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梨状肌损伤 推拿治疗
梨状肌以扇形起自骶骨前面,肌束向外集中,穿出坐骨打孔,止于股骨大转子顶部,作用使大腿外展、外旋。在其穿出坐骨打孔时将其分成梨状肌上孔和下孔两部分,上孔有臀上神经和血管出入,下孔有坐骨神经、阴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及血管出入。其中梨状肌与坐骨神经的关系最为密切,据资料统计:坐骨神经以单干出下孔者占66.35%,称正常型。而单干出梨状肌;以一支穿梨状肌,另一支出下孔;以一支出上孔,另一支出下孔,呈两支夹持梨状肌者,这三种情况共占33.7%,称变异型。当梨状肌损伤时,其炎性渗出、充血肿胀、痉挛、挛缩、粘连等一系列病理变化,造成对神经的刺激和卡压,特别是对“变异型”患者更易引起以臀部疼痛和坐骨神经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证候群,称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笔者自2004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推拿疗法诊治本病5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2例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58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12年;急性期35例,慢性期23例;有明显外伤史者31例,有受风、着凉、慢性劳损病史者18例,不明原因者3例。
2 诊断标准
2,1有明确的髋部外伤史,或有受风、着凉、髋部慢性劳损等病史。
2,2有一侧臀部“刀割样”剧痛或深在性困痛,沿坐骨神经路线放射,或小腿外侧麻木。
2,3梨状肌有明显压痛,或可触及肿胀、硬结、条索,指感梨状肌坚韧、钝厚、弹性减低。
2,4行走跛行,有患肢断感,大、小便或大声咳嗽等使腹压增加时可使疼痛加重,少数患者有会阴不适,阴囊、睾丸抽痛,阳痿等阴部神经刺激症状。
2,5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60°以内疼痛明显,超过60°则疼痛减轻。
3 治疗方法
3,1 患者俯卧①掌推、揉、滚、擦臀骶部,以感肌肉完全松弛为度;②拇指先弹拨梨状肌3-5次,然后双拇指配合顺肌束方向滑推理筋3-5次,再用拇指深压肌痛点30秒;③掌拿揉、肘滚压大、小腿后侧,顺点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等穴。
3,2患者健侧卧位先令患肢屈曲,用肘揉、压、滚、拨梨状肌,以患者有局部或下肢热感为佳,然后一手托抱住患肢膝部,做前后、上下运动,另一肘压拨梨状肌,要边运动边压拨,双手协同动作。
3,3患者仰卧①双拇指压放肓俞穴,以盆部和下肢有热流传导为佳;②掌跟向骶骨方向颤压小腹5分钟;③掌、指揉压小腿外侧,顺点居髂、风市、阳陵泉、绝骨等穴;④医者一手握患肢踝部,另一手扶于患膝,行顺、逆时针摇髋蹬拽下肢法3-5次,结束。
以上手法除急性期外,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急性期,不做侧卧位手法和仰卧位摇髋蹬拽下肢法,且其他臀部手法也宜轻柔而深透,隔日治疗1次。
4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肢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显效:症状体征大部消失,肢体功能活动基本恢复正常,能参加劳动;有效:症状体征较前好转,肢体功能活动有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及肢体功能活动均无明显改善。
5 治疗结果
经1-3个疗程治疗,本组52例中:治愈35例,占67.3%;显效12例,占23.1%;有效4例,占7.7%;无效1例,占1.9%。
6 典型病例
张某某,女,45岁,干部,2007年10月10日来院就诊。自述两日前做家务时不慎滑倒,即感臀部不适,当天夜间臀部疼痛加重并向腿部放射,第二天早晨起床后因臀部和下肢疼痛剧烈,不能行走,由家人护送来院就诊。查体:腰部无触痛,梨状肌触痛剧烈并向下肢沿大腿后侧,小腿外侧放射,指下感梨状肌发热、肿胀、痉孪,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600以内强阳性,600以上疼痛减轻。腰椎CT,髋关节“x”线摄片均未见异常。诊断为梨状肌急性损伤,用本法治疗1个疗程痊愈。
7 讨论与体会
7,1医学研究认为,炎性渗出物对神经的刺激是导致疼痛症状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而对神经干的机械性卡压,则主要引起神经麻痹症状。根据梨状肌损伤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也可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情况。急性期炎性渗出物对局部神经末梢和出入其上下孔的神经、血管,特别是对坐骨神经干的刺激,是造成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根源。故此期应以行气活血、消肿、解痉、止痛为治则,手法当以推、揉、滚、压、点穴为主,用力要轻柔而深透,切忌使用重拨、重压等重刺激手法及髋关节运动类手法,以免造成二次损伤,加重病情。治疗后患者也要注意减少活动,卧床休息,配合治疗。慢性期,梨状肌发生增生性改变,逐渐出现条索、结节、挛缩、粘连等病理变化。虽依然存在慢性炎症,但由于渗出物的逐渐减少和大部被吸收,故疼痛症状得以缓解,而硬变的梨状肌对神经、血管的卡压成为此期的主要矛盾。故此期治疗既要舒筋活血,更要以软坚散结、剥离粘连、解除卡压为治则。除继续施用急性期手法并要加大刺激强度外,还应多用弹拨、髋关节运动类等手法,并嘱患者适度进行下肢功能锻炼,以巩固疗效。
7,2梨状肌由髂内动脉的分支,骶前外侧动脉供血。本法中压放肓俞穴和颤压小腹两法的作用就是通过对髂内动脉的直接和间接作用,调节梨状肌的血供,改善其营养,促进代谢产物的吸收,达到治疗之目的。
