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人版《阿甘正传》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a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启功》是根据教育家启功先生生平改编,由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等联合出品,于2015年9月10日上映的传记题材影片,影片主要讲述了著名书法艺术家启功先生文革期间和改革开放后的传奇故事。
  一、 自然的历史叙事及其代表的时代缩影
  传记题材电影总是与传记文学或者历史传记有着极大的相似性,综合地看,《启功》也可以视为一部历史类电影。中国历史学界认为学好历史的四把钥匙即“年代、目录、官制、地理”,其中第一把钥匙就是“年代”;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也是构成史学叙事的最关键方面。我们可以视电影《启功》为一段体制严整、融合顺叙与插叙、注重听众感受的“学者自述”,这种高度鲜明的主角自述,可以很好地达到影片的宣传目的。
  本剧中有少年启功、青年启功、中年启功、壮年启功、老年启功五个形象,后两者的扮演者均为马恩然先生。我们也可以对他们作进一步的归类,即少年与青年时代基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即清末民初;其余三者则分别对应民国时期、建国初期(文革时期为主体)与改革开放后。这四个断代恰好可以约略反映我国古代、近代、现代与当代的社会风貌与现实精神。少年启功英语课上画画,由此挨打的同时也获得母亲的留意,拜师的场景恰能代表中国尊师重道的教育传统;而青年启功步入中华书画学研究会那一刻,堂内的文人相互作揖,伴着轻灵典雅的音乐,倘若不是清末民初的服装左右,观众可能感到的是盛唐或者雅宋的风气。清朝的国祚结束,但传统的社会风俗却不能像王朝鼎革那样朝令夕改。
  中年启功面临着国破族衰的时代重压和失业丧母的中年危机,虽然“门与窗往往不同时打开”,或者说福不双至,但命运就是给中年启功关上一扇门的同时打开了一扇窗,陈垣的出现及对启功的知遇之恩是中年启功的救命之水。在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一书中,作者提到学者在大学中是通过教学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的,这与我国“教学相长”的经典理念相一致。这个道理在中年启功于辅仁中学与辅仁大学教学的经验中得以印证。改革开放前与后简直是冰火两重天,不同境遇是时代使然,狭窄的住房、简陋的衣食、曲心的言行就是文革时期中年启功的特征;宽亮的书室、无忧的衣食、大师的话语权则是启功一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回馈。从中国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到历史循环理论的“五德终始说”,以“五”为代表的数字思维成为中国哲学思考的一个传统,这甚至构成民族心理素质中不可删却的因素,而本剧五个生命历程的设计恰恰暗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而以年代归类,“五”进“四”的改造则可以视为本剧叙事艺术的特色所在。
  本剧之用心随处可见,而尊重历史原貌则反映了我国电影行业的进步。20世纪70年代,我国“二十四史”的点校进入第三阶段,而陈垣先生也恰是在1971年6月21日去世的。我们翻检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启功隽语》、中华书局出版的《启功日记》以及载于《回忆中华书局》的《风风雨雨二十年——<二十四史>点校始末纪略》一文,不能得知究竟是陈垣先生去世在前亦或是启功得到领导通知点校《清史稿》在前。同样是被任命点校《清史稿》,郑天挺先生恰恰是因为政治问题没有得到南开大学的同意而无法去成。在影片中,中年启功由于政治问题的缘故不能参加陈垣追悼会,只能在灵堂门外痛哭磕头,这发生于1971年6月21日后;获得“解放”后,可以获得师大的许可点校《清史稿》;而《启功日记》中有1971年8月30号“到中华书局报到”的记载。无论是实然性的判断还是应然性的考虑,本剧对这段事件多发的历史处理得十分到位。由此可见,尊重时间的逻辑有序性,是传记题材电影或者历史类电影的编剧关键。
