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ndups_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


  根据下列材料,选取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抱团,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它能把单个儿力量联结成稳定强大的整体。有人认为抱团能突破个体局限,有人则不以为然……不同的抱团,关乎人情,关乎人性,关乎文化。

题目解析


  这是一则概念类的写作材料。材料一共有三句话:第一句,点出了核心词“抱团”及其基本含义;第二句讲的是人们对“抱团”的不同看法;第三句则引导大家深入“人情”“人性”等角度进一步分析“抱团”的内涵。可以说,材料本身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写作指示,做了层层深入式的提示,紧扣材料进行写作并不困难。
  那么,本次写作的难点在哪儿呢?在于写作中,你能否做到不停留在“抱团”这一概念的表面上,不空谈其必要性或不必要性,不空谈抱团的优势或缺陷,而是能就某一方面做有理有据的具体阐释。在阐释过程中,分析要细致,过程要自然,要点要突出。
  材料中已经指出,抱团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它定有具体表征。大家在写作时不妨联系自己的生活,先找出自己身边发生的“抱团”现象,然后从生活实例出发去解读,这远比空言概念要好得多。
  写作中考生还需要对“抱团”的意义进行辨析。材料已经明确说明“抱团”必将带来某方面的改变。但这种改变有无必要、有无价值,则需要考生在写作中根据自己文章的设定,理性地进行判斷和辨析。在辨析过程中,考生还必须细致深入具体问题或事件中,不能想当然地信口开河。
  再深入思考下去,怎样的“抱团”才能突破个体局限,把单个儿力量联结成稳定强大的整体?抱团的出发点是因个体是“单个儿力量”,抱团后能形成“强大的整体”。换言之,抱团可以达成由弱到强的转变。在某些情况下,个体是弱者,有局限性,通过抱团的行为,人们可以掩盖弱点,最大化发挥长处,形成强大的力量。而这一转变过程的关键点在于“联结”。“联结”,意味着个体与个体不只是简单地连在一起,而是在内部结构、形态等多方面有联合。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辩证思考:
  1.抱团的基础是什么?是利益还是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2.抱团一定能突破个体局限吗?其价值意义何在?突破个体局限必须依靠抱团吗?有无其他方式能替代?
  3.抱团是个体无意识决定的,是自觉自愿的选择,还是有外力强制的?假如是无意识的抱团,它有没有可能演化为有意识的选择?
  4.自觉的抱团将带来怎样的效果?如果是外力强制的抱团,其联合体的内在联结力量是否足够强大?抱团后,团体是依靠什么持续并进一步发展的?抱团之后,是否会生成另一种局限?
  5.在“抱团”这个概念的两端,个体和团体是否有矛盾?这个矛盾能否调和?
  6.人是社会性动物,追求抱团是一种本能吗?抱团这一行为是否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抱团是否反而制约了社会的发展?
  7.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抱团现象的产生有怎样的影响或制约?
  以上只是给考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些思考角度,考生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辨性地进行写作,写出作文的深度和广度来。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鲁迅关于团体的看法。
  运用示例
  鲁迅抨击那些一味追随群体的芸芸众生,但他却在极度悲观的情境中选择抱团。他之所以接受钱玄同的邀约,加入《新青年》团体,不仅是认识到个人对抗强大的黑暗社会的无力,更是为了在群体中获得鼓舞与慰藉,聊以对抗内心那条寂寞的长蛇。———一考生
  适用素材
  阿尔贝·加缪的长篇小说《鼠疫》,描写了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突发鼠疫后,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些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的真正勇者。这些勇者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
  运用示例
  《鼠疫》中的不同个体“爱在一起或死在一起”,他们选择抱团,不只是为了集结更大的力量来对抗肆虐全城的疫病,更是为了在不可逆转的命运前温暖彼此,驱赶人性的卑污与怯懦。———一考生
  适用素材
  勒庞《乌合之众》。
  运用示例
  《乌合之众》中说:“本来是一个民族、一个联合体、一个整体的人群,最终会变成一群缺乏凝聚力的人,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仅仅因为传统和制度而被人为地聚集在一起。”这样的抱团,只是将个体的愚蠢集结起来,并未能联结成稳定强大的整体。———一考生
  共度生命之冬
  南京师大附中高三宁杨
