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十年,当初的拭目以待,而今是否得了认可?在我看来,如今的语文课,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她望而生畏。在新课改实施的这些年,她不知不觉的退掉了属于自己的本色,脱掉了属于自己的外衣,失去了她本该有的精彩。对此,本文反思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结合当今新课改的理念,试论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让语文教学失去了怎样的精彩,今后的教学又该回归怎样的本色。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讲 读 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13-01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模式变化的最明显的学科可谓是语文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得我们的语文课不再像一汪沉寂的死水,而是更加热闹非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我们的学生更加懂得去感悟人生,感悟真理。然而,当我们看到教学进步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语文教学是否让学生形成了获取知识的能力,领悟了民族语言的精髓,开阔了世界广袤的视野,体会了人生价值的真谛。
答案是否定的。如今的语文教学弊端日益暴露,有些教师为了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把课堂完全交由学生。自己不是一个引导者,甚至不是一个参与者,而是任凭学生凌乱的思想驰骋于课堂。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则将自主变放养,将合作变闲聊,将探究变乱究。甚至有些教师为了张扬新课程的“人文性”理念,将课堂的精力主要放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美轮美奂的图片让学生看的目不转睛,五花八门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这些绘声绘色、华而不实的课堂,最终导致了语文失去本该属于自己的精彩。那么语文因何精彩呢?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讲”的精彩
曾几何时,老师的“讲”受到了严格的抵制。有些学校甚至制定了《课堂评价标准》,把老师在课程上的讲授时间规定在多少分钟内。在我看来,这是对新课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之教学模式理解的极大错误,是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认识的极度偏颇。要知道,新课程的理念之所以提倡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讲学”之风大盛于课堂的批判,是对老师照本宣科、喋喋不休的导致学生昏昏欲睡,茫乎其然的反驳。它不是要求我们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就要对传统的语文教学彻底否定,更不是要求我们对新教学方式的突破就要与传统语文教学彻底决裂。
回归“讲”的精彩吧,老师旁征博引,学生如沐春风;老师层层递进,学生聚精会神,老师圆润通融,学生沉浸其中。在结束这场酣畅淋漓、众横捭阖的讲解后,作为教学主体中的学生,才可能从老师精彩的演绎中咀嚼“语言”与“文字”,汲取更多的“明智”与“聪慧”。当学生们的知识得到消化,思维得到散发,情感得到感悟,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其真正的主体性。
语文的精彩不应以课堂活跃、激情四射作为唯一的标准。知识当讲不讲,只会给学生的学习留下终身的遗憾,热热闹闹的众说纷纭其效果未必有一语解惑的教师来得更实际。让课堂给予老师展示才华的平台,让讲这门艺术再次回归老师的舞台,为语文教学增添更绚丽的色彩。
二、“读”的精彩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声音早已穿越千年。可见读是多么的重要呀!但我们的教师为何却抛弃了这一最基本的教学步骤呢?在我看来,一名好教师,如果将教学回归到语文的本色,以语文本真的“读”来代替那些走马观花的“看”,是最好不过的。
在现代课程教学中,“读”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体现。一种是学生的默读,另一种便是老师指导下的朗读。默读,即学生自主、无声地读。这种阅读方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形成独立思考习惯。在默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为自己创设一个诗意的境界,主动用工具书学习新生字、生词,用心感知文章的语言材料,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并能够提出自己的疑惑。朗读即在默读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绪,体会语言的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盛新凤老师曾说:“朗读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见,朗读是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既然如此,为何我们不跃跃欲试呢?
让“读”回归到语文课堂来吧,它虽朴实无华,但它能够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咀嚼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感悟的能力。读,是多么值得被重视的课堂教学步骤啊,它所散发出的魅力与效果,不正与新课改的要求相吻合吗?让“读”回归吧,它的魅力将使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三、“写”的精彩
新课改实施十年来,对“人文性”的重视明显超过了对“工具性”的重视。无论是从教材的习题,课堂的教学,还是课后的评价,无不突出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调。这样的语文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智力因素,对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确实起到了可观的效果。但仔细反思,课堂上若只有“感悟、体悟”就足够了吗?这样的语文课是真正的精彩吗?有多少学生能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伶牙俐齿,课后的作业字迹不请、语句不通;有多少学生在课堂上感情丰富,感触良多,课后的作文立意不明,自相矛盾。这些后果形成的原因只有一个,忽视“写”的教学。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应该给“写”留下一个重要的位置。这里所说的“写”主要包括写字和写文。朱瑛老师在他的博客中写道:“双基”之于语文,犹如基石之于大厦。学生若没有夯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没有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没有形成一定的语文基本技能,就不可能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翻开现在学生的作业,字迹潦草者比比皆是。殊不知,“字”是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最直接的体现,若一个学生连学习的态度都不端正,还提什么语文综合素质呢?另外,我们还应重视学生写作的训练。写作的内容不一定要长篇大论,可以是随笔,可以是日记,可以是评论。现在课堂教学的品读句子、赏析句子是完全不够的,“双基”的训练需要的不仅是动脑和动口,更需要动手。
让“写”回归语文教学的课堂吧。写,它既能夯实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加强,情感得到迸发。写起来,让每一个孩子端正学习的态度;写起来,让每一个孩子调动大脑的思维;写起来,让每一个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写起来,让每一个孩子收获语文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雷玲.《小学语文名师的教学艺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89页,2008
