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mm和3.0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全角膜及角膜前后表面术源性散光的比较分析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s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2.2 mm和3.0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全角膜、角膜前后表面术源性散光(SIA)的差异。

方法

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且符合入选标准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31例(131只眼),年龄44~93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2 mm组:同轴2.2 mm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9例(69只眼);3.0 mm组:同轴3.0 mm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2例(62只眼)。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术前检查患者白内障核硬度,并采用Emery分级。所有随访时间内,对患者进行Pentacam眼前节生物测量仪检查。记录每一次随访期,以角膜顶点为中心4 mm区域内全角膜屈光力(TCRP)、角膜前表面的模拟角膜屈光力(SimK)和角膜后表面散光(PCA),使用矢量分析方法将散光分解为X-Y径线,计算SIA,并采用Sigma Plot软件进行绘图。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共123例(123只眼)完成3个月随访,其中2.2 mm组65只眼,3.0 mm组58只眼;两组年龄分别为(69±9)、(71±10)岁;两组晶状体核硬度分级分别为(2.08±0.47)、(2.12±0.46)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前全角膜、角膜前后表面的屈光力及散光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对所有SIA进行计算及矢量分解,得到的矢量中心(SIA矢量均值)即为质心SIA。术后3个月2.2 mm组TCRP、SimK及PCA的质心SIA分别为-0.11 D@146°、-0.11 D@151°、-0.03 D@67°;3.0 mm组分别为-0.25 D@158°、-0.24 D@147°、-0.04 D@47°。2.2 mm组与3.0 mm组角膜SIA比较,术后3个月2.2 mm组与3.0 mm组SimK的Y经线SIA度数分别为(-0.10±0.30)、(-0.22±0.37)D,PCA的SIA度数绝对值分别为(0.24±0.16)、(0.19±0.12)D,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3、P=0.035;t=2.009、P=0.047),其余各径线的分解矢量及SIA绝对值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角膜SIA与角膜前表面SIA比较,2.2 mm组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全角膜SIA绝对值分别为(0.87±0.80)、(0.58±0.48)、(0.57±0.37)D,均高于角膜前表面SIA绝对值(0.58±0.48)、(0.50±0.28)、(0.47±0.2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02、4.155、3.877,均P<0.01)。3.0 mm组术后1周及1个月全角膜SIA绝对值分别为(0.82±0.57)、(0.59±0.36)D,均高于角膜前表面SIA绝对值(0.58±0.41)、(0.50±0.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4、3.919,均P<0.01);术后3个月全角膜SIA绝对值与角膜前表面SIA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6)。2.2 mm组术后1周Y径线全角膜SIA度数为(-0.48±0.85)D,高于角膜前表面SIA度数(-0.24±0.42)D;3.0 mm组术后1周Y径线及术后3个月X径线全角膜SIA度数分别为(-0.58±0.66)、(0.18±0.45)D,均高于角膜前表面SIA度数(-0.37±0.42)、(0.10±0.4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其余随访时间Y径线及X径线全角膜SIA度数与角膜前表面SIA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相比3.0 mm透明角膜切口手术,2.2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摘除手术具有更低且更为稳定的SIA。白内障摘除手术切口对全角膜SIA的影响比角膜前表面SIA更明显,两者差异在术后早期尤为明显,随着手术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小。(中华眼科杂志,201955495-501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5%聚维酮碘不同作用时间清除结膜囊细菌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眼科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的420例患者,选用非手术眼(420只眼)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30 s组、1.0 min组、2.0 min组、3.5 min组,手术当天使用国产5%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分别作用30 s、1.0 min、2.0 min、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Tenon组织修补滤过泡渗漏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8月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收治的16例(16只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渗漏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自体Tenon组织填塞巩膜瓣下并缝合固定联合结膜瓣前徙修补术(附手术视频)。在眶下神经联合睫状神经节阻滞麻醉下剪开滤过泡边缘球结膜剥离囊样变性滤过泡,钝性分离上方球结膜瓣,
期刊
1例主诉为双眼视物模糊2年患者就诊于眼科。既往1型糖尿病病史12年。眼部检查示双眼晶状体混浊,双眼视神经萎缩,行双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提高。4年后患者出现听力下降,基因检测显示WFS1基因突变,确诊为Wolfram综合征。(中华眼科杂志,2019,55:541-542)
期刊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学组为了进一步规范Toric人工晶状体(IOL)的使用,在2017年发布了《我国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7年)》,就Toric IOL植入术在患者选择、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和术后随访等一系列环节进行了全面的指导。为了帮助眼科医师更加深入理解和掌握其内容,特就相关问题进行解读和补充说明。(中华眼科杂志,2019,55:554-556)
期刊
晶状体再生是白内障患者恢复可调节视力、拥有优良视觉质量的理想策略。但哺乳动物晶状体再生速度慢且不完全,无法实现功能性晶状体再生。低等两栖动物(如蝾螈)强大的晶状体再生能力,为哺乳动物晶状体再生提供了动力。目前,哺乳动物晶状体再生主要的形式是以囊袋为支架由晶状体上皮细胞分化而成。近年来,随着干细胞技术、组织工程技术和生物材料的不断发展,哺乳动物晶状体再生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拟总结晶状体的正常发育
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发生更早、发展更快,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力下降的常见原因,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但糖尿病患者多合并眼底病变,更易出现感染、后发性白内障、黄斑囊样水肿等手术并发症,因此其白内障摘除手术的风险远高于普通白内障患者。本文从把握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时机、重视术前管理、预防术中并发症、加强术后随访及合理选择人工晶状体等方面,指出只有针对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摘除手术的特殊性制定个体化诊疗计划,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导航下弧形角膜切开术后角膜散光变化以及提高术后裸眼视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干预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连续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南区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拟行白内障摘除手术且角膜散光度数≥0.75 D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根据术前角膜散光度数分A组(0.75~1.24 D)、B组(1.25~1.74 D)、C组(≥1.
目的系统比较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与角膜切口术式矫正白内障患者低中度角膜散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Meta分析。于2018年4至6月通过外文数据库MEDLINE、EMBASE、EBSCO、ScienceDirect、Trip Database、Ovid,以及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同行评议文献。纳入标准为比较白内障摘除术中植入Toric IOL与角膜切口术式矫正低中度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