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通感 情趣盎然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二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zxp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常听到“甜美的歌声”、“温暖的目光”这样的语言,大家有没有思考过:“甜”是味觉感受,“美”是视觉感受,为什么可以用“甜美”形容“歌声”?“温暖”是触觉感受,为什么可以用“温暖”形容“目光”呢?其实,这些语言都是运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通感。
  什么是通感呢?通感就是一种把适用于甲类感官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去,使各种感官彼此沟通的修辞手法。
  巧用通感,可以突破人的思维定势和语言的局限,创造出美妙隽永、情趣盎然的意境,使读者得到丰富而全面的艺术感受。
  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描写琵琶女精彩的演奏:“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化听觉为视觉,写出了乐声的清越圆润,铿锵悦耳。
  宋代宋祁《玉楼春》中有佳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闹”字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带给读者一种春意蓬勃的美感。
  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被视为写景经典:“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将“缕缕清香”比拟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化嗅觉为听觉,写出了荷香的清幽,身心的愉悦,营造了宁静、闲适的美妙意境,置身其中,令人陶然忘我,忘记俗世纷扰,忘记心底忧郁。
  我们应如何运用好通感技巧,为作文增添亮点呢?
  首先。要全面感知描写对象。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动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这就告诉我们在观察某一对象时,要让感官们弥漫一气,形、色、味、音、质一起探究,从而捕捉到完整的艺术形象。只有先让认识对象的感官相通,才有人们心理感知的“通感”,然后才会有修辞手法的“通感”。
  其次,要善于想像和联想。没有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就没有“通感”的修辞。我们要克服对描写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调动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描写对象的感悟,从而获得丰富的美感。闲逢天边白云,我们仿佛感触到它的温柔;聆听山间小溪,我们似乎看到它内心的纯净;呼吸芬芳的气息,我们好像品尝到果实的甜美。
  再次,要找到双方的相似点。通感的使用常与比喻、移就、比拟相映生辉。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两句诗中,作者将“琵琶声”比喻为“落入玉盘”的“大珠小珠”,两者的相似点是圆润光泽、清澈美丽。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作者把红杏花朵之繁盛,描摹为人声之喧闹,两者的相似点是个体数量众多。
  最后,要努力追求创新性。田震的一首名为《风雨彩虹,铿锵玫瑰》的歌曲,曾令许多歌迷倾倒,它以遒劲有力的旋律唱出了中国女足运动员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它的歌词“铿锵玫瑰”更让我们眼前一亮,“玫瑰”何以“铿锵”?细品慢嚼,才悟其中妙处。这里即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化视觉体验为听觉感受,既贴切生动,又能强化意义的表达,体现了词作者执着创新的追求。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心有所动,跃跃欲试。别急,我这里再列举几个通感句,就算是抛砖引玉吧。
  1.远处隐约飘来阵阵香味,似有似无,如同悠扬的乐声,时断时续。
  2.黄昏时的阳光,温柔得就像纤细的丝带,轻轻地拂过脸颊。
  3.在父亲严厉的呵斥声中,我闯到一股浓烈的火药味。
其他文献
这几天,新闻里讲到了好几起小孩子在飞机上随地大小便和辱骂空姐的事情,不禁使我想起了我最近碰到的熊孩子们。  一天,我和妈妈决定去肯德基吃东西、看书,过个舒舒服服的下午。刚上地铁,妈妈看见一个小孩边上有个空位,就叫我赶快去坐。可不论妈妈如何劝说,我就是不肯坐!你可能觉得我有点傻,但我这么干是有道理的。我总觉得那个小孩行为习惯不怎么好,怕惹麻烦才不去的,后来事实证明我的预感是对的。不久,那小孩看边上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