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蛾子”考察记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702988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7月25日晚,我带领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考察队与央视《是真的吗?》栏目摄制组一起,来到青城山金鞭岩公路附近一座悬崖边,考察川西山区的蛾类。
  在许多人心目中,蛾子是一类模样丑陋、令人讨厌、在暗夜里诡异地来去的小虫。人们常常将蛾子与愚蠢、贪婪、肮脏和渺小等联系起来。西方传说中。蛾子是夜晚出现的巫婆的化身。这种对蛾子的厌恶被好莱坞大片《沉默的羔羊》表现到了极致,该片中蛾子被用来隐喻一个变态杀人狂。
  其实,蛾类与蝴蝶同属昆虫纲鳞翅目,算蝴蝶的表亲,而且是一个比蝴蝶庞大得多的家族。世界上已发现的蛾子多达16万种,是蝴蝶种数的整整十倍!由于蛾子大多在夜间活动,因此多数种类的蛾子色彩暗淡,给人的印象远不如蝴蝶深刻,美誉度更是相去甚远。

飞蛾扑火的缘由


  晚上6点,我们在天黑以前架好了灯诱设备,等待黑夜的到来。灯诱,是一种特殊的研究昆虫的方式。它的原理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用灯光引诱昆虫到达设定的地点,以进行研究。8点半,在天完全黑下来后,我打开450瓦的白炽灯和针对特殊种类昆虫的射灯,昆虫们立刻纷至沓来,在灯下萦绕飞舞,或者停歇在灯光附近事先架起的白布上。不一会儿,灯诱布上的各种昆虫已经有几百只,我们开始拍摄记录这些到来的昆虫种类和数量。这些昆虫中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的是各种蛾子,此外也有螽斯、蛉、蝽、螳螂和甲虫甚至蝉等类群。
  天渐渐黑下来,灯周围的蛾子越来越多,它们围绕灯光狂舞,有的甚至撞上去。人们常常用“飞蛾扑火”来形容蛾的这种行为。
  飞蛾为什么扑火?佛经说是因为爱:“以爱火竟入,甘自焚,世间凡夫亦如是。”詩人说是为了追求光明:“不安其昧而乐其明,是犹夕蛾去暗,赴灯而死也。”“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

  其实,蛾子扑向灯光,显然是被光所吸引,许多种类的昆虫利用光线来作为导航标志,且进化到会利用眼睛里固定的部分来接受光线。如果光源十分遥远,例如太阳或月亮,那么昆虫眼里所接收到的光的角度会近乎一致地平行,这时昆虫只要大约朝直线方向行进,视觉成像就能维持不变。但当光源非常接近时,如果昆虫依旧直线地行进,在移动的每一瞬间其所接收到的光的角度就都在改变。所以,昆虫为了适应这种改变,就会变成从旁观者看来好像是螺旋状地朝光源前进,也就是围绕灯光飞行了。
  在千万年的演化过程中,蛾类很难遇到火光,更加无法预知最近百年来路灯会闯入它们的世界。不少蛾子神经节中的导航系统也是以夜晚的月亮或星光为坐标的,也就是靠日光或月光导航,并始终让光线以同一角度落在它们眼中,这样就可沿着直线飞行。但近处的光源,例如灯光或火光,会干扰蛾的导航功能,让它们发生误识,迫使它们越来越飞近光源,最后不自觉地投向死亡。因此,成群的飞蛾之所以扑向灯光或火光附近,甚至扑上去被烧死,其实并非心甘情愿!

