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的教学与练习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123456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完整地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由于教学任务不同,便有了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本文着重研究普遍适用于几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新授课的课堂教学与练习。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 练习
  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单位。一定教材单元的教学,要求每一节课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完整地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由于教学任务不同,便有了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一般在一节课只完成一两个教学任务的叫做单一课,完成两个以上教学任务的叫做综合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单一课,可分为准备课、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检查测验课、作业讲解课。综合课以综合与实践课最为典型。在这里,着重研究普遍适用于几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新授课的课堂教学与练习
  一、新课教学
  进行新课、解决问题,这是新授课的中心环节。为了较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除了采用接受学习方式外,还应采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观察实验、猜测计算、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逐步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达成学习目标。现以“体积单位”一课为例,教师在引入新课之后,说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体积单位,那么,你们能根据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内容与方法,大胆地猜测一下体积单位有哪些,并且是怎样规定的吗?请每位同学在静静地思考1分钟之后再回答问题。”学生在静思默想之后回答道:“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1立方厘米应该是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1立方分米应该是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1立方米应该是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教师接着说道:“常用的体积单位的确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但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接下来我们就分别认识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首先来认识1立方厘米,老师手中的这个小正方体木块的体积正好是1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比较小,你们打算怎样认识它呢?”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帮助下,分别通过用尺子量棱长的方法,用橡皮泥捏小正方体的方法,找生活中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等方法,认识了1立方厘米并建立了相应的观念。运用相似的方法,学生又自主认识了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建立起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观念是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位教师引领学生通过猜想验证、观察操作等方式,在学生充分感知、形成表象的基础上,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积极的、主动的且富有个性的,这也正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
  二、尝试练习,巩固应用
  解决了新授课应该解决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了解了新知识、理解了新知识、掌握了新知识,要想使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新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一节新授课的练习,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尝试练习,一个是独立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全面了解各类学生,尤其是中等水平以下的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程度,要把他们的困惑、疑难之处诱发出来,并及时地引导加以解决。如果说尝试练习是半独立性的,那么独立练习就是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练习,以此达到巩固应用的目的。无论是尝试练习,还是独立练习,都应在练习的设计上同时注意其科学性、层次性、趣味性等特征。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不仅要关注练习的科学性、层次性、趣味性,还要避免进行机械训练,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学习目标。
  三、回顾总结,反思拓展
  一节新授课进行到这里似乎马上就要结束了,就时间而言的确是这样,但就学习目标的达成而言远非如此。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与反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教师设问、学生质疑、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习内容与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比较新旧知识、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异同,寻找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融会贯通的知识网络。同时总结与反思在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的收获将更有价值。
  比喻教师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的:“这节课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己概括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了相关的问题,那么你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有哪些收获呢?”教师提问道。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分别作了汇报。教师在学生总结汇报的基础上,总结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的收获真的很大呀!我们不但掌握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还学会了运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掌握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知道了如何把新知识转化成已有的知识进行学习。在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我们分别把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无论是把梯形转化成哪种平面图形,都是化未知为已知。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希望同学们都能学会运用这种可贵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的总结与反思,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还在数学思想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这就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是言虽尽而意正浓。
  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不是机械僵化、一成不变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及不同的学习对象灵活处理。这一课堂教学结构的总结与提炼,主要是针对实施新课程之后出现的诸多弊端而提出的。实施新课程以来,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急于体现新理念,却又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操作策略,这就出现了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学生却收获甚微,表面上学生个性张扬,而实际上思维浅尝辄止等问题。为了有效地避免上述诸多问题的出现,我们应很好地运用这一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结构,并不断地加以改造与完善。
其他文献
榜样教育能够弘扬先进的思想道德、正确的价值理念,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章首先阐述了新时期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从大学生榜样人物树立标
体育是人类社会科学文化的结晶,在人类社会文化科学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体育教师是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施加特定影响为其职责的人,社会期望体育教师成为理性的典范,道德准则的楷模,体育文化科学的权威,特定社会价值的维护者。体育教师应该反映历史和现实中最美好的东西。从体育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来看,体育教学总是体现一定的社会要求,不仅传授科学知识技能,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影响学生社会
【摘要】体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它能把人们团结在一起,它能使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它能促使个性、独特气质的形成。所以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强体魄、长知识、增技能,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培养和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大胆创新,有的放矢地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只有不断的探寻渗透的方法才能
本文简要介绍电气设备安全防火中传统闸刀开关、自动开关、控制继电器的选型,安装与维护应注意事项。
数学习题可以看作一个系统,它是由习题的条件、解题依据、解答方法、习题结论(答案)这四个要素组成的。根据四个要素中已知要素的多少,可将数学习题分为以下四类:  (1)标准性题。即四个要素都为已知的题。这类题(如证明题)小学教材中不常见,在此略去不谈。  (2)训练性题。即四个要素中只有一个是未知的,而其余三个要素都是学生已知的。例如:  ①填空:()+8=15;  ②计算:3.5÷[1.4×(0.1
【摘要】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大显身手,加快学生与科学知识的相融相通。信息技术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方面,在辅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方面,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体现了其传导、输出、设计等它物无法比拟的高效作用,走出了单一、枯燥的课堂形式,创造了具体形象丰富多彩的小学科学多媒体教学形式。但是过度的在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丧失主动性,使学生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从字词句、思想内容、布局谋篇等方面提出问题,并教给方法,可使学生对文本更加深入理解,使思维得到发展。本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介绍一些经验。  一、预习质疑,主动求解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但并不难懂。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提出疑难问题,在自习课堂上让他们互相讨论,互相交流
计算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到超市购物,去书店买书等社会生活中都离不开数学计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数学计算应成为我国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从一年级的一位数加减法到六年级的多位数乘除法,从低年级的整数加减运算到高年级的分数乘除运算,无不与数学计算有关。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计算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主观上不够重视计算的练习,在做题时,粗心大意,缺少耐心,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