  二、 “友”的思想观念及其反映的人生哲学
  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在电影开头与结尾的课堂上,启功都在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样安排既可以在影片伊始突出启功教师的身份,又可以用“跨时代讲课”(开头未讲到精要之处)这一细节说明影片核心的思想观念“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启功对这句诗“知情、知意、知心”“知己重在通情、达意、交心”“人有知己就没有孤独”等诠释是一个久经沧桑的长者对学生和观众的建议。“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都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精华,前者是个人层次上的,而后者可理解为着重对“交友”态度与心理的概括。中国的三纲五常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不了血缘关系或者生理意义上的解读,而“友”的观念的普世性似乎强了一些,这也是影片结尾具有“阳光普照式”温暖效果的原因所在。
  本剧反映的思想主题是通过主角启功及启功与重要角色的交往表达出来的。谁才是启功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呢?母亲、老师、妻子和学生。少年启功的母亲懂得“因材施教”的道理,这是启功书画生涯的第一福;启功同族心畬先生的“善教”是青年启功初识门径的第二福气;妻子宝琛对于启功的绝对理解和支持是其第三福;陈垣耐心给壮年启功讲解怎么教学生、破格带入辅仁大学其的第四福;电影中剪大字报的小刘对启功的书法达到痴迷程度是其第五福。而实际上,启功在领会这些“福”的同时,那种感觉就是幸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可以这样评价启功先生——“富”。“人有知己就不会孤独”,这句话道出了当今热门的幸福学中的一个真谛,而与西方强调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相比,在同样具有实用性的同时,中国“友”观念背后的人际交往法则和交友境界有更强的超越性。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这是启功先生的墓志铭,而在影片中,启功先生是在陈垣先生去世后为自己提前撰写的。教师的身份能够引带出本剧要表达的人生哲学,这种人生哲学又主要是通过教育哲学传递的。我国的思想高峰是在先秦时期,而我国的教育哲学根基恰是在先秦时代奠基的,一篇载于《唐都学刊》题为《先秦儒家教育伦理思想框架探析》中一段文字十分高明:“(先秦儒家教育伦理思想的框架)概括地讲,‘仁’是情感根基,‘礼’是实现手段,‘和’则是目的与理想状态下的社会效果。而我以为‘仁’是前秦儒家的教育伦理动力论的核心,‘礼’与‘和’则分别是其教育伦理方法论和教育伦理目的论的核心。‘仁’、‘礼’、‘和’可以分别解释为正性、循学、致和,然而这三者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其间的过渡即虚心与谦格,所以可以把先秦儒家教育伦理思想概括为一个生机的进路:正性、虚心、循学、谦格、致和。”[1]少年启功拜师时老师的笑容与中年启功给陈垣拜寿时陈垣的泪水都能说明“虚心”与“谦格”的重大作用,这种“敬”的精神既可以说是交友方法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友”思想的最高境界。表面上看,启功先生在剧中似乎是一个完人,高大上的形象也成为批评声音的缘由。而实际上,少年的贪画、青年的字不好与焦躁、英语不过关甚至中年启功被陈垣批评作曲心之作都是电影尊重人物原型的证明,本剧的高妙之处在于委婉处理了这些细节,使得全剧的风格与启功先生的性格吻合。   三、 《启功》:中国学人版的《阿甘正传》
  美国1995年上映的《阿甘正传》早已成为经典,至今激励着许多当代人。美国90年代新经济的起飞是《阿甘正传》成功的时代背景,所以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启功》的出现不是一个偶然事件。那么必然性有哪些可能呢?
