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男孩

来源 :幼儿教育·家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然想起去年暑假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那时婆婆带着7岁的侄子威威从老家来南京玩,作为婶婶的我自然担负起了照顾的责任。威威是个很乖的孩子,你讲道理,他会很懂事地听;和他商定合理的规则,例如下午看电视不能超过3小时,他会很听话地执行。一切相安无事,直到有一天晚上,我们四个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我逗威威,挠了一下他的痒痒,只见他抱着奶奶的胳膊直躲,嗲嗲地说:“你讨厌!”这句貌似很平常的话,对于作为女性的我来说,没有任何不妥的地方,但一旁的老公却突然很不悦,生气地吼他:“谁教你的?说话这么女里女气?”
  事后,学教育的我摆出“教育专家”的架势和老公沟通:这是不是小题大做了?怎能对这么小的孩子如此苛求?老公坚持自己的观点,说他已经观察很久了,发现威威很没有“男孩气”,平时不喜欢出去玩,喜欢黏着奶奶看电视,还整天抱着奶奶撒娇睡觉;胆子也太小了,秋千不敢荡得很高;小男孩都喜欢看《变形金刚》,好不容易买到票一起去电影院看,他被音响吓得一会儿就要回家。的确,我也发现威威比较胆小,但胆小不是女孩的特权,并不是每个小男孩就一定喜欢看打斗攻击性、机械类的电影呀。《变形金刚》本来就不是儿童电影,威威不喜欢也很正常呀。老公反驳道:“我像他这么大年龄时早就满村跑了,每天有着做不完的新鲜事情,和小伙伴们玩着各种各样男孩们玩的游戏。”我说:“你们俩的生活环境毕竟不一样了,你在农村长大,他在城市。你不能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去盲目地评价与你不同的成长方式的他。”老公想了想说:“也不全是农村和城市的差别,威威主要是都是女人带大的,我哥当兵,一直是我妈和嫂子带着,在他的生活中没有男性的角色给他树立榜样。”
  经过一番讨论,我不得不承认老公说的有几分道理。几天后一次带威威游泳的经历,更是启发我去思考一个平时没有深入思考过的问题,即有关男性与教育的关系。在泳池,威威虽然套着游泳圈,但仍然紧紧地抓着我,不敢自己扑腾地往前游。我认为他可能刚刚下水,还不适应,因此很耐心地扶着他、鼓励他,然而过了很久,他仍然非常害怕。老公对此已经不耐烦了,推着他往前,威威开始害怕得叫起来:“不要呀,不要!”老公突然想到一个办法,他让威威套着救生圈在池边往水里跳。毫无疑问,威威肯定是不敢的。老公立即示范了一遍,并说了许多鼓励的话。威威战战兢兢地站在池边,在犹豫着跳还是不跳的时候,老公把他拽了下来。威威虽然脸上扑了点水,但是毕竟克服了不敢往下跳的胆怯,发觉这种玩法还是挺有意思的,于是开始了自己的“第一跳”……慢慢地体会到玩水的喜悦和挑战自己的成就感,跳得越来越松弛,越来越勇敢。在旁观察的我,突然发现女性和男性对待孩子的方式真的很不一样,老公带威威玩的方式是我绝对想不到的,也是绝对不敢尝试的。
  男性与教育的关系,这一问题看似简单,但细究下去会发现其中至少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应该让男孩成为什么样的男孩?或者说教育应该使男孩具备哪些区别于女孩的特质?二是男孩应该如何成长?换言之,教育应该怎样培养男孩?三是假设男性对待教育的看法和做法是区别于女性的,那么女性和男性在男孩的教育过程中分别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发挥两性在男孩教育中的作用?
  
