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2.163
资料与方法
2001~2007年抢救服毒轻生患者259例,男98例,女161例,年龄9~72岁。神志清楚者175例,昏迷者84例,平均昏迷时间11小时。其中125例服有机磷农药类,48例服除草剂,70例服鼠药类,15例服安眠药,1例服来苏儿。
治疗方法与结果:均先予充分洗胃后,按服毒药品类别分别处理,有机酯类患者应用解磷定及阿托品等进行治疗;镇静催眠药物中毒者,采用强化碱性化利尿及纳洛酮静脉注射。结果痊愈254例(98%),死亡5例(2%)。
干预措施
迅速查清毒物的性质,认真分析轻生的原因及动机:接收患者后,首先查清服用的何种毒物。在积极抢救治疗的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和渠道,了解患者服毒的原因。根据我们对上述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服毒的动机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几经挫折和磨难,对前途、生活不敢奢望,想一死了之,求得解脱;第二种是假戏真做,想用服毒来威胁对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第三种是一种不成熟的决择,占61%。
仔细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切实掌握其心理变化的特征及规律:我们运用视、触、听、问等多种形式有目的、有步骤地观察患者的言行变化,根据综合分析判断患者的心理特征及规律性,为制定干预方案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尽管因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的心理特征千差万别,但服毒轻生患者不外乎以下三大类:一是悲观绝望,抱定必死的决心,拒绝回答问题,拒绝治疗,继续寻找自杀的机会;二是情绪反复无常,故作病状,吓唬亲属,表面上拒绝治疗,而实质上求生的欲望强烈,暗求医护人员救治;三是自卑、情绪低沉,对自己的行为后悔、自责,认为死而未成遭人耻笑,被动接受治疗,这一类占78%。
合理选择心理干预方案,抚慰患者心灵的创伤:①心理置换法: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满足患者的需要。②心理平衡法:有些患者心中的死结怎么也解不开,认为世界上只有他才这样倒霉,这样丢人现眼。我们采取现身说法,针对各类病人不同的心理特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患者在不平衡的生存环境中求得心理平衡。③注意力转移法:创造优美的环境,让患者听优美、轻松的音乐,看一些激励向上的书籍,使患者正视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矛盾向往新的生活。④力量借助法要选择几个德高望重,说话有影响力且双方相互信赖的人物做开导说服工作,帮助患者克服在人格发展上的不成熟、被动、依赖的心理行为,以及在生活上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和别人的批评的脆弱感情,同时做好亲属的工作,及时与社会有关单位的领导取得联系,希望他们妥善处理患者的有关问题,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外围心理环境。
进行心理干预效果评估,随时调整护理方案: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心理特征的变化进行评估,及时合理评估患者每一时期、每一环节的心理、病理变化,有的放矢的针对不同阶段的临床心理表现,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案。
讨 论
服毒轻生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生理-心理-社会现象,是自身与社会环境失调时产生的极端行为。服毒自杀者精神心理疾病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积极有效地对患者进行药物和心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顺利脱机(使用呼吸机的患者)、缩短病程,特别是降低“再次中毒”的发生率均有重要意义。医护人员良好的仪表、语言、行为举止、情感能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打破患者心身之间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能使治疗发挥最佳的心理、生理学效应。以往服毒治疗中单纯以“抢救患者生命、改善躯体症状”为最终目的的传统治疗显示生物医学模式的弊端,因而在病程中给予精神心理干预,使患者的躯体、精神、心理都得以康复为最终目的的治疗是新的医学模式理念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王性玲.服毒自杀者的原因分析及心理护理.当代护士,2004,10:4-85.
2 廖丽琼.服毒自杀患者的心理干预.齐鲁护理杂志,2006,12(6).
资料与方法
2001~2007年抢救服毒轻生患者259例,男98例,女161例,年龄9~72岁。神志清楚者175例,昏迷者84例,平均昏迷时间11小时。其中125例服有机磷农药类,48例服除草剂,70例服鼠药类,15例服安眠药,1例服来苏儿。
治疗方法与结果:均先予充分洗胃后,按服毒药品类别分别处理,有机酯类患者应用解磷定及阿托品等进行治疗;镇静催眠药物中毒者,采用强化碱性化利尿及纳洛酮静脉注射。结果痊愈254例(98%),死亡5例(2%)。
干预措施
迅速查清毒物的性质,认真分析轻生的原因及动机:接收患者后,首先查清服用的何种毒物。在积极抢救治疗的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和渠道,了解患者服毒的原因。根据我们对上述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服毒的动机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几经挫折和磨难,对前途、生活不敢奢望,想一死了之,求得解脱;第二种是假戏真做,想用服毒来威胁对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第三种是一种不成熟的决择,占61%。
仔细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切实掌握其心理变化的特征及规律:我们运用视、触、听、问等多种形式有目的、有步骤地观察患者的言行变化,根据综合分析判断患者的心理特征及规律性,为制定干预方案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尽管因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的心理特征千差万别,但服毒轻生患者不外乎以下三大类:一是悲观绝望,抱定必死的决心,拒绝回答问题,拒绝治疗,继续寻找自杀的机会;二是情绪反复无常,故作病状,吓唬亲属,表面上拒绝治疗,而实质上求生的欲望强烈,暗求医护人员救治;三是自卑、情绪低沉,对自己的行为后悔、自责,认为死而未成遭人耻笑,被动接受治疗,这一类占78%。
合理选择心理干预方案,抚慰患者心灵的创伤:①心理置换法: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满足患者的需要。②心理平衡法:有些患者心中的死结怎么也解不开,认为世界上只有他才这样倒霉,这样丢人现眼。我们采取现身说法,针对各类病人不同的心理特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患者在不平衡的生存环境中求得心理平衡。③注意力转移法:创造优美的环境,让患者听优美、轻松的音乐,看一些激励向上的书籍,使患者正视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矛盾向往新的生活。④力量借助法要选择几个德高望重,说话有影响力且双方相互信赖的人物做开导说服工作,帮助患者克服在人格发展上的不成熟、被动、依赖的心理行为,以及在生活上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和别人的批评的脆弱感情,同时做好亲属的工作,及时与社会有关单位的领导取得联系,希望他们妥善处理患者的有关问题,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外围心理环境。
进行心理干预效果评估,随时调整护理方案: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心理特征的变化进行评估,及时合理评估患者每一时期、每一环节的心理、病理变化,有的放矢的针对不同阶段的临床心理表现,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案。
讨 论
服毒轻生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生理-心理-社会现象,是自身与社会环境失调时产生的极端行为。服毒自杀者精神心理疾病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积极有效地对患者进行药物和心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顺利脱机(使用呼吸机的患者)、缩短病程,特别是降低“再次中毒”的发生率均有重要意义。医护人员良好的仪表、语言、行为举止、情感能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打破患者心身之间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能使治疗发挥最佳的心理、生理学效应。以往服毒治疗中单纯以“抢救患者生命、改善躯体症状”为最终目的的传统治疗显示生物医学模式的弊端,因而在病程中给予精神心理干预,使患者的躯体、精神、心理都得以康复为最终目的的治疗是新的医学模式理念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王性玲.服毒自杀者的原因分析及心理护理.当代护士,2004,10:4-85.
2 廖丽琼.服毒自杀患者的心理干预.齐鲁护理杂志,200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