蛾类中的贵族


  夜色渐浓,灯诱布上已经爬满了形形色色的蛾子,仿佛它们正在进行着一场盛大的狂欢:摄制组将摄影机对准了灯下这个热闹的世界:铺天盖地的小型蛾类,外形古里古怪的蛾子,还有一些大型蛾类特别引人注目。
  华丽的豹大蚕蛾和绿尾大蚕蛾是其中当之无愧的王者,它们属于大名鼎鼎的王蛾科蛾类。王蛾科在我国也叫大蚕蛾科,这个科的蛾类大多数体形硕大,色彩华丽,观赏价值很高,是昆虫爱好者和收藏家渴求的目标。虽然远离灯光,停在角落的几只豹大蚕蛾选择的位置很低调,但它们的华丽外表让我一眼就注意到它们。这种蛾子的夸张色彩完全可以颠覆人们对蛾丑陋的印象——它拥有粉红色的腿和鹅黄色的翅膀,每片翅膀上还有一个绛红色的圆斑。它们整个身体毛茸茸的,看起来像一个绒毛玩具。事实上,已经有玩具生产商以它为模特,开发出了看上去萌萌的儿童玩具。
  与鹅黄色的豹大蚕蛾相反,绿尾大蚕蛾通体翠绿,它有两条长尾,像一位绿衣仙子。这种蛾子在欧洲有一个非常类似的种类——大名鼎鼎的伊莎贝拉蛾。1849年,一位西班牙昆虫学家捕捉到了一只从未见过的彩蛾,它风筝型的巨大翅膀,装饰着红青相间的颜色,猫眼一样的黄黑色斑点对称地分布在两侧,在月色下它宛如一只精灵。这位学者便用当时西班牙女王的名字为它命名“伊莎贝拉”。一个半世纪后,一部风靡一时的法国电影《蝴蝶》(中译名),讲述了一位小女孩和一位倔老头一起寻找蝴蝶“伊莎贝拉”的温馨故事。

  伊莎贝拉蛾被认为是欧洲最美丽的蛾类之一。它在每年5~7月间羽化,一生只能活3~5天。《蝴蝶》拍摄于初夏时节的阿尔卑斯山。其实伊莎贝拉并不是蝴蝶,而是一种绿尾大蚕蛾的亲戚。在法语中,“蝴蝶”与“蛾子”是同一个单词。中译名的倾向,似乎暗示出人对二者的好恶:蝶是美丽的,蛾则很丑。伊莎贝拉蛾的绚烂丝毫不逊于蝴蝶,它有着幻妙的色彩,双翅舒展开时,阔达10厘米左右。影片中,为了寻找并带回这种美丽的昆虫,爱丽莎和朱利安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经过将近10天的远征,终于到达了海拔1600多米的山野,那里是伊莎贝拉蛾羽化后的出没之地。   与人类比较,蝶与蛾的一生都非常奇特。它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幼年时代(卵、幼虫和蛹)。如果一只鳞翅目昆虫能活到人的寿命——80岁的话,那么在70岁以前它一直是孩子,一过70岁便摇身一变成了成年人,可谓“天真到老”。有的高海拔蛾类的幼虫期长达数年。伊莎贝拉蛾似乎要幸运些,它的幼虫无须为成年等待那么久,但伊莎贝拉的不幸在于成虫口器退化,无法进食。它的成年期只有短短的三五天。这一刻千金的短暂时光,它得用来寻找伴侣、生下孩子,完成生命之旅最重要的使命,然后死去。
  伊莎贝拉蛾在我国有一些近亲,绿尾王蛾就是其中之一。除了个体稍大,翅脉上没有斑纹等不同之外,绿尾王蛾可以说是伊莎贝拉蛾的放大版。由于人们的捕杀和自然环境恶化,已有几百种鳞翅目昆虫处于灭绝边缘,其中就包括伊莎贝拉蛾。

