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草意象的描绘维度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fa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萋萋芳草,因其自然特点,再加上中国文化的漫长浸染,演变成一种有稳定的内涵、固定的意象组合搭配、以及具体语境下诗人们选取的描绘角度的意象。在本文中,主要探析归纳的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宋词中,“草”这一意象的描绘维度,具体可分为六类:时间、空间、长势、颜色、气味以及象征符号。
  关健词:草意象 宋词 描绘角度
  古诗词中“草”这一客观事物经过漫长的文化、心理和审美积淀,抽象为集体无意识的情感符号,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被反复吟咏,从而成为一种有丰富内涵的、能引人共鸣的独特意象。“草”意象的内涵有很多类,这里探析的对象主要为代表离别、寄寓愁绪、再进一步引申开来暗示时间流逝的一类。在古诗词里特别是宋词里,诗人词人在“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创作过程中,所选取的描绘维度是不同的,从中可以挖掘出多角度和多层次,一窥中国古代那些细腻、多情、含蓄的诗人们,是怎样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将草反复刻画反复铺写。同为描绘“草”,诗人的着眼点不尽相同,手法也各有千秋,主要可以将描绘角度分为六类:时间、空间、长势、颜色、气味以及象征符号。前六类彼此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角度,而是互有涉及;最后一类大有以“无角度”概括“全角度”之意。
  一.时间
  草同桃花、红杏的“春红”一样,遵循万古不变的自然规律,有春风十里、又绿江南岸之时,亦有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之际,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时间流逝最为敏感,这是天赐的禀赋也是内心的痛苦。自然的更替、物是而人非,很容易勾起游子的离愁别绪,亲友间的怀远相思,士子的功业无成的身世之感,以及与个人命运交织的时代历史情愁,乃至作为人类普适心理存在的孤寂感、漂泊感和无常感。
  首先是草生长繁盛的暮春 “时节”,就引起了诗人们的诸多感慨。草滋盛就表示春不久将归,草于是成了人们伤春之情的触媒,如辛弃疾《摸鱼儿》的“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春天暂且留步,听说那连天的芳草已阻断了你的归路。词人写春草,做出了一个试图挽留住春天的姿态。另有人不是以草留春,而是厌烦于草。他们早就对花落去感到无可奈何,偏偏这时春草不合时宜地萋萋而迢迢,像是故意要与凋零的落英、荒凉的春景作对,使得词人将伤春悲时的幽怨之情迁怒于它。如万俟咏的《木兰花慢》中写道“恨莺花渐老,但芳草,绿汀州”,颇有一种暮春之时,绿肥红瘦、不堪回首之感。
  再说草生长上的另一特点,也是诗人们泼墨抒情的另一切入点,那就是“草”的生命具有周期性。最深入人心的就是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那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直白地道出了春草生命的轮回。而后,对春草的这种繁盛如故的情景,迟暮者内心无不积郁着何时方休的怨气和人生一去不返的怅惘。且看冯延巳的《南乡子》“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光阴已在濛濛春雨中如流水般逝去,然而春草却年年在雨水中生长得很茂盛,伴随着愁恨也一年年的积压。类似的还有他的另外一首词,也取自这一特点:《鹊踏枝》里的“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闲情惆怅并未抛掷,就像河畔的青草一样,春一到便依旧。
  草尽管一岁一枯荣,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由其生命的周期性又可推及时间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反衬人事的沧海桑田、变幻无常。唐人杜牧的在《金谷园》中凭吊“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往事如烟,唯有草色依旧,芳草在这里成为了在亘古不变的时间的象征。这一落脚点多见于咏古怀今的诗作中,如樊川居士的另一首七言绝句《题宣州开元寺水阁》中写道“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亦是如此。
  二.空间
  再说到空间,诗人们比较倾向于两种视角,一是视线的绵延。如李后主《清平乐》中的写愁名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俞平伯在《论诗词曲杂著》中点评说“短语一波三折,句法变换”、用来形容“绵绵芳草,寸接天涯”,语言与春草的姿态韵味早已融成一体,这里句法的波折也是视线绵延的体现;又如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路有多远,草就有多远,思念也跟着拉长。这一视角多用于抒写别情、思念、幽怨的悠长绵远。
  还有一种视角是视野的阔大。如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中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代谢逸《蝶恋花》的“独倚栏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一川”即平川、满地。还有南宋词人周紫芝《踏莎行》“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都是以草的目之所及无边无际、迷蒙如雾渺远如烟来形容愁绪无数,笼罩在心上,无法消散。在空间维度上,一个侧重讲闲愁之幽长无际,一个着重于愁绪的铺展无边,二者略有不同。
