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评价语,打开思维那扇窗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k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评价语是课堂组织的一个核心板块,教师倾听学生编织出来的富于个性的发现和思考并及时给予评价。好的评价语会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不只是增长知识,更A要生长思维和智慧。课堂俨然成为师生彼此切磋的共同体。
  关键词: 课堂评价语 学生思维 学生本位 思维多元
  数学课堂永远是思维碰撞的主阵地,但是学生的思维火花也让我“吃过很多次亏”。有时候没有精心预设会让我接不上学生的回答,让他默默地坐下,思维火花被我无情浇灭;有时候学生想到的新方法,我没有好好引导为全班所受用,学生的成就感被我无情扼杀。就如一盘半生不熟的食物,只需加点火候,定能成为一盘美味佳肴。我想这点“火候”就是课堂评价语。
  因此,教师在课上的评价语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给我们的课堂润色,让学习真正发生。评价语对教学有何效果呢?下面我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想法。
  1.评价语,激发教师从教材本位走向学生本位
  要想改变传统课堂就要突显学生的主体意识,敏锐地捕捉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走向学生。现在我们的课堂逐渐走向开放,学生会自己提问、思考,有更多表达机会,我曾听过这样的几个教学片断。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学生问题问早了,教师如何评价?
  案例1: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感觉这个问题问得太早还没到时候呢?先不急,放一边,等下我们再来处理。
  其实老师大可不必回避这个问题,此时处理方式的主角一定是学生,不是老师,学生既然问出来了,他就很期待答案或者希望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此时的教师要把自己定位成组织者,组织全班学生再次聚焦这一问题。
  老师可以这样评价:你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同学们,你们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有时,我们需要静听学生的声音,适当地做旁观者,给学生更多缜密地思考和表达的机会。不然我们的课堂永远是处于假开放的状态。
  (2)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是老师想要的,教师如何评价?
  案例2:
  师:你们打算从哪些方面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呢?
  生1:我打算研究它的边和角。
  生2:我想研究它的面。
  生1的回答显然是老师想到的答案,老师能及时肯定,但是生2回答的也不无道理,但往往教师会忽略生2的回答不做任何交代。这其实是对学生一种无形的打击。
  老师可以这样评价:数学上,我们研究图形其实就是从边和角这两个角度入手的,但同时面的大小也是研究图形的一个方面。这节课我们先研究边和角。
  教师要适当作出评价交代清楚。虽然只是一句短短的回应,但是采用了及时评价,师生之间会达成共识,学生能诚恳地接受,较好地化解了学生的尴尬。
  (3)学生有创意的想法,老师如何评价?
  案例3:证明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生:先量了1个再对折。
  师:他这样量行不行?可以吗?
  生:嗯,可以的。
  师:这个同学量了但是量得很巧,把量和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的想法为我们打开了一种思路,证明角可以用多种方法来验证。
  师:受他的启发,你有没有更巧妙的方法呢?
  生:四个角全部折在一起量。(学生的思路随着老师的评价再次打开)其实有时候学生的思路通过老师一点点的评价能拨开云雾,让学生豁然开朗,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思考。
  著名的数学家皮亚杰说:“孩子的智慧生在手指尖上。”教师要善于捕捉这样的优秀资源,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评价语,引领学生从思维单一走向思维多元
  现在的数学课堂“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下,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活跃。但是思维活跃的仅仅是课堂中的一小部分学生,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这样。我们不能仅满足这种表面的热闹现象,因为我们面向的是全班学生。此时教师的数学评价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一石能激起千层浪。
  案例4:
  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索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生:我是用折一折的方法证明的。我先对折一次,发现上下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上下两条边是相等的,我再进行第二次对折,发现左右两边也是完全重合的,说明左右两边也是相等的。最后我进行第三次对折,我是沿着对角线对折的,发现邻边相等。
  学生的“三次对折”让听课老师频频点头,但此时上课老师还是很镇定并没有做出机智回应,教学可以做适当调整。
  师: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折三次的,大部分学生还是只能折两次,只能停留在证明正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怎样证明它的四条边都相等呢?
  师:我发现了我们很多同学都是折两次,而你折了三次,这一次一定要折吗?
  教师适时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这个问题让全班所有同学再一次进入思考。为什么一定要折?不折就不行吗?教师的这个提问会让全班学生再次思考。他们会开始讨论或者质疑。启发学生折第三次,发现原来折两次只能证明对边相等,并不能证明邻边相等。学生脑洞大开,原来他们的证明过程并不严谨。
  此时,教师要大大表扬折三次的学生。
  师:你真厉害,虽然你比他们只是多对折了一次,可别小看这一折,这一折里面包含着思维和一种严谨的数学态度,你有着和数学家一样的探索精神!建议同学们给他最热烈的掌声!
  我相信教师的这句评价语定会让孩子记住老师对他的肯定,从此会更有兴趣钻研数学。学生之间的思路一般是大同小异的,但往往就是这一点小小的差异就是教师教学的关键,我们要正确地把握和处理好这些思维上的差异,教师要在适当的时间找到一把合适的钥匙,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锁。
  作为教师,我们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场地,要努力做那种看似“游手好闲、什么事情都不做”,实则“大脑飞速转动,对课堂状态了如指掌,思路清晰”的教师,适时地介入、评价,将更多精力用于引导学生、顺势点拨,让学生在问题中引发思考。
其他文献
【课时目标】1.知道这是一个关于放风筝的故事。2.能通过漫画引发学生对无法放风筝现象的思考,并将独特感受清楚地表达出来。【教学导航】1.谈话导入春天到了,同学们都喜欢开
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至关重要,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它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与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于自己的高效数学学习
阅读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
1984年是世界上压力容器事故十分严重的一年。这篇文章列出了一些使人非常震惊的统计数字。由于压力容器的事故,使1984年所遭受的人员伤亡和物质破坏超过了过去60年的总 Th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倡品德学科教学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自觉体验,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发展。这无
综合性地阐述了有关锅炉水压试验方面的内容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of the boiler hydrostatic test aspects
她坐在我面前。年约30岁,圆脸,淡淡的眉毛,大大的眼睛,鼻梁恰到好处地镶嵌在均称的脸上,尤其是她的嘴唇,柔软而湿润,泛出一种令人心动的玫瑰红。两天前,她在咨询电 She sat
蒸压釜是用于制造灰砂砖等硅酸盐建筑制品的主要设备。我省在用蒸压釜的规格大部份为直径也1650系列,也有部份直径φ2000及少量直径φ2850系列。蒸压釜的蒸气工作压力虽然不
通过对爆炸的超高压釜的外观检查、机械性能试验、显微组织分析及模拟试验,分析了爆炸的原因。 Through the appearance of the explosion of the autoclave inspection, me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在同样环境、同样时间、同样条件的业余时间里,两个文化程度相同的人,经过若干年之后,一个人通过业余学习,可能成为具有某个方面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