鬼脸天蛾的故事


  次日凌晨两点,我们开始挑选收集灯诱布上有研究价值的昆虫种类。我们用注射器将酒精注射到蛾子的胸部肌肉里,因为这是蛾子神经中枢所在,在这里注射可以让它迅速麻醉死亡。这些收集到的蛾子将被带回华希博物馆进一步研究。除了王蛾科蛾类之外,这次灯诱中最引人注目的蛾类是天蛾科蛾类,当晚有14种共200多只天蛾前来。天蛾科下辖200多个属,1500多个种,世界上每一个地区都有它们的踪影。我国已经发现天蛾150多种,天蛾的主要特征是前翅狭长,后翅呈短三角形,复眼大,胸部粗壮,腹部末端尖,触角端部细而弯曲。由于体形为中到大型,所以它们可快速及持续飞行,最快速度可达每小时40~50千米。世界最大的天蛾种类是川西山区的川锯翅天蛾,根据我在青城山采集的标本测量,它的翅展可达到17.5厘米。每年4月底到5月初,它们会在川西海拔i000多米的山区出现。虽然7月已经过了川锯翅天蛾出现时间,但是这一次我们发现了另外一种有趣的天蛾,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鬼脸天蛾。
  鬼脸天蛾翅展10~12厘米,腹部黄色,各环节间有黑色横带,中间一条蓝色线贯穿腹背部,前翅颜色杂乱,黑色、青色、黄色相间,但最特殊的是它的后背上面有一个骷髅形斑纹,看起来非常恐怖。鬼脸天蛾广泛分布在亚洲和欧洲部分地区,以后背上的骷髅形斑纹而得名。由于它的幼虫会到地下化蛹,羽化后钻出地面,因此欧洲人将其视为“地狱幽灵”。
  更有意思的是,当我用手捉住了一只鬼脸天蛾时,它竟然发出了一种凄厉的“咝、咝”声,仿佛鬼片里恶鬼出现前的背景音乐。蛾子居然会叫?可能不少朋友还没有听说过。或许这种蛾子背部的骷髅状标记加上这种“鬼叫”,会引起一些迷信者的极大恐惧。在一些小说里,鬼脸天蛾往往也被描述成原始部落崇拜的先灵或死神的使者。实际上,鬼脸天蛾的这种声音是它受惊时将身体内部的空气从喙中逼出而产生的,并非什么“鬼叫”。

  天蛾往往都拥有超长的喙。1862年,在《物种起源》发表3年后,达尔文出版了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达尔文研究兰花的目的,是要证明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为《物种起源》提供补充材料。但是有一种原产于马达加斯加的彗星兰却让达尔文感到为难。这种彗星兰的拉丁文学名的意思是“一尺半”,其名称源自它那“令人惊骇”(达尔文语)的花的形状:它有又长又细的花距,从花的开口到底部是一条长达30厘米的细管,
  只有底部3.8厘米才有花蜜。“什么样的昆虫能够吸到它的花蜜?”达尔文大胆地预测:“在马达加斯加必定生活着一种蛾,它们的喙能够伸到25~27厘米长!”1903年,这种蛾子终于在马达加斯加被找到了——一种长着25厘米长的喙的大型天蛾。这时候距离达尔文做出预测已过了41年。这种天蛾被命名为“预测”,但人们更喜欢叫它“达尔文天蛾”。

被张冠李戴的“蜂鸟”


  这次灯诱到不少天蛾科的蛾子。天蛾科名取自希腊语“Sphinx”,即希腊神话中的怪物“斯芬克斯”。我认为用这个名字命名天蛾科恰如其分。在这个种类数量只占蛾类家族不到1%的分支里,却有许多让人匪夷所思的古怪种类。除了鬼脸天蛾和达尔文天蛾之外,还有一些白天活动的种类更是让人迷惑不解。常常有朋友带着一些古怪的照片向我求证。
  某人偶然拍摄到了一张很像蜂鸟的照片,以为是中国鸟类的最新发现。中国发现蜂鸟?初看上去,照片上的生物的确像是一只蜂鸟:它快速振动翅膀飞舞于花间的姿势和扇形展开的“尾羽”,甚至身上的条纹都让它看上去很像是一只产自美洲的蜂鸟。其实我们只需要仔细看看图片后就不难发现,所谓的“蜂鸟”原来是常在清晨、黄昏出现的某种小型天蛾,其中在四川最常见的是“透翅天蛾”和“小豆长喙天蛾”。这些独特而强壮的小天蛾喜欢伸出长长的口器,快速拍动翅膀,穿梭于花间吸食花蜜。它的长喙和悬停行为,伴随着听得到的嗡嗡声,使它在吸食花蜜时的确很像蜂鸟,难怪经常被人张冠李戴。
  有的专家认为,这类天蛾原生于美洲,后来分布到南欧和北非,并跨越亚洲至日本,与蜂鸟的相似性是趋同演化的一个例子。但是,我觉得美洲之外的这类蛾子更可能是在模仿大黄蜂,因为除了美洲,其他地方都没有蜂鸟。而且对于掠食者来说,蜂鸟也是一道美味,那么蛾子模仿蜂鸟有什么好处呢?那不是自找麻烦?实际上,大黄蜂经常和蛾子一起在花间活动,大黄蜂让大多数猎物望而生畏,如此看來蛾子模仿大黄蜂更说得过去。