  了解男孩
  
  人一出生,人们最先关注的往往是“男孩还是女孩”,性别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分类,它也决定了父母或他人对待儿童的方式。例如,给孩子取名,选择服饰、玩具和游戏类别,与之说话的方式和内容,等等,这些都折射和传递着社会对男女所规定的不同的标准和期望。虽然男女在很多心理特征上是极其相似的,如创造性、智力、自尊,等等,但是,几乎所有的社会都期待男女扮演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传统文化期望男性在社会和两性关系中具有独立、果断、支配、自信、竞争的特性与强烈的成就动机,女性则具有敏感细腻、富有柔情、友好合作、服从、谦和等品质。儿童要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首先他要知道自己的性别,对自己的性别有正确的认识,即性别认同;其次他还必须了解和掌握社会文化对不同性别的期望,即获得性别角色的标准,并在社会化过程中将它们整合到自我概念系统中,指导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凡是与社会所要求的性别角色标准相一致的行为,在儿童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就有可能被保持下来,从而最终形成和发展成独特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虽然在一般人眼里,婴儿都长得差不多,看不出他们的性别,但是男孩与女孩之间的性别差异其实很早就已经开始显现了。首先,男孩和女孩从出生起各项生理指标就不一样。其次,男孩和女孩以不同的方式加工信息,感知世界,并用不同的行为作出相应的反应。
  人们一般认为,男孩的身体发育比较缓慢,学会爬行、站立和走路都比较晚,他们身体发育的速度通常要到高中时才能追上女孩;男孩的所有感觉器官天生要比女孩迟钝,触觉最敏感的男孩也比不上触觉最不敏感的女孩;男孩的细微动作协调能力差,像扣纽扣、系鞋带、拿剪刀、用笔等动作是他们的弱项;女孩比男孩的社会性更强,感知和辨别情感、对情感作出反应等方面都要超过男孩……
  然而,美国心理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分析了1500项关于两性差异的研究后认为,男女儿童在认知、情绪、社会性等方面存在的性别差异,实际上比人们一般想象的要少得多,只有四项性别差异是突出的,但仍在研究确证之中。
  1 男孩的言语能力弱于女孩,可能有时会比同龄的女孩晚一年。男孩在七八岁之前,读写技巧也落后于女孩。
  2 男孩在视觉(空间能力)上优于女孩。当你把不同性别的宝宝带到户外人多的地方去玩时,你会很容易发现,女宝宝总是在寻找着一张张的面孔,然后盯着人的脸看,而男宝宝则容易对像汽车那样移动的物体感兴趣。男孩具有很强的空间认知能力,在4岁时就已经很擅长玩三维空间的游戏了。
  3 男孩在算术推理上优于女孩。这项优势会从12岁开始特别显现出来。男孩在数学方面也有很强的潜能,比女孩子更容易理解复杂的数学概念。自然科学也是男孩的擅长。
  4 男孩在身体和言语上比女孩更富有攻击性,女孩在情感上更敏感、顺从和依赖。男孩体内的荷尔蒙睾丸素使其更具攻击性,带来不安定的个性:坐不住、好斗、喜欢冒险、与同伴竞争、和成人捣乱;在运动能力方面,他们的爆发力、动作速度和猛烈程度远远超过女孩。男孩通常习惯于把内心感受转化为身体动作,因此当他们遇到情绪问题时,让他们从事喜欢的运动是帮助他们排遣情绪的好办法。
  
  怎样培养男孩
  
  上述心理学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一方面,性别带来的差异表现既然从出生就开始了,那么父母应该看见并接受这种差异,为孩子选择合适的教养方式。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发现男孩和女孩的性别差异在婴幼儿期并不显著,往往要到青少年期和成年期才表现得更为明显。
  事实上,人们就是按照传统社会文化赋予的性别行为标准来养育自己的儿女的,例如“男孩穷养,女孩富养”,再如孩子摔 倒了,如果是女孩的话,父母更多地会把她抱起,柔声细语地进行抚慰;若是男孩的话,父母则更多地选择“视而不见”,希望他能够自己勇敢地爬起来。有研究表明,家长会根据性别,对孩子的行为作出不同的反应,通常家长的反应对男孩很不公平,对男孩往往更严厉。这种不公平和严厉常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而言,家长拥抱女儿的次数远远多于儿子:家长跟男孩耐心说话的次数要远低于女孩:家长常常会很轻易地原谅女孩所犯的错误,但如果是男孩,家长常常会狠狠地惩罚。也许是由于家长头脑中一些固有的性别观念太根深蒂固了,他们总认为男孩是强大的,是调皮捣蛋的,是不需要特殊关注和细心关怀的。但我们要知道,坚强勇敢、无所畏惧、大大咧咧……这些表明男性特征的词语都是针对年龄稍大的男孩或男人而言的。对于年龄比较小的男孩来讲,他们在生理、情绪上和女孩一样的脆弱。有研究表明,暴力或攻击性强的男孩通常是由于在小时候缺乏拥抱和关爱,父母应该重视与男孩的非语言交流,如拍肩、握手等身体接触。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双性化”的学说。他们通过调查发现,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在智力、体力和性格上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具体表现为:综合学习成绩不理想,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缺少主见,要么固执己见,难以灵活自如地应付环境。相反,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却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全面,往往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女成年后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更能占据优势地位。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严格地界定性别角色标准是有害的,要让人类的个性从个体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健康“双性化”人格特征。“双性化”人格特征,不同于性错乱、中性化,优于性别类别化,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能够更灵活、有效地对各种情境作出反应,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这一心理学的发现,在当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双性化教育,又叫做两性优势互补教育。开放的时代需要一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因而父母也应该淡化固有的性别观念,教育儿童从小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使之将来成为更适合时代发展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前面老公指责威威太过于“女孩气”,实际上所持的是一种狭隘的性别教育观念。
  
