶已十分普遍。
说到茶,就要说钱椿年的一部《茶谱》。常熟奚浦钱氏,世家素封,为常熟世家大族,沿奚浦塘而居,明末著名文人钱谦益就出于这个家族。钱椿年(1456—1546),字宾桂,号友兰。祖父钱宽、父亲钱颐。因为从小跟随父亲打理家事,以种田为业,所以读书很少。男耕女织,勤俭持家,家业日隆。他热情好客,凡是文士来访必摆宴席隆重招待。看到有的文人无力出版著作,他出重金资助出刊。钱椿年嗜茶,晚年他把饮茶心得编成《茶谱》,并交儿子钱学刻刊出版,成为研究明代茶叶的一部重要文献。
此书完成于嘉靖十八年(1539),初名《制茶新谱》,一经问世,即得到好评。有人以椿兰茶桂四个钱椿年名、字、号和书名中带木的字评价道:此谱“宜其比馨于桂,采芬于兰,较润于茶,而年且几于椿也”,希望此书能够广泛流传延续。明代赵之履根据此书辑成《茶谱续编》作为姐妹篇。赵之履在《茶谱续编》跋云:“友兰钱翁,好古博雅,性嗜茶。年逾大耋,犹精茶事。家居若藏若煎,咸悟三昧,列以品类,汇次成谱,属伯子奚川先生梓之。”赵之履是钱椿年友人,且均为好茶之士,因赵氏家藏“王舍人孟端竹炉新咏故事及昭代名公诸作”,与钱氏《制茶新谱》甚合,故由钱椿年促成此书,并附于钱氏书之后。这里提到的王舍人即无锡人王绂(1362—1416),擅诗工画,在永乐年间官至中书舍人,故称王舍人。竹炉,外为竹编制,内为石胆,异常精美。王绂因眼疾在无锡惠山听松庵中疗养,听松庵性海禅师请湖州竹匠依照古制特制此炉。王绂眼疾治愈后与性海和好友一起在庵中煮茶品茗,王绂作画题诗,并请当地名流写诗作赋,由听松庵性海禅师收藏。时间发生在洪武二十八年(1385)。其后,性海禅师到苏州虎丘寺作住持,性海把此炉赠与好友潘克诚。到六十多年后的成化年间,潘氏后人又转赠给杨孟贤。成化十二年(1476),无锡人秦夔四处寻访到此炉下落,携归惠山听松庵。名流再次云集一堂,于是就有了第二次题咏。成化十九年(1483),炉外边的竹编已经损坏,请竹工重做,无锡文人盛顒再次发起第三次题咏。赵之履续编的内容主要就是编辑三次活动的题跋和诗文。
嘉靖二十年(1541),苏州顾元庆认为钱椿年的书“收采古今篇什太繁,甚失谱意”,所以“余暇日删校,仍附王友石竹炉并分封六事于后,当与有玉川之癖者共之也。”所谓删校仅把钱椿年撰的序言和书中的炙茶一则删去,而对赵之履《续编》之内容则大部删除,仅保留了“王友石竹炉并分封六事”,即现谱中的茶效之后部分,并改名《茶谱》占为己有出版,从此钱椿年和赵之履的原著反而失传。
在常熟博物馆收藏的万历二十年章秩刻本《海虞钱氏家乘》中保留了钱椿年《茶谱》的自序:
茶性通利,天下尚之。古谓茶者,生人之所日用,盖通论也。后世品类益繁,嗜好尤笃。王褒有约,卢仝有歌,陆羽有经;李白得仙人掌于玉泉山中,欲长吟以播诸天,皆得趣而忘言者也。予在幽居,性不苟慕,惟于茶尝属爱焉。故临风坐月,倚山行水,援琴命奕,茶之助予兴者最多。而予亦未有一日遗于茶者。然茶每予益而予不能著茶,是茶不弃予,予自弃于茶也多矣。故集茶谱一编,使明白简便,与好事者共焉。由真味以求真适,予亦可以少禆于茶云耳。未敢与趣深言扬者丽也。呜呼!蓬莱山下,清风之梦,倘来卢石家中金茎之杯暂辍,惟雅致者成之。
钱椿年非常好客,喜欢结交朋友,常与好友一起品茶论道,纵论天下,谈说平生,故此书是他饮茶经验的积累。现在我们看到的经顾氏整理后的《茶谱》一书分茶略、茶品、茶艺、茶效等九部分共一千四百余字,加上赵之履续编的九百多字,共计二千三百余字。条目式提纲挈领,简约而实用。他认为“煎茶四要”的关键是选择好水、洗茶、候汤、择品。煎茶的水如果不甘美,会严重损害茶的香味;烹茶之前,先用热水冲洗茶叶,除去茶的尘垢和冷气,这样,烹出的茶水味道甘美;煎汤须小火烘、活火煮,活火指有焰的木炭火,煎汤时不要将水烧得过沸,才能保存茶的精华;茶瓶宜选小点的,容易控制水沸的程度,在点茶注水时也好掌握分寸,茶盏宜用建安的兔毫盏。“点茶三要”:涤器、茶盏、择品。点前先将茶器洗净;茶盏是茶面聚乳的关键;烹点之际,不宜以珍果香草杂之,能夺香的有松子、柑橙、杏仁、莲心、木香、梅花、茉莉、蔷薇、木樨之类,能夺色的有柿饼、胶枣、火桃、杨梅、橙桔之类,所以想饮好茶,只有去掉各种花果才能真正品味茶的清纯甘美。如果同时夹杂花果香料,茶的真香、真味、真色就会被混淆而分辨不出。如果饮茶时一定需要佐食茶果,那么,核桃、榛子、瓜仁、枣仁、菱米、榄仁、栗子、鸡头、银杏、山药、笋干、芝麻、莒蒿、莴苣、芹菜等等特别经过精加工的或许还可以用些。介绍的都是明代茶叶的冲泡、饮用方法,比较接近日常生活。对于我们今天掌握饮茶、品茶要领,还是有非常针对性的指导意义。在“茶效”中说“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明确提出饮茶使人少生病,目的在于养生,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钱椿年本人也是饮茶的受益者,体质相当好,在冬天从不穿棉衣,也不近火,活到九旬,无疾而终。
饮茶进入寻常百姓家还衍生出一种职业即茶担,在家庭操办婚丧喜庆宴席时,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其功能已不仅仅是饮茶。有一点需要提醒,常熟人每每手捧茶杯,似乎成为常熟人随身携带的标准配置,主要还是用来解渴,慢慢养成的习惯,说明常熟人的饮食总体上是偏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