  蛾类与蝴蝶虽同属昆虫纲鳞翅目,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境遇。蛾类喜欢在灯光下群集,因此一旦它们大量出现,常被怀疑是“害虫大爆发”。但同样的情形若发生在蝴蝶身上,通常却被视为“奇观”。蝴蝶常常博得人们的喜爱,人们还喜欢设置蝴蝶园专门养殖蝴蝶。至于蛾类,大人们常常对小孩说它们翅膀上的鳞粉有毒。其实,人们对飞蛾认识太少,误解太深。美国《大美百科全书》中在蝶与蛾的比较方面写道:“两者在形态与生态上并无非常明显的分别。”只不过“蛾类占了鳞翅目的大部分,但是为人熟悉的却是一些亮丽的日行性蝴蝶”。
  一些世界上最为巨大、美丽、奇特的蛾子种类往往具有宽大的翅膀、夸张的斑纹、华丽的色彩,它们的观赏价值与蝴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过去对蛾子不太注意,而是一直专注于研究蝴蝶。除了个别引人注目的蛾种类外,我之前较少收集蛾类。华西博物馆开放后,观众们在参观中对超常巨大的昆虫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热情,也让我开始对大型和美丽的蛾子另眼相看,在收集标本时也开始系统性收集这类蛾子。在收集过程中,这些昆虫世界里的“巨人”背后发生的那些令人惊叹的故事,令我耳目一新。
  (责任编辑张虹)

鬼脸天蛾的奇怪轶事


  不仅在亚洲,鬼脸天蛾在欧美也有不小的知名度。1991年上映的好莱坞大片《沉默的羔羊》以鬼脸天蛾隐喻死亡。在该片的海报上,女主角嘴的位置上放上了鬼脸天蛾的照片。该片一举夺得包括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在内的5项奥斯卡大奖,也使鬼脸天蛾成为闻名世界的蛾子。

