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新: 他和他的电影神话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know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嘉宾


  黄建新,毕业于西北大学,中国内地导演、编剧、制片人 。1985年,首次独立执导剧情片《黑炮事件》,该片获得新时期十年电影奖最佳处女作奖 。此外,凭借执导的喜剧片《站直啰别趴下》获得第50届威尼斯电影节参议院特别奖;《背靠背脸对脸》获第1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埋伏》获得第1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 ;《求求你,表扬我》获得第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特别奖;《建国大业》获得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导演奖 ;监制的3D魔幻片《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获得第10届好莱坞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
  《1921》的开机仪式上,导演黄建新十分低调地站在一旁,将镜头让给了颇有话题力度的几位年轻演员。这是2000年以来黄建新执导的第四部“主旋律电影”。早年的黄建新作品,风格前卫的同时充满了想象力与批判性,但如今,他身上的标签仿佛多以“主旋律专业户”“制片人”为主。然而其作为导演缔造的中国电影神话,却是值得所有中国观众铭记的,因为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发展变迁的缩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黄建新参过军,做过空军飞机场地勤,还在西安市卫生宣传馆从事过摄影工作。1979年,他与中国电影工业产生了第一次交集,这位25岁的西安青年从西北大学中文系新闻进修班毕业,并进入西安电影制片厂,先后任职编辑、场记。当时的黄建新虽经验尚浅,但其超乎常人的严谨性格已经开始展现——面对三天之内为一个电影剧本写出详细审稿意见的面试任务,黄建新连夜赶工,最后交出了八千字的意见,叩开了西影大门。
  随后的几个月工作中,黄建新看了300多份剧本,平均一天就要看两三个,并无一例外地都写出了审稿意见。也正是这段时间,中文系出身的他在电影创作方面的知识突飞猛进。四年后,已有过几次编剧、副导演经验的黄建新正式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同年,刚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一年的张军钊执导了影片《一個和八个》,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从此登上历史舞台。
  日后同为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的黄建新,在1985年交出了自己的长片导演处女作《黑炮事件》,震动一时。与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陈凯歌的《黄土地》、田壮壮的《猎场札撒》、张艺谋的《红高粱》相比,《黑炮事件》不在战争年代里进行人性探析,也不从远方的偏僻心灵中对人生解剖,是与普通人生活最为贴近的一部影片,对色彩、声音、音乐的运用也颇为新潮,从此奠定下了黄建新早期荒诞、黑色幽默的创作风格。
  1986年,黄建新拍出了一部十分出色的科幻电影——《错位》。《错位》用一个“AI”觉醒的故事,来映射体制下人民的生活状态,甚至为科技失控敲响警钟。1993年,黄建新导演了由冯巩主演的影片《站直啰,别趴下》,影片依然延续他透过市民生活刺探社会百态的风格。同时也对日后冯巩《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别拿自己不当干部》等影片的创作风格产生了深刻影响。
  《站直啰,别趴下》公映后的第二年,是常被影迷和媒体提起的世界电影大年,一大批影响深远的经典影片留下永恒印记。同样是在这一年,黄建新的作品序列里迎来了一部被无数影迷奉为神作的影片——《背靠背,脸对脸》。作为对《站直啰,别趴下》的风格延续,同时也是黄建新“城市百态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在经历了几部同类题材影片的磨炼后,他的创作彻底达到巅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141分钟的光影时间里被扒光、看透、击碎,然后再完好无损地拼回原状。
  《背靠背,脸对脸》之后的十五年里,黄建新遭遇了所谓的创作低谷,即不少影迷口中第五代导演普遍存在的“自我重复”阶段,连“城市百态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红灯停,绿灯行》也没能像前两部那样掷地有声。2003年开始直至2011年,黄建新出任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也是从这时开始,他担任了《投名状》《新宿事件》《十月围城》《智取威虎山》等多部影片的制片人,还拍出了《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献礼影片。黄建新成为了中国电影产业内的金牌监制,也被打上了“主旋律”标签。
  在拍摄电影《智取威虎山》时,一场“打虎上山”戏由于预算昂贵,遭到了投资方降低成本的要求。经过黄建新的反复劝说,并竭尽全力做出最优拍摄计划,保证了这场在电影中起着“戏眼”作用的重头戏得以完美呈现。“电影是一次投资行为,我比喻监制是一个CEO。”——黄建新如此形容自己的监制身份,做了制片人的他,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包揽大权,正相反,他常常在导演与投资人之间斡旋,尽力不让资本干扰创作。
  2009年的《建国大业》是黄建新在担任监制时期少数执导的作品。宏大的历史视角,庞大的演员阵容,在当年简直掀起了现象级风暴。《建国大业》完全通过历史事件推动情节发展,因此整部影片缺乏完整的人物线,叙事上也并不符合常规结构。在这样的情况下,黄建新通过更接近纪录片的叙事模式,提高了叙事效率的同时,将庞杂的角色与情节整合到“建国”的大主题里,在“意义大于内容”的方向下依然保留住了作品的内容性。