  窗外寒风渐起,生命之冬将至,我们学会抱团取暖,共度生命之冬。
  生命之春看似与凛冬无关。但春寒料峭,我们的生命还太弱小,仅凭一己之力不足以摆脱寒冬的阴影。于是,出于本能地,我们伸开双臂,跌跌撞撞地寻求一个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温暖的怀抱。这种“抱团”是单向的,是强者对弱者的给予,是弱者寻求避风港,依赖于强者。
  春日渐暖,百草生长,我们看着枝杈由鹅黄变为嫩绿,林木日渐青翠。我们感到自己是拥有力量的,是正步入生命之夏的青葱少年。原先的抱团成了一种束缚,我们迫不及待地挣开怀抱,蹦下地来,向前冲,勇敢地向世界挥舞拳头。
  夏季虽炙热,却也有连绵梅雨,有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人生之冬或许还很遥远,但生命之冬可能就藏在下一个转弯。
  正如东野圭吾《白夜行》一书中,桐原亮司和西本雪穗在苦难和艰难中抱团取暖,少年也会有自己的生命之冬。他们如同两只受伤的小兽,在钢铁猛兽般的喧嚣城市里,安静地躲在某个角落,默默地舔舐着对方的伤口,在现世的冰冷中,给彼此带去看似微不足道却至关重要的温暖与一点儿希望的光。
  钱理群教授曾说:“我存在着,我努力着,我们彼此搀扶着。”抱团,让我们感受到彼此的温度。用温暖将心填满,在这人间才不会迷失方向。   “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刘亮程的《寒风吹彻》让我们看见了生命之冬的冷酷无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冬天,也都有自己才能感知到的寒冷。我们渴望抱团,是我们在经历了“火透波穿不计春”后,有了像姑妈那样“天热了,过来暄暄”的一点儿盼望。而我们需要的是天冷时的“暄暄”。一个人在自己的生命之冬架起一盆炉火,其他人便寻着这点儿光亮找来,一个,两个,围坐成一圈。人们的生命之冬也许并不互通,但只要围在一起,知道自己并不是独自过冬,便会给自己添一些力量。恰若夜空中的一颗星,以自己微弱而坚定的光芒闪耀在那里,在你因不安而回头时,总能望见它。
  理想的抱团取暖应当是一群人不分强弱地聚在一起,彼此温暖,互相给予,在黑夜中并肩前行。
  即使寒风吹彻,现世仍有温暖。
  名师点评
  作者认为“抱团”带来的不仅是外在的集合,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契合,是并肩的行动。本文优点有二:一是语言比较优美,二是语言上的技巧并未遮掩对材料中心概念“抱团”的深思。(顾萍)

  凝聚与相拥
  南京师大附中高三郭盈江
  鲁迅有言:“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他有力地抨击了那些一味追随群体的芸芸众生,换言之,他明确反对“抱团”的现象。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牛羊”仍随处可见。那些未曾明确自己志向的人,在社会急速发展的洪流中极度缺乏安全感。于是,他们但凡碰见那些迷惘而不知所往的人,便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寻求安全感,消解孤独感,并试图获得方向感。这无疑是悲哀的。无效的量变从不会催生质变。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当下,人们抱团的准则更加五花八门。相同的星座、地区、血型,甚至共同喜好一个人或一部剧,都能使两个甚至多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迅速熟络,组成一个小团体。正如欧阳修在《朋党论》中驳斥的那样:“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这种抱团方式从古至今都是不被认同的。这与其说是“抱团”,不如说是“相拥”。相拥之时,大家凭着相同的热忱和兴趣抱团获取欢乐,一旦兴趣变化或受其他的因素影响,他们便会头也不回地分道扬镳。
  同样在《朋党论》中,欧阳修指出:“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君子抱团又是另一种抱团方式。有志之士因心怀相同的抱负而凝聚在一起,如同黑暗中一丝微弱的火星在寻求他处的火光。终于,他们汇聚在一起,驱散了支配人们已久的黑暗。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皆是由无数个坚实的个体紧密联结,突破个人力量的局限,共同实现了远大的抱负。这种凝聚力,是难以随外界的改变而被拆散的。中国这一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之所以能如此安定和谐,正是因为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支撑着国人共同直面时代的洪流。
  星星之火放在当下已很难再形成燎原之势了,唯有凝聚希望的火种,才能烧尽人间的黑暗。而相拥,或许只剩下温度,难以恒久……
  名师点评
  本文指出,抱团可以是中性词,但抱团的主体及其意图决定了抱团的质量和价值,并就此区分出了小人与君子,由此作者提出了对高质量的“抱团”行为的期待。行文中,作者的态度、观点以及论述过程都清晰、有条理。(顾萍)
  抱团
  南京师大附中高三许馨月
  船长跑了。船上的人们抱团,将桅杆捆成筏,漂流数日终得救。
  这是名画《梅杜萨之筏》的故事。
  究竟是什么让人们放下个体的孤傲而抱成团,甘愿做汪洋中的一滴水呢?或许是共同的诉求。人是群居动物,共同的诉求可以将个人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团体,这种行为方式不仅是智者独有的。