  父母的影响力
  
  与养育女孩相比,养育男孩带给父母的挑战绝对要大得多。在婴幼儿时期,男孩与母亲保持紧密关系非常重要,男孩和女孩一样需要通过对母亲的依恋来获得安全感,因而不必担心母亲的过多呵护会使男孩软弱或女性化。作为母亲,不仅要给予男孩爱,还要教会男孩如何去爱i既要牵着他的手,保证他的安全,但也要不断引导他,在适当的时候放手,给予更多自由、自立的机会;不要指责他们那么脏、不爱整理、破坏东西,不要怪罪他们因为喜欢冒险而伤痕累累,不要对他们,喜欢“玩弄”而大惊小怪……
  当然,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男性成人与女性成人的性别角色最好不要失衡。当前学前教育界已经意识到在幼儿园教师队伍中性别结构严重失衡、男性极为缺失的危害性,呼吁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这一状况,例如2010年江苏省就招收了300名免费幼儿师范男生,以期毕业后投入到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中去。
  在家庭中,父亲作为男性对男孩的影响无处不在,如脾气秉性、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为人处世、心理状态等,在儿子身上总会找到影子。随着男孩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将对母亲的依恋转变为对父亲的崇拜。父亲是男孩的偶像,是男孩模仿的第一目标,也是男孩观察复杂社会并憧憬自己未来的一个“窗口”。然而,一般家庭里往往是“缺失”父亲的,这不是特指那些单亲家庭,而是指现代社会大多数家庭所共有的一种现象:由于工作、事业或其他原因,父亲常常忽视对孩子的教育。
  父亲的缺席将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影响,特别在婴幼儿时期得不到父亲的关怀,孩子的很多技能发展会受到限制和影响,对于男孩来说,这一损失更大。因为我们都知道,父亲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母亲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母亲和孩子在一起玩时,更多地是进行语言交流和安静的游戏,如给孩子讲故事、玩拍手游戏等;而父亲和孩子在一起,则常常进行兴奋和刺激的游戏,如把孩子高高地举起、抛上抛下等。男孩需要与大自然接触,做男人们做的事情:踢球、钓鱼、捉虫、宿营,等等,这些活动只有父亲会带着他们去做,会给他们带来自信心,并帮助他们理解大自然的力量和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
  作为父亲,要充分发挥自己在儿子教育中的影响力,多关心孩子的成长:需要以身作则,为男孩做出榜样;还需要在潜移默化间,将男子汉的气概传输给男孩,告诉他什么是男人,男人应该如何做事,男人的情感应是什么样的,社会赋予男人的责任是什么。
  总而言之,父母亲在男孩养育过程中担负着不同的责任,施以不同的影响,缺一不可。
其他文献
男孩不像男孩,男生落后女生,这种现象绝非国内独有,国外也早已出现了这个问题,不少的学者分析认为:“是家庭、学校和流行文化误导了男孩们,使他们深陷于无休止的焦虑之中。”   “男儿有泪不轻弹”是社会对男孩的期望和要求,不允许男孩正常的情绪发泄,不宽容男孩的丝毫差错。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男孩背负着“坚强”的巨大压力,一旦遭遇更大的挫折和失败的刺激,将“彻底摧垮”。从这个角度看,当今社会“男孩更需要关怀
苟瀚文的爸爸  愿望:希望孩子在思想上和身体上都健康,每天过得开开心心。  理由: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性格会一生受用。  打算如何实现:创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不对孩子说谎,不在孩子面前说脏话,让孩子大胆做事,不怕出小篓子,和孩子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多带他到大自然中去。  齐凯瑞的爸爸  愿望:希望孩子身体好,品行好,学习更好。  理由:因为自身条件不好,所以希望孩子优秀点。  打算如何实现:多和老师沟