梨状肌以扇形起自骶骨前面,肌束向外集中,穿出坐骨打孔,止于股骨大转子顶部,作用使大腿外展、外旋。在其穿出坐骨打孔时将其分成梨状肌上孔和下孔两部分,上孔有臀上神经和血管出入,下孔有坐骨神经、阴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及血管出入。其中梨状肌与坐骨神经的关系最为密切,据资料统计:坐骨神经以单干出下孔者占66.35%,称正常型。而单干出梨状肌;以一支穿梨状肌,另一支出下孔;以一支出上孔,另一支出下孔,呈两支夹持梨状肌者,这三种情况共占33.7%,称变异型。当梨状肌损伤时,其炎性渗出、充血肿胀、痉挛、挛缩、粘连等一系列病理变化,造成对神经的刺激和卡压,特别是对“变异型”患者更易引起以臀部疼痛和坐骨神经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证候群,称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笔者自2004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推拿疗法诊治本病5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2例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58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12年;急性期35例,慢性期23例;有明显外伤史者31例,有受风、着凉、慢性劳损病史者18例,不明原因者3例。
2 诊断标准
2,1有明确的髋部外伤史,或有受风、着凉、髋部慢性劳损等病史。
2,2有一侧臀部“刀割样”剧痛或深在性困痛,沿坐骨神经路线放射,或小腿外侧麻木。
2,3梨状肌有明显压痛,或可触及肿胀、硬结、条索,指感梨状肌坚韧、钝厚、弹性减低。
2,4行走跛行,有患肢断感,大、小便或大声咳嗽等使腹压增加时可使疼痛加重,少数患者有会阴不适,阴囊、睾丸抽痛,阳痿等阴部神经刺激症状。
2,5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60°以内疼痛明显,超过60°则疼痛减轻。
3 治疗方法
3,1 患者俯卧①掌推、揉、滚、擦臀骶部,以感肌肉完全松弛为度;②拇指先弹拨梨状肌3-5次,然后双拇指配合顺肌束方向滑推理筋3-5次,再用拇指深压肌痛点30秒;③掌拿揉、肘滚压大、小腿后侧,顺点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等穴。
3,2患者健侧卧位先令患肢屈曲,用肘揉、压、滚、拨梨状肌,以患者有局部或下肢热感为佳,然后一手托抱住患肢膝部,做前后、上下运动,另一肘压拨梨状肌,要边运动边压拨,双手协同动作。
3,3患者仰卧①双拇指压放肓俞穴,以盆部和下肢有热流传导为佳;②掌跟向骶骨方向颤压小腹5分钟;③掌、指揉压小腿外侧,顺点居髂、风市、阳陵泉、绝骨等穴;④医者一手握患肢踝部,另一手扶于患膝,行顺、逆时针摇髋蹬拽下肢法3-5次,结束。
以上手法除急性期外,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急性期,不做侧卧位手法和仰卧位摇髋蹬拽下肢法,且其他臀部手法也宜轻柔而深透,隔日治疗1次。
4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肢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显效:症状体征大部消失,肢体功能活动基本恢复正常,能参加劳动;有效:症状体征较前好转,肢体功能活动有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及肢体功能活动均无明显改善。
5 治疗结果
经1-3个疗程治疗,本组52例中:治愈35例,占67.3%;显效12例,占23.1%;有效4例,占7.7%;无效1例,占1.9%。
6 典型病例
张某某,女,45岁,干部,2007年10月10日来院就诊。自述两日前做家务时不慎滑倒,即感臀部不适,当天夜间臀部疼痛加重并向腿部放射,第二天早晨起床后因臀部和下肢疼痛剧烈,不能行走,由家人护送来院就诊。查体:腰部无触痛,梨状肌触痛剧烈并向下肢沿大腿后侧,小腿外侧放射,指下感梨状肌发热、肿胀、痉孪,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600以内强阳性,600以上疼痛减轻。腰椎CT,髋关节“x”线摄片均未见异常。诊断为梨状肌急性损伤,用本法治疗1个疗程痊愈。
7 讨论与体会
7,1医学研究认为,炎性渗出物对神经的刺激是导致疼痛症状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而对神经干的机械性卡压,则主要引起神经麻痹症状。根据梨状肌损伤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也可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情况。急性期炎性渗出物对局部神经末梢和出入其上下孔的神经、血管,特别是对坐骨神经干的刺激,是造成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根源。故此期应以行气活血、消肿、解痉、止痛为治则,手法当以推、揉、滚、压、点穴为主,用力要轻柔而深透,切忌使用重拨、重压等重刺激手法及髋关节运动类手法,以免造成二次损伤,加重病情。治疗后患者也要注意减少活动,卧床休息,配合治疗。慢性期,梨状肌发生增生性改变,逐渐出现条索、结节、挛缩、粘连等病理变化。虽依然存在慢性炎症,但由于渗出物的逐渐减少和大部被吸收,故疼痛症状得以缓解,而硬变的梨状肌对神经、血管的卡压成为此期的主要矛盾。故此期治疗既要舒筋活血,更要以软坚散结、剥离粘连、解除卡压为治则。除继续施用急性期手法并要加大刺激强度外,还应多用弹拨、髋关节运动类等手法,并嘱患者适度进行下肢功能锻炼,以巩固疗效。
7,2梨状肌由髂内动脉的分支,骶前外侧动脉供血。本法中压放肓俞穴和颤压小腹两法的作用就是通过对髂内动脉的直接和间接作用,调节梨状肌的血供,改善其营养,促进代谢产物的吸收,达到治疗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