  契诃夫笔下的约内奇与庸俗的乡绅一家也形成了一个小“团体”,但我不愿将其称为“抱团”,而更愿意将其冠为“庸人间的聚会狂欢”。因为单靠耳目之娱联结而毫无精神支柱的“团体”终将不能真正成“团”。
  真正的抱团当是光明与光明的相遇交汇,这样形成的团才能以其内部牢固的精神支柱而称之为“团”。
  而当这样的“抱团”形成之时,便是数万萤火虫的微光汇聚成光海之时。抱团可以使个体突破自身局限,让单个儿力量联结成强大的整体。
  如果说《局外人》中的默尔索是一个人反抗荒谬,那么《鼠疫》便是奥兰城中的一大群人抱成团反抗荒谬。在现实层面上,前者的反抗以失败告终,而后者却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这或许便是抱团之于个人力量的优势。
  这优势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慰藉。以鲁迅的呐喊来慰藉黑暗中的斗士,使“团”永远保持着一种最牢固的关系,这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所不能匹敌的。
  但“抱团”的终极意义仍不在此,个体不仅仅是团体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在抱团的过程中个人可以收获自我意识的觉醒。《梅杜萨之筏》中的人们之所以令人感动便在于此。当船长叛逃,面对死亡的威胁,原先安逸的乘客手拉起手抱团战胜这一切之时,他们的人性之美也在此刻熠熠生辉。那一只只高举着的手,都是生命极端状态下个人的觉醒,那是生之向往与喷薄的生命激情。也难怪林贤治发出“他们都是船长”的慨叹。
  团体与个体绝非简单的包含关系。个体因人性、人情而抱团,却又在团体中释放出个人无上魅力。
  《梅杜萨之筏》中拉紧高举的手摇曳着,摇曳着光明,摇曳着生命的赞歌。
  全世界向光的人们拉起手来,共同完成一支激情洋溢的舞蹈。
  名师点评
  作者笔下,抱团的多重形式既有靠耳目之娱的简单联结,也有以精神为支撑的牢固的联结,后者显然比前者有价值,这是文章的第一重意思;通过抱团,将个体单薄的力量,联结成强大的整体,从而获得更大的胜利,这是第二重意思;抱团并不意味着取代个体的思考,而是个体在团体之下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是第三重意思。三重意思,层层深入,令人深思。(顾萍)
  抱团
  南京师大附中高三史梓良
  中国曾长期处于农业社会,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靠天吃饭的农耕生活使得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大家庭制度,人们迫切希望与他人抱团,过团体生活。即使在现在,我们社会中的每个人在追求自我价值时,都逃脱不掉民族灵魂深处的固有文化烙印,无法逃离集体的影响。个人在社会中成长,总是会受到社会情绪、社会情感、社会风俗等的影响,这些因素雕琢我,融入我进而成为我。个体正因集体而成为如今的个体。
  孙隆基曾提出“二人决定一人”,在他看来,个人的身份须由他人予以定位。在彼此融入的社会中,我们无法从中割裂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对分离与隔阂有着无限的恐惧,我们宁愿在群体中死去也不愿在孤独中苟活。通过抱团,人们企图获得一种归属感。
  抱团固然可以给人带来归属感,但任何的抱团集体究其本质仍然是一种利益共同体。为了共同利益而合作抱团,一旦志向不和,群体顿时瓦解。这是因为人们在抱团时,判断的标准过于肤浅。观点异己的视为异端排除;与自己观点相同的则互称为知己,甚至可以忽略道义与品行,对不择手段的行为大肆称赞。《旷代的忧伤》中,爱因斯坦痛恨其他学者迫于威压而做出的妥协,但如此一来,他便自动将自己置于其他学者所成团体的对立面,成为“孤独的旅客”。
  进而可知,抱团要想成為一个强大的整体,必离不开一个共同的想法———信仰。因为信仰可以给人以无穷的动力,让团体坚不可摧。
  然而在《沉默的大多数》中,作者认为任何一种信仰,如果被滥用,就会成为打人的棍子。在任何的抱团集体中是无法容忍异端的存在的。《局外人》中,神甫认为:所有的人都信仰上帝,这就是我的信仰,如果我对此持怀疑态度,那么我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然而默尔索坚决不信上帝,于是神甫几近强迫性地让他作为社会公敌进行忏悔赎罪,压制默尔索的精神自由,对默尔索施以严重的精神暴虐。抱团是为了获得归属感,却不曾料到,这种归属感会建立在对他人的戕害之上。
  茫茫人海,万物关联,任何的抱团集体永远需要我们谨慎待之。
  名师点评
  本文优点有二:一是紧紧抓住“利益”及“信仰”,明确地区分了抱团的不同价值,“抓手”有力;二是论据丰富,借助了若干学者的种种说法,反复强化文章的主题,丰富了文章的内涵。(顾萍)
其他文献
任凭叶落又芳春,静望天空贮日辰。  流去时光庭覆草,至今还照往来人。  过盂城驿  檻外古砖生绿苔,驿门弘敞向人开。  风吹木叶声惊鼓,宛若马啼天上来。
“天问一号”启程,揭开中国行星探索序幕  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天问一号”探测器送入前往火星的地火转移轨道,成功开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同时也揭开了中国行星探索的序幕。  人类太空探索的脚步快得惊人。短短几十年间,就实现了从走出地球摇篮,到能够在地球轨道上长久驻留和漫步月球,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踏上火星。“天问一号”的发射成功,还只是抵达火星的第一步,之后还需要长达7个月的飞行
