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判决时拥有多少自由

来源 :中国律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ad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文为曾十余年担任美国第二巡回区上诉法院的大法官列纳·翰德(LeamedHand)于1935年所作的一篇演讲。演讲从探讨法律的概念出发,通过揭示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和有限性以及立法者的有界理性,得出法官在捕捉模糊的“公共意志”时永远无法摆脱介于法律文本和个人良知的两难困境的结论。此文发表距今半世纪有余,但其中对法律文字背后的文化观念的重视以及对个人良知、理性和集体意志的深入探讨,相信对处在“变法”过程中的中国的每一位立法者、法官都有不小的意义。 This is a speech made in 1935 by LeamedHand, the judge of the Appeals Court for the Second Circuit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From the discussion of the concept of law, the speech reveals that the vagueness and limitation of the legal language and the bounded rationality of the legislator mean that the judge can never escape the dilemma of legal texts and personal consciences when capturing the vague “public will” Dilemma conclusion. This article is published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ago, but the emphasis on the cultural concept behind the legal texts and the in-depth discussion on individual conscience, rationality and collective will believe that every legislator in China who is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ing” Judges have a great significance.
其他文献
关于现行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存废,学者们褒贬不一,笔者的思考如下: 一、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存在的必要性法院裁判事关当事人的重大经济利益,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中也需要监督,
《历史法学(第二卷)——中国:法制与天意》,许章润主编,法律出版社2009年6月,43.00元。  《中国:法制与天意》是许章润主编的《历史法学》第二卷。许章润对“历史法学”的阐释是:“以法意演绎史义,藉史义揭示法意。”法律的表达与实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语境,而历史的演进也离不开对法律声音的呼应,因为人类无论是追求理想还是解决现实难题,总无法放弃对秩序的理解和把握。正如詹姆斯所说:“历史进程实际上只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11月份召开的APEC多场会议上发表了讲话。在这些讲话中,习主席妙语连珠,古诗文、民间俗语交相呼应;通俗的比喻、文艺的排比相映成趣。1.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
人生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课题,人生也是千万人都说不完的话题。时下,抱怨生活,追求时髦,票子、房子、车子,互相攀高,为金钱名利所困扰的人很多。这是转型时期人们浮躁的一种表
继石化、轻工业振兴规划等细则出台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对应对金融危
吴刘维是个对社会充满道义和关怀的作家,也是小说叙事艺术的不懈探索者。他的作品以对世情百态的形象描摹和人性在欲望世界中沉沦与救赎的深度刻画,揭示出当下社会的某些特殊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论述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时,深刻指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联
学问像山道上目不暇接的风景,学者像风景里赏心悦目的游客。风景永远是那样美好,游客永远是那样流转,只是自己的内心和世界的内心,其实是别样的风景。脱离了内心去游览的人,
国有企业由于受经济纠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已经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如何有效减少国有企业经济纠纷,成为国有企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国企经济纠纷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
今天在国际软实力的激烈竞争中,中国文化正在进行从文化资源、文化事业到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的转向。文化创新是提升软实力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强中国文化内涵的本体创新,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