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D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是教学质量的核心和动力。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尤显重要。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立足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火花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若好之者,好之者莫若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代表了不同的学习境界,“乐之”是最高境界。如果说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生命的一段历程,如果在历史课堂上也还学生一个幸福的童年,那么,这个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有效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兴高采烈、其乐融融的。历史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要把知识注入生命,把孩子领到美好的历史殿堂去遨游,点燃孩子求知的欲望,还要让他们在体验中去获取新知,绝不能把他们当作是简单的历史知识存储器。那么就赶快行动起来,把历史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吧!
  第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思。历史的创造性蕴涵于个性之中,而个性的发展离不开宽松的历史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宽松的情境有助于刺激学生作出主动的、独特的创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历史教师如何使学生感觉历史课堂不是迷宫和旧磨房,不是监狱和对脑力的折磨,而是娱乐和宫殿,是极大的享受呢?充分地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和发现的空间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他的发现也许只是个体发现,对于社会并不新,但没有哪个学生不期盼老师的赏识,没有哪个老师的赏识不会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有一次讲到虎门销烟,有的学生就提出,处理掉的烟土倒入大海不是造成环境污染了吗?虽然这不是历史课堂要求解决的问题,但本人没有立刻否定学生,而是投以赞赏的目光,微笑着点头说,“对,你讲得非常好,但林则徐生活在那个时代,他可能没想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没注意到‘环保’问题,那么对于‘虎门销烟’,我们今天究竟应怎么看呢?”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见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还余兴未尽,又建议学生课后收集相关资料,撰写小论文等。同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遇到类似状况,我们不能不肯定学生奇异的思维火花,肯定其创造性,同时也要引导他们正确分析,培养其正确历史观。
  第二,层层点拨,引发共振。爱因斯坦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历史课需要“另类”思维,即是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甚至是奇异答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洛克在《教育漫画》中说:“做导师的不一定要是个通儒,也不必对于青年绅士所要略知门径的科学完全懂得透彻。一个绅士想要更进一步,再求深造,那便只有在日后凭借他自己的天才与努力,因为世上具有高深学识、在任何科学方面享有大名的人,没有一个是在教师的管束之下得来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不惟书,不惟师,不依常规,大胆质疑。第三,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思维。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探究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创造的起跑线。教师的任务是如何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本人认为在教学中设置“悬念”是个好方法。
  二、延伸课外教学,挖掘创新潜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更要重视思维过程和方法。然而有限的历史课堂内训练,往往会陷入山重水复的窘境,那么我们不妨多利用能使我们的教学“柳暗花明”的课堂外空间资源。(1)学术专题讲座:学术色彩浓厚是举办专题讲座这一形式的主要特点,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在举办专题讲座时应注意三个问题①精心安排,全面搜集史学界近年来的研究新成果,并加以筛选分类汇总,使之有条理而不紊乱;②专题讲座围绕一个研究中心为宜,而且选题宜小不宜大;③专题讲座的内容最好与历史课程的进度同步。例如教师在讲完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一节内容后,可以以“近十年来关于对洋务运动研究的新进展”为题目举办一个专题讲座。其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摆脱中学历史教材的“一家之言”的束缚。
  (2)专题辩论:专题辩论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师主导性参与的最佳契合的一种方式。同专题讲座一样,专题辩论亦离不开历史教师精心准备这一环节,只不过这一环节的实施者既包括历史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也并不是一个神手旁观者,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学生的辩论准备工作的指导作用上。在广泛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然后确定一个在学生中能引发矛盾和争鸣的辩论题目。教师应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搜集相关的史料和论文,指导学生撰写辩论词以及辩论应注意的事项。辩论双方谁赢谁负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通过史学辩论前的准备工作和整个辩论过程,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提高。
  (3)撰写小论文:长期以来,历史教师给学生课外布置的作业往往是以应试为目的的试卷作业。其实在学业相对轻松的高一或高二年级,根据所学的内容,教师可以指定一个题目,或让学生自拟题目,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写一篇字数不长(1500左右)的小论文,作为一门开卷考试(计30分)的内容。这样在学期末进行闭卷考試时,就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和学生考试的压力。小论文式的作业,虽然类似于读史札记的性质,但对学生的要求却很高,教师可以在笔法、写法、结构、史料分析上予以点拨指导。这一想法已经在某些重点中学开始实施。
  强调课堂外的重要作用,决不是说课堂内的作用不重要。实际上,课堂教学仍是创新思维精神培养的“主战场”,但是它不是唯一的“战场”,需要课堂外这一战场的有利配合补充
  三、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在实施过程中不仅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求广大一线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反思,适应新课改形势,接受新课改理念。
  当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一些问题:如教师不能把现代信息技术当成应试教育的帮凶,把过去粉笔加黑板的“人灌”变为电脑加光盘的“电灌”。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不能只追求感官效果而堆砌材料,材料的选择要为教学目的而服务;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或搜寻网上资料更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课外评价方式要注重可实施性等。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展望新课改,我认为这将是一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失为一个浩大的工程,不能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但只要广大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中学历史教材编写者、具有创新思维精神的主体学生等多方共同努力,定会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成功经验来!
其他文献
《语文课标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贯穿始终,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所以,如何有效的开展综合性学习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逐步渗透综合性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
期刊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虽是一句古老的话题,但无论在应试教育盛行的年代,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样的说法仍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认为,在当前素质教育之风日趋浓厚的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学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还是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气氛,都应体现一个“活”字,对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期刊
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神奇的魔水。”如果将这些“魔水”恰当地洒在作文上,就可以点石成金,就会使山上的石头唱歌,山下的流水动情,就会使花草倾诉心中的秘密,枯枝败叶讲述生命的真谛。可见,好的文章往往十分注重运用修辞的语言为文章增添光彩,那么,如何在作文中巧用修辞呢?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建议。  (一)运用排比,增强气势,形象说理,理趣盎然。  排比句用于说理,能造成一种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气势。
期刊
新课程标准鲜明的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春风,吹入学生的心田,给学生带来了一片自主学习的天空。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已成为语文教学谈论的焦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将来的文盲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理所当然要从小学习些自主读书的本领。激发学习兴趣,为今后阅读和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因此,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主体地位;实施教学民主,营造
期刊
向书本学习是自我的充实与丰满,向实践学习是自我的提高与跨越。一个人的自主精神、生活经验、生存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因此我们在课改的进程中,既要注重观念转变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变革的载体作用。促進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的建立不光要靠课堂上来完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也
期刊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如何提高理解能力,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对于刚刚开始学习英语的人来说,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克服两个习惯。  一、克服“對号入座”式的习惯。  例如有一首关于肇庆七星岩的诗。其中有两句是"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其英译文是这样的:  Borrow a pool of water from Hangzhou West Lake,  Remo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ML比格指出:“学习的效率,大半依靠学生们所学得知识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可见学习迁移是影响学生学习效应的一个基本问题。为此,教学生活中教师要“善教”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重视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要“善学”探索科学的学法,学习时自觉进行学习迁移,克服干扰,从而提高学业成绩,真正做到“学会学习”。  物理教学中,如何促进学习正迁移的发生,防止负迁移的产生  1 建构知识、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