  大谈一部电影出现的必然性未免难逃夸大其重要性与故意推广的“恶名”,因此,笔者谈有“哪些可能”。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举世瞩目成就不容置疑,这与剧中时代给予启功的老来福能够对应。中国的经济需要走出自己的特色,中国的文化需要以特色的形式向世界传播,中国的电影走自己的道路也势在必行。我国的电影由最初的不成熟到第一部大片《英雄》的出现经历了一段时间,而《英雄》之后中国的电影事业更加蓬勃。《启功》的最大特色是启功“学人”的身份。网络上“教授的一生工资抵不上Angelababy一季《跑男》的报酬”这类声音的出现有着必然性,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本应是对知识与创造的理性尊重,绝非是对娱乐与声色的盲目推崇。电影《启功》代表着中国学人的心声:我们需要话语权以及学人应有的权利。
  《阿甘正传》反映了标准美式的乐天派精神,而《启功》反映的是中国的“和”精神与婉转风格。二者有哪些共同性呢?就叙事而言,两者均有插叙,而且前者主要是插叙;而两者的时间跨度均非常大,都反映着一个国家最关键的时代剧变。就主角而言,阿甘是个“傻子”,而无论现实还是电影,启功先生都是达观淡泊、不慕名利的君子,这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中西方成功学的共性:德就是才,对于成功而言,德更为重要。就配角而言,阿甘和启功先生都遇到了性质相似的重要人物,慈爱的母亲、知心的妻子、知遇的朋友、必要的追随者。而《阿甘正传》中的珍妮是另一条暗线,珍妮之死使得《阿甘正传》的震撼力大大增强;而《启功》完全尊重历史,宝琛之死以启功有时默默流泪却痛彻肝肠的那一瞬间来表现,有中国结发夫妻之恩的深刻内涵。就结尾而言,两部剧都属匠心独具,前者是飘下一片羽毛,代表着年轻一代新的飞翔,而后者是马恩然先生站在启功先生像前,那种生命更替、精神永驻的寓意就被永远定格在启功先生像上了。当然两者也有诸多不同,阿甘的成功的夸张性和难以复制性与启功先生的升沉荣辱到最后的豁然明朗有着较大的差别。
  结语
  阿甘的母亲教给阿甘“人生是一盒巧克力,每一块的味道都不同”,要求阿甘自己学会着适应与尝试;而本剧中启功母亲的一句话“有个人照顾你,我也就安心了”则反映了中西方母亲哲学的不同,起码是中国传统意义上母亲哲学与西方现代意义上的母亲哲学的不同。珍妮一生都在追寻独自的道路但是综合评判却是失败的个人探索,宝琛一生都以启功为中心,这种以他人为中心创造巨大价值的路径也反映了“传统中国女性主义”的取向。阿甘的成功是在一次又一次颠覆前有基础上的成功实现的,那种既噱头又合理的傻子哲学代表着一种自然成功之道,而心畬先生讲的“经史为上诗词为下”,到陈垣教给启功的人生哲学与教学方法,再到启功最后的名言“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电影《启功》重“传承”轻“创新”的意味则比较明显。这或许未必是电影的教导,而是电影团队希望通过电影对观众甚至所有受众的劝诫。
其他文献
在2016年4月,由薛晓路导演的浪漫爱情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上映仅7天,票房就突破5.3亿,超越前作《北京遇上西雅图》在2013年创下的5.2亿元票房,成为华语爱情电影票房冠军。[1]该片共上映28天,票房已达7.7亿元[2],导演薛晓路也成为国内首位首日票房破亿元的女导演。这又一次创下了国内女导演拍摄电影的新纪录。在这之前她也成功执导过电影处女作《海洋天堂》。在她的作品里,能看到她对
一、 叙事主题  对于一部影片来讲,思想内涵往往即是其叙述主题,通过主题内容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引起人们的思考,从情节本身推及社会人生,是影片的重要意义。《思悼》可以被看作一部传记片,选取韩国历史上的“壬午祸变”这一事件,将封建制度之下的君臣与父子、亲情与权力、压抑与抗争等矛盾纠葛展现给观众,凄凉悲情的隔阂与矛盾在血色的历史背景下直抵人性深处。以插叙回忆的方式将故事内容层层推进,反映了封建时代王权阴影