  三.长势
  关于草的长势,用的最多的就是“萋萋”二字,来形容草滋生得丰茂。犹如《楚辞·招隐士》中的名句“王孙游兮胡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再有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繁茂的芳草早已与王孙所代表的远人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表达送别怀远情绪的意象组合。
  草木都有枯荣,有的诗词就描绘草的衰败,多用“衰草”。比如说李白《姑孰十咏·谢公宅》的“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刘克庄《忆春娥》“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同为怀古伤今、感时伤世之作,前面是以萋萋青草反衬万古荣华的落寞,这里两句则以草木荒凉正衬宫殿庭院的破败,再如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的《水调歌头》“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都是以哀景写哀情。
  而另外一些诗人看到了草的柔弱纤细,贺铸有一名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玲珑纤弱的芳草就是可爱迷人的佳人的写照。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消魂处”,此处描绘草的纤细很能衬托伤春之情的深微幽隐。除此之外,也有不少诗词形容草的迷乱。欧阳修《洞仙歌令》写道“楼前乱草,是离人方寸”。草色迷乱,离人的心绪莫不亦是混乱复杂。
  四.颜色
  接下来说“草色”,草色随季节变化由青到黄,滋盛时节它在诗词里是“碧”、“绿”、“翠”、“青”的,前文提到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尽管没有直接写出来其实暗含这一点,再如南朝江淹的《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后来发展成以草的颜色“碧”、“翠”等来借代草,如欧阳修《少年游》中有“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而用“青”的就更多了。   到了枯萎的时节草又被诗人描绘成“黄”、“老”,梅尧臣所写的《苏幕遮·草》中有句“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颜色“和烟老”的草同残阳、落红一起,构成凄迷、苍凉的意境,暗示季节和人生的迟暮,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生命意识。
  六.气味
  草的香味不如百花张扬,梅有“香满袖”、荷有“香泛金卮”,但依旧有诗人执笔绘其香味。江淹的《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简单二字就令人感受到了春天温暖惬意的气息。而后欧阳修在《踏莎行》中化用此句为“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调动多种感官来表现迢迢不断的离愁,丰富了“草”这一意象的描绘角度。
  七.象征符号
  最后一类尽管没有明显直接的描绘角度,但因“草”作为一种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有固定涵义的意象,是中国千百年文学传统来沉淀而来、是特定“诗境”、“词境”中作者情感外化而来的,所以表面上看似无角度无特征,实际上暗含了所有角度。比如说在话别的场景中,也多会出现“草”“芳草”的身影,它同长亭、南浦、古道一样,成了离别的代名词。
  以上分类参考的“样本”,仅仅是“草”作为一种承载了离愁别绪、感时伤事的固定情感的意象而出现的情况,也多以宋词为主要案例,不可能涵盖所有涉及草或者把草作为一种对象来吟咏的诗词。值得一提的是,视角与视角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而只是一定语境下诗人选择的问题——可以根据抒情需要选择侧重其中某一角度,也可以选择多维度:比如说梅尧臣的《苏幕遮·草》中有句“乱碧萋萋”,既短短四字写了颜色又状草之形态,草既是杂乱的又是茂盛的;欧阳修的《少年游》亦是如此“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既涉空间又涉时间,极言苦之“愁人”。
  参考文献
  ⑴王晓枫:《李煜集》[M],山西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年4月第2版。
  ⑵彭雷生:《古代诗文草意象中的生命意识》[J],湖北武汉:《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期,7-10页。
  ⑶余霞:《宋词中草意象的生命内涵与创作得失》[J],浙江嘉兴:《嘉兴学院学报》,2008年02期,25-28期。
  ⑷朱玲玲:《“草”意象的源起与流变》[J],山东枣庄:《枣庄学院学报》,2006年04期,20-22页。
  ⑸许美丽,郭杰:《析唐诗宋词中的“芳草”意象》[J],内蒙古自治区:《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2年13期,17-18页。
  ⑹王艳平:《萋萋芳草总多情——唐宋诗词中的芳草意象及其忧患色彩》[J],江苏南京: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1期,41-43期。
其他文献
