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诊治及预后分析

来源 :浙江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lp52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择2006年12月至2020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AMI合并VSR患者37例,据患者接受治疗出院后30 d内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7例和死亡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治疗方式,包括单纯药物保守治疗、药物治疗同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治疗、内科介入性封闭治疗和外科开放性手术治疗等,分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根据是否进行外科开放性手术治疗分为手术患者和非手术患者,比较500 d累计生存率.结果 出院后30 d内,30例患者死亡,其中25例(67.57%)单纯药物保守治疗均死亡,3例(8.11%)药物治疗同时应用IABP支持治疗后死亡,1例(2.70%)内科介入性封闭治疗后发生感染性休克死亡,1例(2.70%)接受外科开放性手术后发生心源性休克死亡,7例(18.92%)外科开放性手术治疗存活.存活组患者年龄小于死亡组,WBC、TBil、KillipⅢ~Ⅳ级比例均低于死亡组(均P<0.05);MAP、外科手术治疗比例均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和WBC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手术患者的500 d累计生存率明显高于非手术患者(P<0.01).结论 单纯药物保守治疗以及内科介入性封闭治疗并不能达到较好的预后效果,外科开放性手术仍是治疗AMI合并VSR的有效方案,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以及手术时机,能带来最有益的临床结果.
其他文献
肛周坏死性筋膜炎(PNF)是一种由多种细菌感染、以筋膜和皮下组织坏死为特点的肛周及会阴部严重感染性疾病.本文结合PNF术后局部创面的临床特点及处理难点,总结术后局部创面护理措施,从TIME(T为去除坏死组织,I为控制炎症和感染,M为维持创面湿性平衡,E为促进创缘上皮化)处理、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VSD)、外科修复等方面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