笔者是影迷,看电影也爱电影,面对《私人订制》遭受的一些影评人的攻击,本想一笑了之,喜欢不喜欢一部电影本来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事,可是有些所谓的影评实在不靠谱,甚至让人开始怀疑撰写影评的目的。本文不是影评,只是想从类型电影角度出发,结合电影史试图探寻评价一部喜剧片优秀与否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看待当今的这种“冷饭热炒”的电影创作现象。  一、“冷饭热炒”的也是“热菜”  对《私人订制》的批评很
[摘要] 日本动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几十年的过程,从最初的学习欧美到现在的独具特色并不是偶然现象。日本历来是一个善于吸收国外精华的国家,这种固有的国家特征只有和本土传统文化结合,才能够产生世界的共鸣。中国相对幼稚的动画产业只有借鉴成熟的日本动画的成功模式,在学习中不断地思考、创新,才能够使中国动画得以生存与发展甚至赶超的机会。  [关键词] 日本动画 体育动画 受众群体  
一、“即兴表演”的起源与发展  即兴表演(Iimprovisational performance)作为一种表演方式,最早可追溯到16—18世纪的意大利“假面戏”。“只有一种喜剧形式是、并且始终是属于这个民族的,即没有剧本和即兴表演的‘假面戏’。”[1]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本在戏剧表演中不再处于首要位置,演员表演时会即兴创作肢体动作和台词。19世纪90年代,戏剧理论家和导演,苏联的康斯坦丁·斯坦
如何避免过度浪漫,理性看待自己的过去,并将回忆呈现成一部无感伤癖之嫌,但又能恰到好处地传达出大历史中个人感受的电影,是区别各类怀旧题材影片的重要标准。  《无线电时代》,这部伍迪·艾伦于1987年执导的电影,没有剧烈的情节跌宕和复杂的人物矛盾,只有一个中年男子的画外音不急不徐地将我们带回他的家乡——小镇罗格威,将他的家庭与无线电广播的故事娓娓道来。  伍迪·艾伦既以小历史的视角给世界大战烙上鲜明的
[摘要] 出版四种理论文集约130万字,负责编辑、出版243期《电影评介》,参与策划并执笔创作了8台大型文艺晚会,论文获得多种全国性奖项。这些数字所涵盖的专业范围和成果,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刘斯奇艺术修养的多侧面,同时也加深了我对这位老同学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 刘斯奇 戏剧 杂技 电影 理论 成果  2012年盛夏,我的书桌上添加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的刘斯奇的理论新作《当代中国杂
与黑泽明、小津安二郎同时代,享誉世界影坛的日本巨匠沟口健二,一生致力于女性电影的创作,其题材多以描写传统日本女性悲剧与艺道为主。沟口一生共制作影片85部,现今留存33部。晚年创作的《西鹤一代女》(1952)、《雨月物语》(1953)、《山椒大夫》(1954)、《近松物语》(1954)被认为是沟口人生中最杰出的四部影片。其中前三部作品分别于1952至1954年连续三年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国际奖及银
连续上映多日的《夏洛特烦恼》不仅取得近15亿元的票房收入,而且还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关于青春、关于初恋、关于婚姻危机、关于喜剧等多个话题,然而来自各界的批评、惊讶、质疑之声也纷至沓来。我们不禁冷静思考:一部由“开心麻花”的同名舞台剧改编的小成本电影,缘何引发国庆黄金档期电影市场的“地震”?为何高票房而口碑不佳呢?这种现象究竟是我国电影市场的常态还是个案?恐怕仅凭这部电影本身不能给我们一个满意
海明威在文学史上是一位别具一格的文学家,他精湛的写作能力使他获得了在文学界重量级的奖项——诺贝尔文学奖,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动,他对现代文学的开创功不可没,他引领了一群现代风短篇小说作家的产生。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十分突出,非常有标志性,他的语言风格简练动人,这种用简练动人的语言营造出的情境,给读者更加生动、更加入味的感受。与辞藻华丽、篇幅巨大的小说相比,海明威的小说抛弃了那些繁琐的描述、偏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