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不仅是一种技能,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积淀,一种人文熏陶。语文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向学子传播传统文化是本文着力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一、依托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培养学生对传统精神的认同。
语文教材汇聚了古今中外优秀文质兼美的文章,反映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比如:汉语言文化、文学、艺术与文化交流、名人故事、风景名胜、节日民俗等方面,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根据语文课程性质、特点,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可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作为中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期,利用这段时间该让学生大量地诵读名家名篇。中华民族五千年渊源文化留下很多东西供我们选择,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培养他们阅读这些书籍的兴趣。语感的培养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形成的,而一旦有了这种语感,学生必将终身受益。
在我们的教材中,像屈原的忠君爱国、荆柯的勇敢诚信、廉颇的知错能改、老庄的清净无为、李白的飘逸浪漫、杜甫的忧国忧民等等都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光芒,都能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王孟的田园诗、高岑的边塞诗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丈夫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广泛的积累,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有裨益。为此,我们在典范篇章中自觉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因素,让学生在美育中接受道德情操的熏陶和涵养,培养学生崇高的精神品质。
二、加强古代诗文的诵读和鉴赏,感受人文精神。
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古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
诵读古典诗文能够让人感受宇宙奥秘、顿悟人生真谛,能够把人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点燃创造之火,让学生诵读大量古诗文可以启迪灵感,增强其原创力、情感性和审美能力。
如孔子的为生民立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博大胸怀和精神对学生的修身养性有无穷的启迪;读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可以引导学生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善待美好的生命才不虚此生……新教材大多数选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品读这样的文字,学生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熏陶,影响学生的人文品格。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这是人文教育的精髓,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三、从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文言文当中蕴涵并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负载着传统文化信息,要想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掌握文言知识,吸取更多的有益成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教法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弘扬传统文化能更好的实现文言文教学目标。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到底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什么东西,如何来弘扬呢?
首先,从文学艺术上,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学艺术。讲授优秀文言篇章过程中要着重它的艺术造诣,鼓励学生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优秀的艺术创造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达到古为今用的艺术教育目标,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最直接的现实意义。
其次,在文言文教学当中我们要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让学生深刻体会并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在思想道德上的教育目标。
第三,要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古人的优秀品质的弘扬,以此来鼓舞学生,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和素养,达到以古为范的教育目标。以此来熏陶、激励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情操,让他们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四,在文言文教学中还要注重中华民族优秀民族精神的弘扬。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文言文中是蕴涵极为深刻的。弘扬这种精神在学生的思想上注入了强心剂,为当代中国的更快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稳固的思想基础。
另外,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弘扬,比如风俗习惯、民族服饰、文化习俗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知识离我们现代已很久远,学生不可能大都了解,授课老师只有注意去讲解,才能激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才能是学生对古代社会有更好的认识,为中华优良传统的沿袭做出贡献。
四、阅读课外书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材始终只是个例子和引子,因此课外扩展性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外阅读应围绕教材进行,教师应对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鼓励学生阅读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篇章和名著,从中吸取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使语文教学在更好的传统文化认识基础上进行,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中国古代的文学遗产可谓丰富至极,这些优秀的篇章和著作不可能全部选入课本,比如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的大部分等等,学生不可能只学习课本中的文言文,更要课下积极主动地自己去阅读这些作品。久而久之,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便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厚的积淀,这不可不说是一种好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
五、参观当地的文化遗迹和人文景观,提升学生传统文化品位。
在联系作品进行阅读的同时,我们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的大课堂,选择贴近生活的材料来深入浅出地提高学生的文化感受力。比如可结合旅游名胜风景区的文化现象来教学。如讲授《胡同文化》一课时,学生很难理解建筑与抽象的文化之间的某种联系,谈不上心灵的震动,更没有什么情感的共鸣。我们可以结合具体例证,将学生引领进广阔的自然与文化的空间,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进行思考。如讲《离骚》一诗,可让学生联系端午节的习俗去讲我国的民俗文化,了解屈原用血泪、用身躯、用至真至纯的忠诚酿就的精神财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迹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值得我们去咀嚼,去审视,去玩味。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挖掘生活中的人文内涵,语文的人文教育就会无处不在。
六、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康美好情感和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现在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相当部分学生生活枯燥,缺乏情趣,情感冷漠,他们对生活缺少发现和感动,缺少细腻和敏感,对他人的苦难缺少同情,对社会关注甚少。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强化人文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使他们对人性人情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罗素曾说过,悲悯和同情是他人生的要素。新教材有很多洋溢着人性人情美的文章,体现了较多的人文情怀。如朱自清的《背影》亲情浓郁,真实感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让学生珍惜生命和关爱生命,等等。而人类有许多感情是古今中外相通的,是永恒的。深入挖掘文本中蕴涵的人文美,对学生思考生活、思考人生会有较大的启发,对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情感和精神成长将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语文课堂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会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完善人格的形成。当代中学生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心理问题,很多人脆弱,害怕困难,无法承受生活的挫折和打击,缺乏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他们很容易陷入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之中难以自拔。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人走出这种心理困扰,追求生命自由的人生境界,表现出对现实一种执着深情而又旷达超脱的精神状态。让人充分感觉到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一种创造更美好人生的力量的存在。