春天来了,该是鼠姑娘换春装的时候了,她说:“就这一身毛,跟明媚春光实在是不般配啊。我得去买一套好看的春装来。”  鼠姑娘去镇上,见服装店就进去挑衣服。  但是,很不幸,哪家服装店都没有小得让鼠姑娘穿着合身的衣服,连玩具专柜里也没有合她身的衣服。  鼠姑娘一失望,就吧嗒掉下眼泪来。可是,正当第一滴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淌的时候,她忽然看见,一个小女孩坐在大树底下呜呜地哭,很是伤心。  小女孩一直呜咽着。 
美丽就是脸上呈现出爱。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验,再漂亮的人,如果脸上是冷冷的,傲慢的,或很不耐烦的,就会让人暗自叹息,叹息他白白浪费了好容貌。而长相再普通的人,有从心底萌生出的爱意,也会像阳光一样灿烂,呈现出让人心动的一面。   表达出来的爱,不仅让人美丽,还能传递鼓舞人的力量。比如上班的妈妈,每当遇到压力,或是身心疲惫,感到再也无法付出时,一听到孩子说“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立刻心里就变得甜甜的,
春节里,各种各样的美食如流水般送进孩子的小肚子里。  孩子自己年纪小,不懂节制,不懂抗议,当然也不可能去抗议——哪个孩子会抗议美食?  不过孩子们的小肚子,绝对会。  吃撑了就别再喂了  春节里,正餐都是大鱼大肉,青菜只是小配角,再加上很多孩子本来就不爱吃青菜,膳食比例严重不均衡。此外,在正餐中间还有无数的小零嘴:糖果、饼干、饮料……没几餐,孩子就会叫嚷没胃口、吃不下了。但是通常这时,很多老人总觉
番茄家族出動啦!有没有看到里面有一种个头特小的黄色圣女果?简直就像其他番茄生的BB一样!  一眼看过去,这种BB番茄你能找到多少颗?
一天,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就嚷嚷:“妈妈,今天老师问我在家里最喜欢谁了。”  “那你怎么回答的?”我很好奇。  “最喜欢姥姥、姥爷呀!”她得意地说。  “怎么不是爸爸妈妈呀?”我脱口而出。  “姥姥、姥爷从来不打我,你上次打我,还是姥姥救了的呢。”我哭笑不得,这小家伙,居然用了“救”字在女儿心目中,我的“罪状”应该不止这些吧,只是她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有限,难以一一列举罢了。算了,孩子一天一个样,不必
“好小啊。”宝宝刚出生时,父母们都会有这样的讶异吧。在你的手掌上熟睡,那么柔弱,似乎人世间的一点点惊动,比如对街小店拉卷闸门的声响,都会牵动他全身的神经。及至稍长,头能抬了,又盼他能坐;及至能坐了,又盼他能立;当他口里发着含混不清的音节,从躺在地板上的你的肚子上踩过去,又盼着他更聪明、更健壮;等到他快上小学了,能认汉字,能背诵唐诗,能向你发表自己的观点,钢琴从《小汤》、《大汤》直练到《拜厄》……那
韦 苇/译    琼儿的外公是个非常有趣的人。他爱钓鱼。  琼儿看外公把蚯蚓挂上钓钩,就说:“蚯蚓不疼吗?”  “我来问问它。”外公把蚯蚓拿到面前,对它说:“你挂在钩上,受得了吗?”  接着,外公把蚯蚓搁到耳朵边听了听,然后自言自语道:“它说,没事儿,它说它最喜欢钓鱼了。”  琼儿不相信外公说的,想自己亲耳听一听。她把蚯蚓放到耳朵边仔细听着,说:“蚯蚓什么也没有说呀。”  “它跟你还不熟呢。蚯蚓的
家访目的    乐乐是这学期的插班生,我们想了解乐乐在家里的生活情况,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同时,向家长反馈乐乐近两周在幼儿园的表现,增进家园之间的沟通,做到家园共育。    家方内容    爸爸:乐乐的性格比较安静,喜欢玩益智类游戏。但他不善于和小朋友交流,经常一个人玩。不知道他熟悉了新幼儿园没有?  老师乐乐已经适应幼儿园生活了,能在我们的引导下,有序地进行各项活动。在交往方面,就像爸爸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