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之间“裁弯取直”地教历史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man110_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时间:2002年11月
  教学内容:《“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人教版高中历史(大纲教材)必修1)
  教学场合:镇江市高中历史教学研讨会
  教学对象: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高二文科班
  一、情境导入
  (挂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和香港回归的新闻图片,引入课题。)
  师:香港的回归得益于什么构想的成功运用?(学生答出“一国两制”以后)“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如何形成的呢?为此,我们需要学习和梳理第八章第四节的课文内容。这一课的课题叫什么?(学生照本宣科地说出课文名称。教师再出示教学目标: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认识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坚信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二、知识陈述,由学生分组列写
  师:我们班上有四排、四个小组,也就是四个学习小组,请每小组领一个任务,完成知识梳理的学习任务,每项陈述性知识都要写出答案,写关键词亦可。
  (教师板书四项陈述性知识内容:1.联系近代史,说明香港问题的由来;2.列举香港澳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五件大事;3.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祖国提出了哪些对台政策?4.归纳对台政策变化和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历史背景。)
  (教师让学生小组长举手认领,并略加鼓动,有两个小组认领,其余两题就由教师分配了。约莫5分钟后,开始各小组的代表发言和补充。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关键词。第1、2两小题基本是顺利完成。第3、4小问,有些不足。)
  师:第3小问,有些难度,你们能够找到《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叶剑英发表谈话、主张第三次国共合作,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但是不完整。你们小组还有谁来补充?
  生1:六届人大会议通过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师:能不能结合教材小字,补充一点具体而关键的政策?
  生2:台湾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并可保留军队,台湾现行制度不变。
  师:非常好!虽然在小字部分,但它是国家统一后对台政策的具体内容,它已经隐含“一国两制”的基本意思。还有没有?
  (冷场1分钟后,教师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有没有新发现?依然没有回应。)
  师:为什么我们不能到第三目中找一找呢?大家把书翻到第139页。
  生3:大陆提出“三通”,80年代以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渐打破。但是台湾岛内分裂中国的倾向有所发展。
  师:你的回答哪些符合题意,哪些不符合?
  生3:(顿了一下)台湾岛内的分裂倾向不符合题意。(师追问:为什么?)题目问的是祖国的对台政策。
  师:另外,台湾岛内的分裂倾向起码不是出现在80年代中期,那时台湾还是蒋氏政权,处于国民党统治时期,奉行一个中国。答非所问是因为你念书、照本宣科所致。要看清题目,行不行?(生3点头)
  师:第4小问的背景归纳不全面。大家看书还不够细心。(学生再仔细看书后补充)
  生4: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并且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师:国际环境的变化其实使得台湾在国际社会逐渐成为一个地区而不再是国家,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是我们宣布和平统一的重要背景。还有没有国内的因素?
  (学生交头接耳一阵,没有说出有效答案。教师提示:前两节教材讲的是什么内容?学生在座位上回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师顺应:沿着这一点想一想。)
  生5:实行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企业,特别是台资企业。
  师:很好,思路打开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的环境。这也是对台政策发生变化的背景。考虑历史背景,我们一定要有开阔的视野,懂得知识的相互关联,学会迁移。接下来我们要运用这些思维方法,阐述历史概念和结论。(板书:背景,置于开阔的视野。)
  (请学生将四个陈述性问题的答案(即客观知识)全部找一找,整理一下,3分钟之内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他们划书或做笔记。然后再进入下一环节。)
  三、知识阐述,组织讨论式学习
  (教师板书两项阐述性知识内容:1理解和说明“一国两制”(背景、形成、含义、实践运用);2.认识和表达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讨论两个问题,然后在草稿纸上写出要点。给5分钟时间。4分钟不到,学生的声音小下去了,多数学生正常归位就座了。)
  师:经过大家的热烈讨论(其实老师心里有点虚,谈不上热烈),我们来展开历史的主观演绎。先说说你理解的“一国两制”。
  生6:(主动站起来)“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老师插话:这一句很重要),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它是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决策。
  师:他为什么答得这么好?(生:书上有)对!书上有,他找到了。但是形成过程,书上也有,为什么没有找到?因为它不是成段的现成表述。谁来试一试?
  (经过两位学生补充后,教师完整归纳这一概念。)
  (关于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有学生读书式地回答,教师要求放下书本,尝试用自己的话表述。该生眼睛眨巴着,比较艰难地复述了教材内容。教师用教鞭再次指点上课伊始挂出的地图和图片,运用教材小字的细节,强化香港回归的庄严场景。再把教材138页的3幅图放置在实物投影仪上,让学生说说感受。这三幅图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大会”、“全国人民欢庆香港回归”、“澳门人民欢庆回归”。学生所谈感受不外是激动、自豪、祖国强大、振兴中华之类。)
  师:港澳回到祖国怀抱,令人振奋,意义重大。我们刚才从什么角度来阐述意义的?
  生7: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师:这是空间视野。就国内而言讲了两层含义,哪两层?