【摘 要】由于旋挖桩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如:软土、流泥、流砂、卵砾石等。也具有环保性能优越、成孔质量理想、施工效率高等特点, 在现代桥梁、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深受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的欢迎。在旋挖桩施工中受到各类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各类技术问题的普遍存在,所以必须严格把握其技术要点,本文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对此施工工艺进行总结,以此供参考交流。  【关键词】旋挖桩;施工流程;质量控制  1.工艺
内容摘要:战国后期,中国走向统一是历史的必然。秦国的蒸蒸日上是由国策正确、代代明君、唯才是举和其他有利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六国的江河日下是由国策失误、昏君辈出、用人失误和其他失误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以上种种都是导致六国最终灭亡的致命错误。  关健词:国策失误 昏君辈出 用人失误  苏洵在《六国论》开篇即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认为六国灭亡是因为两个字,
【摘 要】建筑工程是一项量大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应坚持依法建设,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意识,加强施工管理力度,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整体认识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进行工程质量控制,我们应了解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工程质量控制的原则以及工程质量的责任体系。  1.1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
内容摘要:中国文化传统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反智倾向”,在现当代一些文学作品中时有体现。当代诗人杨键以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以及在诗歌创作中极力推崇回归传统而备受争议和关注,其诗歌创作中对现代文明的拒斥、对自然生态的追怀、对传统乌托邦的退守也隐含着一种“反智主义”倾向,但这种倾向实质就是对诗歌审美现代性的追求。  关键词:审美现代性 杨键 反智倾向  “反智主义”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理查德·霍夫斯塔特提出
【摘 要】建筑工程消防验收是《消防法》赋予公安消防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工程消防验收中暴露出一些问题,笔者通过多年工作经验对建筑消防验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作出了浅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消防验收;问题  1.建筑工程消防存在的问题  建筑消防主要包括建筑的防火分区、防烟分区的划分;建筑防火等级、防火间距的确定;防火门、防火卷帘的安装;安全疏散、疏散通道、应急照明、消防
内容摘要:南宋郑樵治学重视实学,这在《通志》的创作中有所体现。郑樵一方面对传统观点和错误思潮提出批评和质疑,即求实;另一方面批判不务实学,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主张实践。在程朱理学主导的社会思潮之下,郑樵的实学思想是其创新精神的体现,但由于时代所限,郑樵的实学思想也存在局限性。  关健词:郑樵 《通志》 实学  实学,即探求真理、经世致用的学问。简单来说,就是真实的、实践的学问,实事求是乃其根本
内容摘要:本文系对卡夫卡的短篇名作《饥饿艺术家》精神内涵的重新解读。小说描写了一位艺术家悲惨的一生,在艺术道路上苦苦追寻,却不为世人理解,最终孤独死去。悲剧的情节、悲剧的结局,使得悲剧性和悲剧意识成了以往研究的主题。本文欲在此基础上,以悲壮性来重新解读这篇名作。  关键词:卡夫卡 饥饿艺术家 孤独 自由 悲壮  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一生所珍重的几部短篇之一。1924年,卡夫卡去世的一个月
【摘 要】当前,泵送混凝土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文章针对混凝土的泵送施工技术问题,从可泵性混凝土的配料、混凝土输送泵的选型和布置、现场输送管道的敷设、混凝土的输送和管道堵塞原因及防止措施等方面作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配料;管道敷设;管道堵塞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在我国 发展 很快,并已在高层建筑、桥梁、地铁等工程中广泛地应用,经试验 研究 和工程实践说明,泵送混
内容摘要:本文尝试从女性视角对台湾泰雅族女作家里慕伊·阿纪的长篇小说《怀乡》进行解读,主要从女性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来探析小说中女性悲剧命运的产生和深层原因。  关键词:里慕伊·阿纪 《怀乡》 女性悲剧  一.里慕伊·阿纪与《怀乡》  里慕伊·阿纪(Rimuy Aki),汉名曾修媚。一九六二年生,泰雅族新竹县尖石乡葛拉拜部落人。她从事学前教育十余年,曾任幼稚园园长,目前于北县小学担任泰雅族语教师,以
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它是一种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