  鬼脸天蛾在美国恐怖小说大师埃德加·爱伦·坡的一篇小说《斯芬克斯》里被描述得更加恐怖。他在这部小说里描述了一位精神敏感而又忧郁的主人公眼中见到的鬼脸天蛾。主人公说:“这个可怕的家伙最奇特之处是它身上有个骷髅标志,那标志几乎覆盖了它的整个胸部,仿佛是由一名画家精心构图,用耀眼的白色准确地画在它身体的黑色底色上。当我注视着那可怕的动物,尤其是看见它胸前那个图像时,我心中涌起一阵恐怖和敬畏之情——一种就要大祸临头的感觉,我发现凭理性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抑制这种感觉;同时,我还看到那根长鼻鼻端的大口突然张开,接着发出一种非常响亮和非常凄厉的声音,那声音就像一阵丧钟敲打我的神经。待那怪物在山脚下的森林中消失,我一下跌倒在地板上,不省人事。”
  而埃德加在解释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时,说那是因为鬼脸天蛾“四片膜状翅覆有金属状之彩色细鳞;由于口部突出,嘴呈长鼻形,嘴侧可见退化的颚和毛状触角:下翅凭一根硬耸毛支撑上翅;触角形如长棍,呈棱柱形;腹尖”。由此可见埃德加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把鬼脸天蛾的口器、触角、唇须甚至翅缰都描寫成了怪物身体的部件。
其他文献
除灵长类动物之外,会使用工具的动物可以說屈指可数,而海獭就是其中之一(其他还包括:海豚、乌鸦和章鱼)。海獭因擅长使用石块、空贝壳或是其他物体像锤子一样敲开那些海洋无脊椎动物(海胆、贝类等)的外壳而声名远扬。它们会在潜入海洋时,将自己心爱的工具带在身边(只需将这个小工具夹在腋窝下即可),当它们完成觅食再次回到水面上时,则会肚皮朝天浮在水面上,开始挥舞起得心应手的工具,打碎新得到的食物外壳,享受一顿美
梵高到南方疗养,希望找回自己的活力。首先映入他眼帘的就是那满园盛开的花朵,这一景象令他沉醉,这种陶醉弥漫在整个作品中,使这幅作品有别于印象派那种光和色彩所营造的明快风格。一棵棵果树向上伸展,构成一片片白色和粉色,有如流动的色彩均匀地飘浮在空中,树叶和细细的枝桠在其间若隐若现,使人联想到东方的绘画作品以及早期西方山水画那种一眼望去便能感受到的精美与柔和。画面上部纵横交错的花朵、天空和树枝给人一种强烈
2019年,英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被称为“肝胆混合祖细胞”的新型细胞。这种细胞能以类似于干细胞的方式,转化为两种构成肝组织主体的细胞: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肝胆混合祖细胞被认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作用,但成年人体内也有少量这种细胞。  肝脏是人体内唯一具有再生能力的器官,只需要四分之一的原始肝脏就可以再生回原来的大小。然而,如果肝臟不断受到损伤,由于肝内瘢痕组织(即肝硬化)的发展,其再生能力就会受到影
焦虑情绪会对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社交生活产生干扰,对学业成绩,面试找工作,发展友谊和爱情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焦虑情绪甚至可能给我们带来一系列的身体或心理上的疾病。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应对焦虑。    为什么会产生焦虑    生活环境或某些想法带来的压力,都有可能让人产生焦虑情绪。焦虑给人带来紧张、忧虑、担心,甚至恐惧的感觉,可能会影响到人的正常工作学习,严重时可能会影响睡眠,甚至影响其他能力和功
约翰内斯·维米尔是巴洛克时期的荷兰画家,1632年出生于荷兰代尔夫特小镇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作品多以描绘风俗市井生活为主,画中女性角色颇多。她们或神态端庄、或柔和、或清丽,关于这些模特儿的身份并无记载。维米尔遗留的作品不多,有关他的生平也很有限。另外,加之他对光线的理解和描绘是精湛和超前的,因而有人说,他在绘画技巧上所提供的新东西“比许多同时代的画家加在一起所提供的还要多” 。维米尔一生中几乎
“那不勒斯”最早是希腊人给起的名字,叫“Neapolis”,“那不勒斯”这个译名应当是从英语中的“Naples”音译而来的,如果按照意大利语“Napoli”来音译的话,可以译作“那波里”。  那波里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诱惑我的原因是那里迷人的民歌和美丽的风情。  我从罗马的特尔米尼中心火车站出发,坐的是八点四十九分的慢车,结果九点十五分才出发,意大利人比我们国人还要慢条斯理。上车后和一位从罗马去乡
破解非洲过去的故事,你不能只观察它的面孔,还需要聆听它的语言、收割它的庄稼。    不管你听说过多少有关非洲的传说,当你真的踏上这片土地时,你仍然会感到惊奇。比如走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的街道上,你会看见黑皮肤的赫雷罗族人和同样是黑皮肤的奥万博族人;你也会看见那马族人,从外表看他们根本不像黑人;你还会看见白人,他们是最近的欧洲移民和殖民者的后裔。在温得和克郊外,你会看见以前很常见、如今已很稀少的喀
两千多年前,特奥蒂瓦坎已是个可容纳近20万人的大型城市,其后却谜一样的消失了,遗留下太阳金字塔、月亮金字塔等伟大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古迹。至今,游客仍被难以想象的建筑艺术所震撼。  早在公元前700年,这里便开始了城市的建设。经过上千年的不懈努力,据考古学家估计,到了公元500年时,这里已建成可容纳近20万人的大型城市,比当时的古罗马城还要大,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大城市之一。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在原地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来不及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篓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了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
美丽的地中海幅员辽阔、气候宜人、景色秀丽,被誉为是镶嵌在欧亚非大陆中间的一块蓝色宝石。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和人民自古至今在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了特有的崇尚自然、享乐自然的“天性”。而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更是将地中海人的这种天性敷上了神秘而浓郁的色彩。今天的地中海以及周边辽阔的疆域不仅是人们亲近自然的“圣地”,还是传播自然文化的“天堂”。虽然地中海地区存在着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语言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