  生7:洗刷了百年国耻,为在台湾实施“一国两制”树立了榜样。
  师:概括得非常好。这两层分别又是什么视角?(生7表示不知道)
  师:这是历史的视野,站在某一点上,往前看,回溯,往后看,展望。这就是历史思维的基本规则(板书:“回溯、展望的思维方式”),阐述一个事件的意义往往可以这样。   师: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港澳回归,为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树立了榜样。在“一国两制”的方针下,海峡两岸的关系怎样呢?
  (学生结合教材提供的知识简单地说出了“两岸交流频繁”、“分裂倾向”等。教材实在没有多少具体事件。教师补充了蒋经国开禁、台湾人到福建探亲等历史知识,又补充了陈水扁“又做又说”地推动“台独”的时政新闻,以佐证学生那一番来自教材的认知。)
  师:最后,我们能否把港澳台与“一国两制”装入一个整体的框架里呢?应该可以,也必须这样,但是用一个什么框架呢?(学生还有些懵懂)它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翻书即可得。(学生有些兴奋,纷纷猜测,终于有学生使用了课文标题“祖国的统一大业”)
  师:“一国两制”的方针也罢,港澳回归也罢,都是祖国统一大业的有机组成。这就是整体框架。中国在传统上就是大一统的国家,崇尚国家统一。港澳是被西方殖民列强占领的,1949年,新中国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至1982年,邓小平提出用“一国两制”的方案来收回主权,采取外交谈判的途径。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它表明,中国的这一统一大业是在什么领域展开的?
  生8:外交领域。
  师:(追问)在外交领域,反对殖民主义,这是国家的什么权利问题?
  生8:国家主权。
  师:所以,收回港澳是主权意义上的国家统一。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如此,台湾会是什么意义上的国家统一呢?(生8不知如何回答,自行落座)
  师:古代史上,明朝建立后,蒙元退居蒙古地区,清朝入关后,南明小朝廷在南方苟延残喘。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他的后人盘踞台湾,后来康熙帝进军台湾,郑氏政权投降。这些都是中央政权之外的什么势力?(有学生在座位上讲“残余势力”、“割据势力”)
  师:无论是残余势力或割据势力,其最终结果怎样?(生答“被消灭”、“国家统一”,也有学生说“分久必合”。)
  师:联系古代史,相比港澳,台湾会是什么意义上的国家统一呢?会不会有外交问题呢?其最终结果会是什么?
  生9:台湾是内政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问题,是中央政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问题。当然不存在外交问题,所以最终应该是被大陆统一。(听课教师发出赞叹声)
  师:太好了,你领悟了老师的思路,界定得很有层次。让我们再回到古代史。分久必合,割据势力或对峙政权要么投诚要么被武力消灭。但还有一种情况,例如唐朝对吐蕃,北宋对西夏政权,采取的是什么政策?(教师期待着,众学生静默)宋朝流行的番汉分治,听说过的吧?高考题做过的吧?只要认可皇帝,接受册封,承认中央政权,就可以高度自治,还可以获得诸多赏赐。用我们今天学过的知识来看,其实可以视为什么?
  生9:就是“一国两制”。看来“一国两制”古已有之。(听课教师发出赞叹声)
  师:古代有没有这个说法?
  生9:没有。是以“册封”、“分治”之类。
  师:古代没有“一国两制”的说法,否则就抹杀邓小平他老人家的智慧了。但也有这个意思。且沿着这个思路,邓小平的“一国两制”可以怎么说?(教师作出闭目遐想的样子)
  生9:(想了想)“一国两制”借鉴了古代的政治经验,即历史经验,也有现代的创新。
  师:很好,有这种语言,有这种思维,你一定要读北大历史系去。鼓掌!(学生鼓掌,用羡慕的眼光看着生9)那么,你对“一国两制”用于台湾,会作出什么样的推测?
  生9:一定成功。
  师:今年3月17日,陈水扁公然声称“无条件、真心诚意地支持”“台湾正名”、“国家制宪”活动,并将“拼正名”列为其未来施政重点之一。7月21日,陈水扁还表示,要“走自己的(台独)路”。8月3日,陈水扁鼓吹,海峡两岸是“一边一国”、“一中一台”,并表示要“认真思考公民投票”。怎么办?“一国两制”行吗?
  生9:打他,教训教训。(众生笑。师追问:“一国两制”行吗?)肯定行!
  师:也就是说,祖国最终解决内政问题,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是历史趋势。在国家统一大业的框架下,运用“一国两制”,解决了港澳问题,收回了国家主权,我们还会运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结束内政层面的割据对峙现象。刚才,我和两位同学的对话展现了怎样的思路?
  (约莫1分钟以后,教师点名3位同学,一问三不知。复追问生9,她也摇头,说了一句“凭感觉”。课后知道她父亲是教历史的,她是班上历史学科的“一号选手”。)
  师:将港澳台纳入祖国统一的大框架内,再细分为主权和内政两个不同的问题,用历史的经验来推断历史发展趋势。这就有了整体里的局部、纵向里的推测等思维方式。学历史有什么用?学历史有思想的快乐,有思维的训练,喜欢历史吗?
