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沟通思想,它的交际功能是别的学科无法取代的。而汉语是世界上最有艺术性的语言文字,教学要求非同一般。让学生了解语文的精妙、掌握汉语语言的艺术是教师的责任。教学多年,下面谈谈我的一点教学体会。
一:教给孩子学习联系生活
语文和生活联系紧密,语言文字是与人交际的主要工具,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比如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就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
二:增强交流
交流是互相的,在课堂教学中,它应是一种多向的活动,更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这种交流不但要在学生之间进行,而且更要在师生之间,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还要建立在平等、融洽的基础上,使学生体验到交流的乐趣和重要。学生的感受可以是不同的,因为交流的目的不在于谁对谁错,而在于让学生经历、体验这个过程,逐渐养成阅读后交流的习惯,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在上新课前,我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来到学校后,我会建议他们资源共享,交流预习情况,这时学生主动交流的效果,远比我讲的效果要好,同时也激发了一些学生的求知欲,“他能知道那么多,我也能”,久而久之学生的预习效率就更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而在上课中,对于一些重点、难点,我会适时建议学生们分组讨论,在七言八语中学生们的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高。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诵读课文是是一种情感体验,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一方面是教师引导,另一方面学生要养成诵读习惯,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我是这样做的,我有求学生在读书时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特别是对课文以及一些有启迪的好作品,不能走马观花,需用心体会,认真思索,圈点批注,该画线画线,有问题提问题,有理解写理解,有感悟写感悟,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习惯。阅读方法一般包括初读、品读。初读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了解文章大意就可以了。品读就要求学生在读中思考、体味、理解、升华,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
3、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阅读习惯。“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抓住识字规律
小学生识字是一个比较大的困难,汉字中占70%都是形声字,例如:用“仑”作声旁的字;“抡、伦、论、轮、沦”一般读“lun”;用“仑”作声旁的字:“枪、舱、伦、疮、苍”韵母一般有“ang”。这样“抢——抡”“伧——伦”等形近字的区别就迎刃而解了,强化这种规律性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字义的理解,少写错别字,读准字音,学生掌握了这个规律,在阅读时遇到了不认识的字,能根据字形揣摩出大概意思。长此便可培养独立分析的能力。
五:微笑授课
“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这是教育学家第斯多惠的名言。据医学研究,笑能使肌体放松,能减少紧张、压抑,从而进行有效的思维。因此,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因此,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教师的工作对象都是孩子,他们接受教师传播的知识,也时刻在观察着教师的一举一动,教师的举止神态对他们的影响极大,可以说,微笑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情感的桥梁。
六:注意培养学生的高贵品质
在学了《军神》的课文内容后,我对学生说:“1916年3月,刘伯承在攻打丰都的战斗中头部连中两弹,右眼受重伤。当德籍沃克医生为他摘除右眼球时,为保护脑神经,未用一点麻醉药。他扶着柱子,满头大汗,没吭一声。沃医生不禁为之动容:“你不是军人,而是军神!军神!同学们,这是怎样的坚强!”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热烈的讨论着。有的说:“真是难以想象,我的手指扎了个刺还疼得直哭!”有的说:“刘伯承爷爷真是太伟大了!”有的说:“要学习革命前辈的大无畏。”还有的说:“我长大了也做军人。”听着孩子们的话,我格外开心。
七: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用好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一定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参与阅读,从自己的阅读中得到掌握的知识,这样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虽然同學们都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非常佩服他,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基于这种情况,我鼓励我的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或查找课外资料,让他们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处,诸葛亮在借箭时都做了什么准备,他为什么一定会借到箭等,这样我不但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使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再读课文时总会想起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作者要赞扬的人物或事件。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方法多多,不能一成不变,教师要定好自己的位置,与生为善,发展适合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那么,语文教学的课堂就会春光熠熠,小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就会不断提高。
一:教给孩子学习联系生活
语文和生活联系紧密,语言文字是与人交际的主要工具,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比如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就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
二:增强交流
交流是互相的,在课堂教学中,它应是一种多向的活动,更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这种交流不但要在学生之间进行,而且更要在师生之间,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还要建立在平等、融洽的基础上,使学生体验到交流的乐趣和重要。学生的感受可以是不同的,因为交流的目的不在于谁对谁错,而在于让学生经历、体验这个过程,逐渐养成阅读后交流的习惯,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在上新课前,我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来到学校后,我会建议他们资源共享,交流预习情况,这时学生主动交流的效果,远比我讲的效果要好,同时也激发了一些学生的求知欲,“他能知道那么多,我也能”,久而久之学生的预习效率就更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而在上课中,对于一些重点、难点,我会适时建议学生们分组讨论,在七言八语中学生们的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高。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诵读课文是是一种情感体验,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一方面是教师引导,另一方面学生要养成诵读习惯,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我是这样做的,我有求学生在读书时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特别是对课文以及一些有启迪的好作品,不能走马观花,需用心体会,认真思索,圈点批注,该画线画线,有问题提问题,有理解写理解,有感悟写感悟,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习惯。阅读方法一般包括初读、品读。初读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了解文章大意就可以了。品读就要求学生在读中思考、体味、理解、升华,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
3、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阅读习惯。“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抓住识字规律
小学生识字是一个比较大的困难,汉字中占70%都是形声字,例如:用“仑”作声旁的字;“抡、伦、论、轮、沦”一般读“lun”;用“仑”作声旁的字:“枪、舱、伦、疮、苍”韵母一般有“ang”。这样“抢——抡”“伧——伦”等形近字的区别就迎刃而解了,强化这种规律性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字义的理解,少写错别字,读准字音,学生掌握了这个规律,在阅读时遇到了不认识的字,能根据字形揣摩出大概意思。长此便可培养独立分析的能力。
五:微笑授课
“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这是教育学家第斯多惠的名言。据医学研究,笑能使肌体放松,能减少紧张、压抑,从而进行有效的思维。因此,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因此,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教师的工作对象都是孩子,他们接受教师传播的知识,也时刻在观察着教师的一举一动,教师的举止神态对他们的影响极大,可以说,微笑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情感的桥梁。
六:注意培养学生的高贵品质
在学了《军神》的课文内容后,我对学生说:“1916年3月,刘伯承在攻打丰都的战斗中头部连中两弹,右眼受重伤。当德籍沃克医生为他摘除右眼球时,为保护脑神经,未用一点麻醉药。他扶着柱子,满头大汗,没吭一声。沃医生不禁为之动容:“你不是军人,而是军神!军神!同学们,这是怎样的坚强!”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热烈的讨论着。有的说:“真是难以想象,我的手指扎了个刺还疼得直哭!”有的说:“刘伯承爷爷真是太伟大了!”有的说:“要学习革命前辈的大无畏。”还有的说:“我长大了也做军人。”听着孩子们的话,我格外开心。
七: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用好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一定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参与阅读,从自己的阅读中得到掌握的知识,这样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虽然同學们都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非常佩服他,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基于这种情况,我鼓励我的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或查找课外资料,让他们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处,诸葛亮在借箭时都做了什么准备,他为什么一定会借到箭等,这样我不但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使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再读课文时总会想起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作者要赞扬的人物或事件。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方法多多,不能一成不变,教师要定好自己的位置,与生为善,发展适合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那么,语文教学的课堂就会春光熠熠,小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就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