[2]邓薇薇.语文教学改革热潮中的冷思考【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83页 2011年第一期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讲 读 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13-01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模式变化的最明显的学科可谓是语文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得我们的语文课不再像一汪沉寂的死水,而是更加热闹非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我们的学生更加懂得去感悟人生,感悟真理。然而,当我们看到教学进步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语文教学是否让学生形成了获取知识的能力,领悟了民族语言的精髓,开阔了世界广袤的视野,体会了人生价值的真谛。
答案是否定的。如今的语文教学弊端日益暴露,有些教师为了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把课堂完全交由学生。自己不是一个引导者,甚至不是一个参与者,而是任凭学生凌乱的思想驰骋于课堂。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则将自主变放养,将合作变闲聊,将探究变乱究。甚至有些教师为了张扬新课程的“人文性”理念,将课堂的精力主要放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美轮美奂的图片让学生看的目不转睛,五花八门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这些绘声绘色、华而不实的课堂,最终导致了语文失去本该属于自己的精彩。那么语文因何精彩呢?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讲”的精彩
曾几何时,老师的“讲”受到了严格的抵制。有些学校甚至制定了《课堂评价标准》,把老师在课程上的讲授时间规定在多少分钟内。在我看来,这是对新课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之教学模式理解的极大错误,是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认识的极度偏颇。要知道,新课程的理念之所以提倡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讲学”之风大盛于课堂的批判,是对老师照本宣科、喋喋不休的导致学生昏昏欲睡,茫乎其然的反驳。它不是要求我们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就要对传统的语文教学彻底否定,更不是要求我们对新教学方式的突破就要与传统语文教学彻底决裂。
回归“讲”的精彩吧,老师旁征博引,学生如沐春风;老师层层递进,学生聚精会神,老师圆润通融,学生沉浸其中。在结束这场酣畅淋漓、众横捭阖的讲解后,作为教学主体中的学生,才可能从老师精彩的演绎中咀嚼“语言”与“文字”,汲取更多的“明智”与“聪慧”。当学生们的知识得到消化,思维得到散发,情感得到感悟,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其真正的主体性。
语文的精彩不应以课堂活跃、激情四射作为唯一的标准。知识当讲不讲,只会给学生的学习留下终身的遗憾,热热闹闹的众说纷纭其效果未必有一语解惑的教师来得更实际。让课堂给予老师展示才华的平台,让讲这门艺术再次回归老师的舞台,为语文教学增添更绚丽的色彩。
二、“读”的精彩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声音早已穿越千年。可见读是多么的重要呀!但我们的教师为何却抛弃了这一最基本的教学步骤呢?在我看来,一名好教师,如果将教学回归到语文的本色,以语文本真的“读”来代替那些走马观花的“看”,是最好不过的。
在现代课程教学中,“读”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体现。一种是学生的默读,另一种便是老师指导下的朗读。默读,即学生自主、无声地读。这种阅读方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形成独立思考习惯。在默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为自己创设一个诗意的境界,主动用工具书学习新生字、生词,用心感知文章的语言材料,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并能够提出自己的疑惑。朗读即在默读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绪,体会语言的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盛新凤老师曾说:“朗读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见,朗读是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既然如此,为何我们不跃跃欲试呢?
让“读”回归到语文课堂来吧,它虽朴实无华,但它能够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咀嚼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感悟的能力。读,是多么值得被重视的课堂教学步骤啊,它所散发出的魅力与效果,不正与新课改的要求相吻合吗?让“读”回归吧,它的魅力将使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三、“写”的精彩
新课改实施十年来,对“人文性”的重视明显超过了对“工具性”的重视。无论是从教材的习题,课堂的教学,还是课后的评价,无不突出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调。这样的语文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智力因素,对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确实起到了可观的效果。但仔细反思,课堂上若只有“感悟、体悟”就足够了吗?这样的语文课是真正的精彩吗?有多少学生能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伶牙俐齿,课后的作业字迹不请、语句不通;有多少学生在课堂上感情丰富,感触良多,课后的作文立意不明,自相矛盾。这些后果形成的原因只有一个,忽视“写”的教学。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应该给“写”留下一个重要的位置。这里所说的“写”主要包括写字和写文。朱瑛老师在他的博客中写道:“双基”之于语文,犹如基石之于大厦。学生若没有夯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没有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没有形成一定的语文基本技能,就不可能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翻开现在学生的作业,字迹潦草者比比皆是。殊不知,“字”是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最直接的体现,若一个学生连学习的态度都不端正,还提什么语文综合素质呢?另外,我们还应重视学生写作的训练。写作的内容不一定要长篇大论,可以是随笔,可以是日记,可以是评论。现在课堂教学的品读句子、赏析句子是完全不够的,“双基”的训练需要的不仅是动脑和动口,更需要动手。
让“写”回归语文教学的课堂吧。写,它既能夯实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加强,情感得到迸发。写起来,让每一个孩子端正学习的态度;写起来,让每一个孩子调动大脑的思维;写起来,让每一个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写起来,让每一个孩子收获语文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雷玲.《小学语文名师的教学艺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89页,2008
[2]邓薇薇.语文教学改革热潮中的冷思考【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83页 2011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