  (部分学生觉得是在忽悠他们,讪笑,尤其是女生。部分学生,特别是男生,还是一副乐相。教师板书:思想、思维。)
  四、知识运用,独立快速作答
  师:不管你们喜欢不喜欢。考试还是要考的,你们学的是文科。接着大家做题目。
  (教师把两道死记硬背的选择题和一道情境性材料解析题幻灯片放置在实物投影仪上,不断校正投影效果。学生作答,教师巡回,给部分学生以指导。教师又回到黑板前,补充和完善板书。)
  (学生代表提交做题答案,教师评点和纠错。请同学对照板书,默念它们。)
  (下课铃声响起后,教师布置任务:“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写出你的理由。)
  (束鹏芳,江苏省大港中学,212028)
其他文献
一、调查概况  调查时间:2009年9月18日、19日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扬中市联合中心小学六年级部分学生  调查目的:国家教育部颁布《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十项规定》之后,小学生课业负担总体上已有所减轻。那么,我校小学生的家庭作业有了哪些改进,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学生对语文家庭作业又有哪些新意见和建议呢?为了解上述情况,我们对我校高年级学生的家庭作业进行调查。  二、调查内容、
[策划按语]近年来,很多语文名师都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树起了“诗化语文”、“情智语文”、“深度语文”、“本色语文”、“文化语文”等大旗。关于此,语文界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些主张彰显了语文名师的教学追求和教学风格,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发展,也有人认为这些主张形成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眩目景象,反而使语文面目模糊。为此,本刊推出了“语文树旗”专题策划,汇聚各方观点,开展深度交流。因作者参与踊跃,优质稿源
【人物速写】  在喧嚣中穿行日久的现代人常常向往郁郁葱葱的森林。徜徉其间,自由澄澈的林风吹散了尘世的困惑和迷惘,绚烂多姿的景观滋养了人们的灵感与童心。  走进百年名校襟江小学,就像走进了一座教育的森林。清新民主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活泼快乐的孩童一如传说中可爱的精灵。就像自然界的森林能够影响当地的气候一样,襟江这座教育的森林也正在以它独有的学术影响力和精神感召力,悄然改变着周边地区的教育生态。  这
江苏省淮阴中学,一所百年老校,多年来,以她那敏锐的意识与独特的视角一直关注并研究教与学的有效性,从90年代初的“减负增效”的大讨论到“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的课堂改革;从90年代末的学校大面积扩招到“教学上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策略的形成,无不体现了孜孜以求的淮中人对有效教学的向往与追求。在分析学校百年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作为一所具有现代意识的学校,必须具有明确的“以学生为本”的意识;而
小学数学教学是否要预习,一直是倍受关注的话题。不少教师对预习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提出了质疑,有的认为预习就是阅读课本,是一种变相的灌输学习;有的觉得预习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的新知不感兴趣;还有的担忧学生预习的情况各有千秋,课堂很难把握教学的重点和节奏等等。也有很多老师提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认为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笔者以为,预习有利也有
优秀的文化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它是一种精神,一种氛围,一所学校的精髓和灵魂,是激发活力的源泉,是源于历史、基于现实、引领未来的气质禀赋和核心理念,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深远影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学校的生命力根植于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文化,学校的特色和个性化,也体现于校本文化。我们东港小学立足课程文化,以课程建设为着眼点,开启学校特色之门。其中以“港文化”学习为主体的研究
石 萍 回归生活 关注社会  杜文艳 增强课程标准意识,创造性地使用  教材  应美华 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汪晓勇 探寻品德与社会教学发展新方向  乔建中 冯媛媛  新课改实施中教师适应性问题概览  王玉红 石 萍  梅花香自苦寒来  杨孝如 有特色的学校特色建设  蔡晓英 我为花小当编导  瞿冬瑜 成长的温暖  刘 敏 且学且行,体验幸福  陆红兵 在故事学习中加强语言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程标准”)已于2012年1月正式颁布实施,基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而修订的教材也于2012年9月从七年级开始使用。对于中学生物学教师而言,准确解读这两个文本是当务之急,领悟其精神实质、改善课堂教学是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准确解读两个文本,领悟其精神实质  1.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历经8年研究和修订,作为我国生物
一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在课题研究的文献检索阶段每每奢望“竭泽而渔”:力求将相关资料搜索殆尽。近年来打算系统地读读苏霍姆林斯基,第一步当然就是搜集他的著作。众所周知,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甚丰,中文版多达30余种,其中许多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难觅踪迹。没有想到的是,在原有少量收藏的基础上,近来通过购买、下载、复印等多种方式,我竟陆续找全了它们,现简列如下(倘有疏漏望读者指教)。  《关于人的
语文教学新大纲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语言,陶冶情感等方面的作用。”翻开小学语文课本,你会发现在每课的作业要求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欣赏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