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胃癌前期状态之一,尤其是伴肠化生和胃黏膜细胞不典型增生,癌变的可能性更大。由于其萎缩性病灶呈灶性镶嵌性分布,故一般认为腺体萎缩的病理改变逆转难度很大,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萎缩性胃炎患者3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36例患者均经纤维胃镜及病理活检证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30~72岁,平均48.6岁;病程1~22年,平均10.4年。所有病例均无心、肺、肝、肾等严重疾患。
治疗方法:基本方:当归15g,乳香3g,没药3g,蒲黄10g,五灵脂10g,黄芪20g,石斛15g,佛手15g,白芍10g,炙甘草10g,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200ml。胃痛重者加川楝子10g,炒元胡10g,腹胀加厚朴10g,枳实10g,消化不良加焦三仙10g,鸡内金10g。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正常,胃酸分泌正常,胃镜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②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酸分泌接近正常,胃镜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
结果
36例患者中,治愈15例(42%),好转19例(53%),无效2例(5%),总有效率95%。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心下痞”范畴,其病程很长,反复发作,中医认为久病必虚,气虚不足以行血,则血必有瘀,导致胃络闭阻。患者常表现为胃脘痞满,胃痛固定而持久,或有刺痛,舌黯红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细涩等。现代实验研究也认为瘀血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理特征。中药当归、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等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功能,能改善胃黏膜微循环,改善血流变,增加血液灌流量,消除微循环中红细胞瘀滞积聚(瘀血)及炎症细胞浸润,改善组织缺血、缺氧和神经营养状态,从而改善病变黏膜的病理变化,阻止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促进炎症吸收,抑制或减少致痛介质释放,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黄芪、白芍、石斛、炙甘草具有健脾和中,益气养阴功能,能增强胃肠生理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消化酶及胃酸分泌,改善组织细胞变性;佛手理气行滞,以助活血之功。本组病例采用活血化瘀为主,益气养阴为辅的治疗方法,其療效比较满意。另外该病病程长,见效缓慢,因此在治疗中必须对患者做必要的思想工作,使其正确对待疾病,同时注意饮食,有益于病愈。
资料与方法
36例患者均经纤维胃镜及病理活检证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30~72岁,平均48.6岁;病程1~22年,平均10.4年。所有病例均无心、肺、肝、肾等严重疾患。
治疗方法:基本方:当归15g,乳香3g,没药3g,蒲黄10g,五灵脂10g,黄芪20g,石斛15g,佛手15g,白芍10g,炙甘草10g,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200ml。胃痛重者加川楝子10g,炒元胡10g,腹胀加厚朴10g,枳实10g,消化不良加焦三仙10g,鸡内金10g。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正常,胃酸分泌正常,胃镜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②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酸分泌接近正常,胃镜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
结果
36例患者中,治愈15例(42%),好转19例(53%),无效2例(5%),总有效率95%。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心下痞”范畴,其病程很长,反复发作,中医认为久病必虚,气虚不足以行血,则血必有瘀,导致胃络闭阻。患者常表现为胃脘痞满,胃痛固定而持久,或有刺痛,舌黯红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细涩等。现代实验研究也认为瘀血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理特征。中药当归、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等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功能,能改善胃黏膜微循环,改善血流变,增加血液灌流量,消除微循环中红细胞瘀滞积聚(瘀血)及炎症细胞浸润,改善组织缺血、缺氧和神经营养状态,从而改善病变黏膜的病理变化,阻止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促进炎症吸收,抑制或减少致痛介质释放,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黄芪、白芍、石斛、炙甘草具有健脾和中,益气养阴功能,能增强胃肠生理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消化酶及胃酸分泌,改善组织细胞变性;佛手理气行滞,以助活血之功。本组病例采用活血化瘀为主,益气养阴为辅的治疗方法,其療效比较满意。另外该病病程长,见效缓慢,因此在治疗中必须对患者做必要的思想工作,使其正确对待疾病,同时注意饮食,有益于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