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一、依托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培养学生对传统精神的认同。
语文教材汇聚了古今中外优秀文质兼美的文章,反映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比如:汉语言文化、文学、艺术与文化交流、名人故事、风景名胜、节日民俗等方面,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根据语文课程性质、特点,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可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作为中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期,利用这段时间该让学生大量地诵读名家名篇。中华民族五千年渊源文化留下很多东西供我们选择,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培养他们阅读这些书籍的兴趣。语感的培养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形成的,而一旦有了这种语感,学生必将终身受益。
在我们的教材中,像屈原的忠君爱国、荆柯的勇敢诚信、廉颇的知错能改、老庄的清净无为、李白的飘逸浪漫、杜甫的忧国忧民等等都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光芒,都能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王孟的田园诗、高岑的边塞诗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丈夫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广泛的积累,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有裨益。为此,我们在典范篇章中自觉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因素,让学生在美育中接受道德情操的熏陶和涵养,培养学生崇高的精神品质。
二、加强古代诗文的诵读和鉴赏,感受人文精神。
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古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
诵读古典诗文能够让人感受宇宙奥秘、顿悟人生真谛,能够把人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点燃创造之火,让学生诵读大量古诗文可以启迪灵感,增强其原创力、情感性和审美能力。
如孔子的为生民立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博大胸怀和精神对学生的修身养性有无穷的启迪;读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可以引导学生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善待美好的生命才不虚此生……新教材大多数选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品读这样的文字,学生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熏陶,影响学生的人文品格。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这是人文教育的精髓,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三、从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文言文当中蕴涵并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负载着传统文化信息,要想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掌握文言知识,吸取更多的有益成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教法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弘扬传统文化能更好的实现文言文教学目标。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到底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什么东西,如何来弘扬呢?
首先,从文学艺术上,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学艺术。讲授优秀文言篇章过程中要着重它的艺术造诣,鼓励学生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优秀的艺术创造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达到古为今用的艺术教育目标,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最直接的现实意义。
其次,在文言文教学当中我们要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让学生深刻体会并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在思想道德上的教育目标。
第三,要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古人的优秀品质的弘扬,以此来鼓舞学生,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和素养,达到以古为范的教育目标。以此来熏陶、激励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情操,让他们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四,在文言文教学中还要注重中华民族优秀民族精神的弘扬。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文言文中是蕴涵极为深刻的。弘扬这种精神在学生的思想上注入了强心剂,为当代中国的更快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稳固的思想基础。
另外,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弘扬,比如风俗习惯、民族服饰、文化习俗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知识离我们现代已很久远,学生不可能大都了解,授课老师只有注意去讲解,才能激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才能是学生对古代社会有更好的认识,为中华优良传统的沿袭做出贡献。
四、阅读课外书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材始终只是个例子和引子,因此课外扩展性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外阅读应围绕教材进行,教师应对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鼓励学生阅读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篇章和名著,从中吸取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使语文教学在更好的传统文化认识基础上进行,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中国古代的文学遗产可谓丰富至极,这些优秀的篇章和著作不可能全部选入课本,比如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的大部分等等,学生不可能只学习课本中的文言文,更要课下积极主动地自己去阅读这些作品。久而久之,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便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厚的积淀,这不可不说是一种好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
五、参观当地的文化遗迹和人文景观,提升学生传统文化品位。
在联系作品进行阅读的同时,我们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的大课堂,选择贴近生活的材料来深入浅出地提高学生的文化感受力。比如可结合旅游名胜风景区的文化现象来教学。如讲授《胡同文化》一课时,学生很难理解建筑与抽象的文化之间的某种联系,谈不上心灵的震动,更没有什么情感的共鸣。我们可以结合具体例证,将学生引领进广阔的自然与文化的空间,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进行思考。如讲《离骚》一诗,可让学生联系端午节的习俗去讲我国的民俗文化,了解屈原用血泪、用身躯、用至真至纯的忠诚酿就的精神财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迹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值得我们去咀嚼,去审视,去玩味。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挖掘生活中的人文内涵,语文的人文教育就会无处不在。
六、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康美好情感和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现在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相当部分学生生活枯燥,缺乏情趣,情感冷漠,他们对生活缺少发现和感动,缺少细腻和敏感,对他人的苦难缺少同情,对社会关注甚少。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强化人文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使他们对人性人情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罗素曾说过,悲悯和同情是他人生的要素。新教材有很多洋溢着人性人情美的文章,体现了较多的人文情怀。如朱自清的《背影》亲情浓郁,真实感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让学生珍惜生命和关爱生命,等等。而人类有许多感情是古今中外相通的,是永恒的。深入挖掘文本中蕴涵的人文美,对学生思考生活、思考人生会有较大的启发,对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情感和精神成长将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语文课堂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会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完善人格的形成。当代中学生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心理问题,很多人脆弱,害怕困难,无法承受生活的挫折和打击,缺乏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他们很容易陷入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之中难以自拔。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人走出这种心理困扰,追求生命自由的人生境界,表现出对现实一种执着深情而又旷达超脱的精神状态。让人充分感觉到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一种创造更美好人生的力量的存在。
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