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002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具备人文素质及人文精神是新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回顾,分析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起因,以及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以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以期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切实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回顾 展望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及起因
  
  我国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在汲取西方通识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本国实际提出来的。1995年教育部将加强高校生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1]。文化素质教育包括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个方面,当前各高校较重视科学素质教育,而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薄弱。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2]。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
  1.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导致科学主义盛行及技术决定论的出现。这些理论使人的主体地位受到质疑,人更多地被看作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失落。
  2.在全球普遍实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的盛行,使人越来越多物化为一种经济动物,沦为物和商品。人的权利、价值、尊严被淡化,对精神和自我价值的要求也逐渐淡化。
  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倡导人文素质教育,提倡人文关怀,目的就是为了重新审视人的价值,加强对人自身的观照,进一步重塑人的人格尊严和主体地位。
  (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兴起的原因。
  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兴起的直接原因是上世纪末的高校体制改革。1998年以来,各高校之间的合并使有条件的学校更加综合化,出现了一批更综合的高校,综合化的高校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体制和硬件条件。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兴起的另一原因是为了改变长期以来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目前各高校大多较注重科学教育,而人文教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更多地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培养的人才知识面比较狭窄,人文底蕴薄弱,随着对这些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人文素质教育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全国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的推动下,高校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发展至今已在高校的教育改革中居于核心位置。
  
  二、从高校素质教育发展历程看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培养学生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养学生包括理想、情操、人格、文明在内的精神品质。具体来讲,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以下特点的复合型人才:一是坚持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均衡和谐发展;二是拥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全新知识结构;三是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本领和人文素养;四是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和实践能力[3]。正确解读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对于指导开展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对高校素质教育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实践参与面的广度及教育内容发展等方面的情况,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4]
  (一)酝酿尝试阶段(1995年9月以前)。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素质教育思想逐渐在高校教育中得到重视,主要是在理工科专业中加强人文教育,在人文专业中加强科学教育。
  (二)试点探索阶段(1995年9月至1998年4月)。
  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全国52所高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这一时期在教学内容上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注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强调通过专业教育来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
  (三)全面实施阶段(1998年4月至今)。
  1998年5月第三次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会议对试点工作进行总结,在全国高校全面推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条件与时机已基本成熟。随着各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三、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脱节严重,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渗透不足。
  当前高校中“人文社会知识缺乏症”越来越严重,特别是一些理工科学生,由于大多被局限在与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及外语的学习中,造成他们知识面狭窄,普遍存在人文素质“缺氧”的问题。人文学科向自然学科中渗透不足造成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欠缺,更不具备相应的人文精神。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薄弱显示出一些负面影响,如用人单位对现在高校生的评价是“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人文素质的欠缺还使学生处理事情、思考问题时从本位主义出发,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基本的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
  (二)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过程没有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精髓。
  人文精神不同于人文知识和人文科学,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并内化于主体的精神品格,是人的意识对主体自身尊重和对精神的追求[5]。人文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及人文实践方面的教育来塑造其人文思想及人文精神,这也正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精髓之所在。当下学校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并没有使人文素质教育的精髓得以充分显示,人文素质教育还没有上升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层面,仅仅局限在外在的、显示性的人文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内在的、隐性的人文精神的塑造。
  (三)人文社会科学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教育思想观念、教育目的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具体到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应该在教学内容中占有一定比重。然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得少之又少,并且其中最大的弊病还在于已有的课程体系成为概论加通史的模式,课程中多是一些史论和概论的内容,学生并没有接触到原著的精华,如此也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原创力的人才。现行课程体系必然造成学生人文素质欠缺,缺乏人文素质的学生就只能是有知识而无灵魂的躯壳。
  (四)人文素质没有真正内化上升为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将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内在的、稳定的一种素质,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人文精神失落的现象。只有内化为受教育主体自身的素质才是真正的素质,没有内化的人文素质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还没有体现为一种能力和素质。人文素质教育关注的焦点经历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质的转变过程。当前教育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人文素质的内化尤为困难,很多人将教育视为一种功利行为,一种途径和手段,而不是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角度看待人文素质。
  