  2019年,建国70周年献礼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上映,面对七位风格迥异的导演,黄建新接下了极具挑战性的总制片人一职。这次的工作难度在于,黄建新要亲自负责推动七个摄制组运转,压力可想而知。然而即便是面临如此高压,黄建新也毅然否决了成立两个班底、统一推进七组导演拍摄进程的“偷懒”方法,力求保证每个导演都拥有一个单独的摄制团队,单个团队的规模从200人到600余人不等,个中原因仍然是黄建新坚持要导演们“把自己发挥到极致,越自由越好”,这再次体现出了他坚定的创作精神以及对中国电影人的创作关怀。
  当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到来之际,同时也是电影《建党伟业》上映的时候,作为联合导演的黄建新可能没有想到,十年后建党百年的献礼影片《1921》仍会是由他执导,历史仿佛在这里形成了一个闭环。毫无疑问,黄建新已经成为了过去十年间中国电影在“主旋律”方面最有发言权的创作者,《建国大业》、《十月围城》、《建党伟业》、《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建军大业》、《决胜时刻》、《我和我的祖国》,经黄建新之手的作品,大多也都成为了票房口碑双丰收的“爆款”。
  回过头来再看看黄建新的电影生涯,《黑炮事件》、《背靠背,脸对脸》已被亚洲周刊评选入20世纪100强华语电影,并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部佳片,由他导演的电影在国内外获奖至今也已有八十多项。除了“主旋律导演”的标签之外,“中国电影百年百大导演”“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中国最重要的导演”之一等称号,仍然在他身上散发着永远磨不掉的光,黄建新和他的电影神话也将不遗余力地继续书写。
  编辑 郎永
其他文献
“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吱吱吱叫奶奶,奶奶不在家,叽里咕噜滚下来。”这首儿歌在北京地区流传甚广,它创作于何时已不可考,但这首儿歌却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时至今日仍在传承。歌谣产生于人们的日常劳作之中,它语言通俗、节奏明快,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诗经·魏风·园有桃》中有语:“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歌谣不仅是记载人类情感最短小精练的诗歌,还是保留当地民俗与语言的一大载体。  北京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
期刊
专栏心墨  方继孝,北京鲁迅博物馆荣誉馆员。著有《陈梦家往事》《陈独秀遗稿的下落》《徐志摩和中国的康桥》等;随笔集《旧墨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旧墨二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等;辑校《陈独秀先生遗稿》;学术论文集《字字珍藏——名人信札的收藏与鉴赏》(合著)。《旧墨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最美的书”。《陈独秀先生遗稿》获2007年国家图书馆“文津奖”提名。  刘
期刊
专栏在路上  后商,诗人,评论人。读书千余册。渴望着,行动着,清醒着。作者说  “最早的‘在路上’故事是塞万提斯的骑士故事和约翰·班扬的讽喻故事,这些真的只是故事的故事,大概是为真理做出的滑稽又辛酸的尝试,而这就是我们重新出发,面对世界的最大的缘由。”  此前,《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50余件肖像画作品,迎迓着攘攘来众。明清肖像画展以“帝王·皇族”“雅集·
期刊
作为英国高校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新内容,朋辈协作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关注.英国高校推行朋辈协作的原因包括:传统的“孤独学者”模式不能应对英国博士生教育在学科、学位类型、
2021年8月14日,阴历七月七日,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七夕节,俗称“巧节”,又称“乞巧节”“双七节”。七夕节起于乞巧,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它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如今中国的情人节的呢?这就要翻翻历史了。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戚夫人提倡夫妻之间要长相厮守、白头偕老。将夫妻之间的“情”字抬上了理论高度。随着牛郎织女这一爱情故事的广泛传播,经过历史的沉淀,慢慢的,七夕节一步步变成了情人节。  
期刊
一份有味道的记忆  上世纪70年代因为结婚,我嫁到大乘巷,也便开始了我的一份有味道的记忆。  这种味道确实不怎么好闻,但正是因此给予我的是一辈子忘不了的记忆。其实在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很多人对于倾倒垃圾的记忆都会很相似。当时塑料袋还是个稀罕物,于是各家各户选择盛放垃圾的物件基本是以桶来代替,尤其是以铁皮为主要材料的油漆桶是垃圾桶中的“战斗机”。原因有二,其一是大小合适,垃圾装满正好适合一位成年人的力
期刊
饱读诗书的止庵,过去也曾有小说问世。但我是在今年春节,读了他快递来的新作试读本《受命》,才将小说家的身份与他对应起来。或者说,正是因为有这部小说的问世,我才觉得有一个可以与其作为学者、随笔家身份相等量的小说家止庵的立世。我由衷地向他道过贺。但也不揣冒昧地提了几处局部的、微小的意见供他参考。待我正式拿到出版物,已经是新作第二刷。小说受到的广泛关注,在我的预期内。因为它触到了人类认知领域一个反复被审视
期刊
谢秋娜参加央视节目  5月中旬的北京不知不觉间迎来了她最美的模样。  13日下午,由新中国第一支国庆受阅女兵方队队员组成的“受阅女兵合唱艺术团”,在团长谢秋娜带领下,与蓍名摄影家84岁的蒋铎老师在北京宋庄艺术创意小镇——三昧艺术馆,开展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寻找印象青春 献礼建党百年”。蒋铎老师拍摄的展现新中国成立35周年受阅女兵《步伐》的照片,把大家的思绪拉回到30多年前。铿锵玫瑰 飒爽女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