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对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室壁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pe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于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的成功率为60%~70%,尽管术后再狭窄率较高,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开放血管"的观点,认为冠状动脉血管开通后能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本研究通过对成功进行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介入治疗对慢性闭塞病变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其他文献
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去除炼化废水中的SO_4~(2-),以静态吸附法对比凝胶型树脂和大孔型树脂的性能,并进一步探究最优树脂的SO_4~(2-)吸附和脱附再生性能。结果表明,大孔型树
炎症在不稳定心绞痛(UA)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SEMI)发病过程中的起着重要作用[1].冠状动脉斑的破裂以及叠加形成的血栓是不稳定心绞痛发病的最重要的机理之一[2],UA患者的冠状动脉里有炎症发生[3]。
近年来,随着对心肌梗死病理生理过程认识的深化和循证医学展示,β-受体阻滞剂已成为心肌梗死后的常用药物.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是否贯彻了这一成果需要进行认真审视.本研究通过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调查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情况及影响该药使用的因素,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1例60岁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患者,初始服用甲泼尼龙40mg,1次/d,用甲泼尼龙治疗45d后加用吗替麦考酚酯0.75g,2次/d,用药38d后出现发热、胸闷、低氧血症。X线胸片示双肺纹理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