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下如何处理新教材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ajxha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作为知识、情感、情趣的载体,是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它的处理和优化至关重要。
  教材是教学的一种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能成为师生反复研读和记诵的不容置疑的圣经,更不能成为启迪智慧的万能钥匙。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材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因此教师决不能把教材认作教学的唯一源泉。过去,教材是学生的世界。而现在,世界是学生的教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是人生的教科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既立足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努力向课前延伸,向课外拓展,向社会和家庭开放;既立足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努力促进多种教学资源的利用。
  那么,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和创造性使用新教材呢?其方法有很多,下面笔者就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谈一谈做法。

  一、简约而不简单
  
  简约,就是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以简驭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学习效益。
  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项工程,如能取消可有可无的、不能产生作用的动作,改造孤立零碎的、费时费力的动作,合并经济的、高效的动作并使之一体化,课堂教学面貌就会焕然一新。
  简约,首先是浓缩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去认识本质的东西。其次就是必须有取有舍,删除浅显易懂非重点的东西而突出重点和关键的东西。在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一定是经过选择,非常精当,真正让学生有所收获的。一句话:处理教材,应使内容简约而不简单。
  
  二、扩充多向,思维开拓
  
  扩充就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原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增加,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运用扩充来处理教材,提高教学效果,是比较多见的。根据所学的内容,可以扩充背景材料,还可以补充社会的、自然的、科学的、生活的等多方面的内容。
  扩充不仅仅指教师,学生也要扩充。比如,在学习《噪声的污染与防治》一课前,我布置学生进行了相关的社会调查或者资料查询等,获得了相关的感性认识,教学效果就比较理想。再如学习《信息的传递》一章时,完全可以发动学生收集相关的信息充实教学,不再使这部分内容晦涩难懂。
  
  三、调整教材,回归生活,与时俱进
  
  调整包括内容的调整、顺序的调整、形式的调整等。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教材,由于受地域和学生实际的限制,以及文本教材本身的局限(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教师在使用上不可能完全通用,这就得根据需要作必要的调整。
  调整内容首先要考虑它的生活性。
  回归生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背景来参与学习,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是本次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挖掘课内外和学生自身的教学资源,调整教学内容,使其生活化,富于趣味性,让学生感到有亲和力。
  物理知识本来就充满了生活,我们在教学时就更应该注意让学生领悟到身边的物理,这也是课程标准倡导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调整内容其次要考虑到时代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物理是自然科学,更要关注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调整教学内容,使我们的物理教学也能做到与时俱进。例如在教学“宇宙和微观世界”一课时,2004年的教学我用神舟5号飞船引入教学,而2005年,我则用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顺利返航做切入点引入教学,去年,我则引入世界天文学大会的投票决议,将震惊世界的结论“太阳系的行星有8个,冥王星不再是太阳的行星”作为新课的开始,都收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此外,在2006年,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度为8844.43m后,我第一时间告诉学生,要他们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当然,处理教材时,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顺序、内容,因时制宜,而不拘泥于教材的形式,这不但不会影响教学质量,反而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重视科学探究,贯穿物理教学
  
  本次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转变传统教学中“以教代学”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物理学科更是把科学探究纳入课程标准。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因此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处理教材上首先要考虑教材的自主、合作、探究性,也就是说教材经过教师处理后,呈现在课堂上的教材,就具有探究性。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的物理知识都具有探究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发掘可探究的因素,将科学探究的要素贯穿在教学中,这对于学生的发展、素质的提高都是极具重大意义的。

  五、学科渗透,知识整合
  
  传统课程过于强调学科独立,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要克服这些弊端,教师处理教材时应以本学科的知识为主,尽可能去吸收各学科的知识素材和背景,体现教材的整合性。
  古诗文中有的包含了很丰富的物理知识,教学时可以拿过来。比如教学“运动的描述”一课时,我引用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几句诗。在这里,白日、黄河和人的运动,用“尽”、“流”、“上”寥寥几字就描述得淋漓尽致,把“机械运动”、“运动和静止”、“参照物”等物理知识都点明了,这是教授物理知识的好材料,同时又有文字的魅力,学生都很喜欢。原本枯燥、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可感知,学生更乐于接受。
  再如:学习力学问题时,更多的和竞技运动联系起来。教学重心问题时,我特意安排了跳高的哪种姿势跳得最高的探究问题,让他们充分讨论,收集证据,解释为什么。比较运动的快慢时,通过播放刘翔夺冠的视频,比较他和邢慧娜的快慢,以此引入比较快慢的一般方法。和体育学科的整合,符合现代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学效果相当好。

  六、活化改变,变中教学
  
  所谓活化教材,教师设法将静止的、抽象的、死板的教学内容活起来,动起来,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活化教材就要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教师创造性地呈现课程内容,同时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功的定义教学,这里我改变了传统的呈现方式——直接给出定义,而是安排了学生实验,在学生实验之后,引导学生发现相等的关系是力和距离的乘积时,出现了功的定义,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了一个有价值的探索过程:如何由若干个特例归纳出其中所蕴含的一般规律;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接触到了功的原理,还通过应用物理实验来解决问题感受到了物理的价值。当然,从事这个探索性活动也非常有益于学生归纳能力的发展,进一步来说,活动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过程,还是实现物理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目标的途径。
  再如:在教学《温度计》一课时,我没有按照教材的呈现方式,而是将制作温度计当成了一个重点来教学,让学生经历制作温度计的过程,实际上是借机会突破很多难点,比如怎样刻度?由于在改造温度计之前,我已将大自然的一些常见温度值让学生了解了,而且又通过学生的发言拓展了好多,学生很容易想出如何刻度,这比过去教材直接叙述,或者教师讲解,包括利用录像呈现,效果都会好得多。
  这样设计教学,是以“做”而非“听或看”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着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提高从事物理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处理教材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还有待我们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使新教材发挥最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把一切可入教的信息资源都变成教学资料,让我们的物理教学更有实效。
  
  责任编辑 张华伟
其他文献
两年多以前,我只身来到广州,应聘到一家广告公司上班,做文案策划。上班之前,我听一位同乡说:“你有一个同事,叫余杰,蛮有性格的。”我不太清楚“蛮有性格”到底指的是什么,初
著作权主体是指依法对作品享有著作权的个人和组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主体包括作者、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及著作权的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