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语言特色 发展学生思维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rray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2011课标语)。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教材的语言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训练因素,巧用教学手段,有的放矢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呢?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几点做法,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 一.把握教材,激发思维兴趣
  1. 1.抓住课题,诱发兴趣。从课题入手,诱发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是激发学生思维兴趣的有效途径。如教学《将相和》一文,让学生围绕课题思考:①“将相”分别指谁?②他们是怎样和好的?③他们为什么曾经不和?怎样不和?这些问题既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与理清脉络结构的主要线索,又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们主动而积极地学习,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学生兴趣浓,思维活跃,效率高。
  2. 2.辨析词语,激发兴趣。把课文中的重点词、关键词换成另一个词来表达,让学生分析、比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如我在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时抓住第四自然段中的“竟然”一词引导学生辨析:
  师:请同学们用“然”组几个词语。
  生:突然、忽然、居然、竟然……;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些词语,想想如果我们把文中的“竟然”换成另一个词,你准备用哪个词?(生读)
  生:(齐声)居然。
  师:为什么用“居然”,而不用其它的词语?
  生:因为它们都是表示意料之外的。
  师:那我们把“竟然”换成“居然”可以吗?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3. 3..揭示矛盾,启发兴趣。抓住课文内容中的矛盾冲突,启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写“小女孩因为寒冷终于抽出一根火柴,‘哧’,火柴燃烧起来了,冒出了火焰来了,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一根火柴发出的光和热是很有限的,作者用感叹的语气说它“多么温暖”、“多么明亮”,这就产生了矛盾,可以抓住这个矛盾提问: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一提问,激发学生急于探究的欲望。再启发学生联系小女孩的处境,进行思考、讨论。经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小女孩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她在大年夜光着头,赤着脚,在大街上卖火柴已整整一天了。她在极度寒冷和讥饿的情况下,擦亮这一根火柴所发出的光和热。虽然是短暂和微弱的,但对小女孩来说却是异常宝贵的,那是唯一的精神上能给她一点安慰的神圣之火。懂得这一层意思,就能进一步启发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 二.标新立异,发展求异思维
  要鼓励学生敢于并善于突破人们同一观点,同一认识,发表独特见解,使思维有标“新”立“异” 的特点。如教学《乡下人家》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读句子:“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我设计问题让学生上课:想想“成群地探出头来”是怎样的一个场面?如果你是“成群里”的一个“嫩笋”你首先会看到哪些美丽的景色?把你最喜欢的景色写下来,然后交流。通过读书思考学生思维活跃,发言气氛热烈,可谓是精彩纷呈。
  三. 三.循循善诱,发展逻辑思维
  如教《他是我的朋友》我抓住重点句:“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设计如下问题:①“颤抖”是怎样一种神情?②阮恒是因为什么而颤抖?③阮恒的手举起来为什么又放下,放下了为什么又举起来?④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并把你的体会读出来。这样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升华,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四. 四.注意联系,发展广阔思维
  思维的广阔性,指思维广泛,善于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联系,善于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我们常发现学生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会出现片面概括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忽视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来引导学生学习。比如教学:《一面五星红旗》学生很容易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成:“我”(作者)在漂流遇险时是如何保护五星红旗,来突出作者的爱国热情,偏离了作者意图。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如果改成这样去引导:我们来画出描写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句子,讨论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样给学生的思考作了指向,拓宽了的思维发展了思维的广阔性。
  五. 五.抓住重点,发展创造思维
  例如《司马光》一文重点段是在第五段,在学生自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之后,可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用石头砸缸救小孩之外,还有什么其它法?在学生想象出一系列的办法后,再与司马光的办法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用石头砸缸是唯一可行的办法。通过分析、比较、推理,从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 六.巧用悬念,发展发散思维
  抓住课文中的悬念提出问题,有利于展开推测、想象和联想,结论不急于归一,注意鼓励学生提出多方面的设想或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讨论筛选,找到比较合理的结论。因此,提问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使思维的方向由一点生发开去,不断扩散到各条渠道、各个侧面、各种角度,以求问题的解决。如教学《凡卡》结尾时,凡卡给爷爷写的信寄出以后,他的命运出现哪些可能性变化?学生怀着较大的兴趣,紧张地思考考,说出了下面几种可能:①爷爷收到信后,立即接凡卡走;②爷爷没接到信,凡卡继续受苦;③凡卡未等到爷爷来接,就被折磨死了;④爷爷收不到凡卡的信,凡卡受不了老板的折磨,逃走了.讨论到这里,应启发学生进一步讨论爷爷到底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为什么?经过思考,学生认识到,凡卡的爷爷是收不到信的,因为信封上没有写收信人的地址和名字。另外,即使爷爷能收到信,接他回乡下去,还是要过手剥削受压迫的苦难生活。这样使学生进一步得到升华。
其他文献
摘要:自信心是学生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在人生目标的实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充满自信,不畏艰难,则容易实现目标;反之,则会一事无成。教师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仅对学科成绩产生直接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结果、他人态度及自我评价对自信心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体验成功、信任、调节、善用评价、增强自信  物理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学科。要学好
创设运用情境教学方式引导,不仅能够活化藏文课程教学过程和方法,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潜能。学生在这样的情景教学中,学习激情和创新精神也得到激活,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多元化学习发展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藏文课程标准中,尤其注重创设接近藏文语言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学生在与文本课程相似的学习情境中深入思考探究,不仅能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感悟,还能够丰富学习思维,主动探究交流
期刊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迫切任务。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建立民主和谐关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真
期刊
摘要: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是他们获取新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核心。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最活跃的年龄阶段,小学高年级是打好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阶段。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小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关键词: 氛围 活跃性 思维过程 思维方法 思维空间  一、创设民主氛围,保持思维通畅  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可以安静、深入地思考,情感、
【内容提要】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在课改精神的指引下,我在《黄山奇石》一课的教学中,创新性、开放性地处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组织教学过程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  【关键词】课改 创新性 灵活性 自主性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内容摘要】情境教学法在聋校数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充分调动聋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数学。  【关键词】情境教学 聋校数学 教学 应用  聋生由于生理的缺陷,能让他们爱上数学课是比较困难的事,基于聋生认知特点的直观性,教师把情境教学法带入到数学课中,通过形象演示、游戏、实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
狭义地讲,优质课堂就是教师依据课程纲要、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特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和技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最优化,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堂。而如何构建优质课堂,让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我谈几点感悟。  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魏书生老师说“教师要深切的理解人,尊重人,同情
期刊
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的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空前活跃,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教学的方法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做到合理高效。同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下课后,学生学会了什么,却不知所以然。如何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