  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展望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而在于智慧的启迪与素质的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要教会学生如何思维,三要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6]。高校目前的人文素质教育正是教育的薄弱环节,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自然科学主要依靠逻辑思维,其思维方式往往是收敛的、确定的,而人文社会科学主要依靠形象思维,其思维方式往往带有发散性、多元性,因此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以使学生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叉、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2.可以促进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现实生活不少人的人格缺陷就是源于知识的缺乏,而丰富的人文知识会使人坚强、理智。人文修养可以使学生自觉关心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从而能够逐渐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
  3.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渗透,各种思潮迭起,没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水准很难抵御外来文化思想的侵袭和干扰。要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升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就要树立正确的道德与价值观,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入手,净化社会环境,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人才。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1.要加强文理渗透。
  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单纯具有科学知识而不具备人文素养的科技人员及缺乏科学精神的纯粹文人都达不到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只有加强文理之间的渗透,“引文入理、引理入文”,并将其作为教育的理念贯彻实施在教育过程中,才能真正提高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把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要改革完善教学体制。
  当前高校教学课程中,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及评估都较少。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大力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断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使学生能够接受到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通过加强人文课程的设置与授课力度,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人文素质教育读本,使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规范化和科学化。
  3.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是陶冶学生人文精神、思想道德情操的重要场所,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文化的熏陶,提高人文素质。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文化科技艺术节、举办各类人文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4.要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来自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教育其深刻性、丰富性和持久性是课堂中接受的人文素质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开展暑期“三下乡”,进行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同时完善自身的人文知识结构。
  5.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力量,也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人文素质能对学生产生无声的影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增加在教育中的感染力。学校应该重视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并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条件。只有建设一支高水平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6.要扩大课外阅读,塑造人文精神。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仅局限于课堂上有限的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人文精神,探索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跳出课本,汲取科技知识和民族文化素养,加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形成内驱力。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从中获取知识,受到熏陶。
  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用科学、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并努力积极地贯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各种措施来不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作用的过程,必须坚持并不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丁玲,李忠云.论当前的高等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8,(4):67-69.
  [2]张勇.论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贵州工业高校学报,2007,(2):214-216.
  [3]夏威.高校生素质教育[M].济南:山东高校出版社,2005.
  [4]黎琳.中国高校素质教育回顾与展望[J].清华高校教育研究,2000,(3):83-88.
  [5]兰东明.高校图书馆对高校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的探讨[J].晋图学刊,2008,(2):54-56.
  [6]杨叔子.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4):1-6.
  
  (作者系湖南农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高等教育学2008级专业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本文在狭义语法—句法层面上对英、汉、彝三种语言进行了对比,讨论了三种语言在句子结构和表达形式上的相似和差异。旨在促进已习得彝语和汉语的广大彝族学生的英语学习。
摘 要: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著其目者四千余家,得其集者八百余家”,实为著录中国古代妇女著述的集大成之作。然大醇小疵,偶有遗漏。兹据地方志及诗文总集等检索得二十余种清人著述,可补《历代妇女著作考》之缺。  关键词: 胡文楷 历代妇女著作考 清代 著述    《历代妇女著作考》一书,共著录汉魏至近代4032位妇女作者的著作,其中清代3670人。此书收罗宏富,著录翔实,泽惠士林。然大醇小疵,偶有
摘 要: 图画文学是幼儿文学的重要形式,也是幼儿最为喜爱的文学样式。掌握一定的图画文学创编技能对幼儿教师极有必要。然而,图画文学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画者既需要拥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又需要具备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两者融合,才能创作出质量较好的图画文学作品。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图画文学创编训练时,必须重视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图画文学 创编 儿童文学素养    一、图画文学的艺术特性  图
用XRD、XPS、TEM分析手段研究了在P-Si(100)上溅射的Pt膜,经不同工艺形成PtSi薄膜的物相及连续性.通过分析硅衬底预处理以及退火条件、气氛等对成膜质量的影响,找到形成超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