一篇优秀的、充实的议论文不仅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典型论据。文中能够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就是论据。恰当的论据一方面丰富了议论文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所以同学们在写作议论文时除了要言之有理,更要言之有据,这样才能真正令人信服。  很多同学认为,写作时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到恰当的论据来证明观点,以至于常常通篇说理,不仅内容单调,理也不能具体准确地说清楚。因此许多同学都注重平时积累写作
从经史子集到诗词歌赋,再到杂文小说,文学一直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革,不曾消亡,亦不会消亡。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当下,有人质疑文学能否一直存在。我坚信它是不亡的。文学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窗户,折射了人对于整个世界的认知与思考。只要人类的情感、思想还在,文学就不会被埋葬在历史长河中。  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会引起对于“娱乐将取代文学”的深刻担忧,但这种担忧完全没必要。娱乐绝不可能将文
热点新闻  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中国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正式开启我国首次天外采样之旅。12月2日,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采集了约2千克月壤,并按预定形式将样品封装保存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12月17日,经历了23天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号带着来自月球的岩石和土壤成功返回地球。  嫦娥五号不负众望,实现了
韩料盯着那篇课文很久了。她的视线逐渐模糊,眼前一行字变成了三行。等她发觉自己神游时,脑袋早就碰上书本了。她郁闷地叹了口气,摘下眼镜,按了按高度近视的眼球———她认为这么做有益于保护视力。  这么长的课文她没背下来多少,只好从头再读,读几遍再背。反复几遍后总算勉强背完一大半,她懒得再背,合上书,从书包里掏出厚厚的日记本。  6月14日晴转多云  天气很闷,估计明天要下雨。  她在日记本上写了两行字,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  ———素材A 八旬教授终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引人注目,他就是来自中国药科大学的教授楼凤昌。此次,他荣获了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这一奖项的获得,与楼凤昌的潜心科研分不开。从1987年起,楼凤昌便将自己的全部心思投入银杏叶开发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的事业中。他常常在逛公园时采摘
轰轰烈烈的伏羊节盛大开幕,我们将进行为期三十天的狂欢。  对于一切节日,落到实处的,大多是火热的吃食。一入伏,彭祖庙堂前的香火一起,淮海人的伏羊节便开始了。  作为淮海人,我深知伏天烹羊的乐趣与舒爽。没有什么能阻挡淮海人对“烹羊煮酒”的热望与行动。三伏天里,以淮海为“根据地”的苏鲁豫皖交会地,九百万人能吃掉近百万只羊。南京人有句话说得好:“没有一只鸭子可以飞出南京。”那么,进入盛夏———没有一只羊
各位同学:  大家好!  东周列国兵燹未绝,刀光剑影中英雄豪杰在历史长河中定格。大家既颂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又景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管仲。浸润着历史的气息,泅渡岁月的长河,鲍叔———牵连着霸王伟业和相国雄才的智者忠士,更令我咏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开门见山从历史上的东周列国写起,自然引入正题,简洁明快。)  韩愈尝感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管仲若是一日
做人就是做良心  1  做人就是做良心,  心窝里装满人民。  知冷知热地伸出手,  你就是一朵云。  好人啊都是最亲的人,  好人啊都是善良的人,  一辈子吃苦受累不图个啥,  因为咱有良心——  良心千斤重啊,  做人怎能昧良心?  良心是我们做人的本,  举头三尺的神!  2  做人就是做良心,  骨子里为了人民。  蹑手蹑脚地打开门,  我就是一朵云。  好人啊从来都把一双手握紧,  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