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生笔端,一画立太极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i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周易》美学研究”(15BZX118)研究成果之一。
   张乾元,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瑞典卡拉斯考咖人民大学世界语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學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访问教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11年被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遴选为“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十名派出美术家之一。
  其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原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展览活动,其中国画作品《大楚兴,陈胜王》获原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世界华人书画展”铜奖,在瑞典、芬兰、奥地利、俄罗斯、土耳其、美国等举办个人画展和学术讲座50余次。作品被天安门城楼、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国艺术研究院、美国乔治布什总统博物馆、美国卡特中心等收藏。其学术论文发表在《文艺研究》《美术》《装饰》《美术观察》《艺术百家》《周易研究》等重要期刊5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艺术学报》等全文转载,出版学术著作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在一个“短平快”后现代文化占据主流的时代,还有多少对传统理论的研究和坚持?当代艺术与消费主义的合流,甚至使艺术界出现了一味求新、求快、求利的倾向。越来越多平面化的、注重感官体验的、大肆炒作的作品出现在市场上,其平淡和肤浅无法激起人们对道技的思考和善美的敬仰。创新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必须要有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与坚守。
  中国文人画的历史悠久,论证、使用率较高,但真正能像王维、荆浩、郭熙、苏轼、黄公望、董其昌、恽寿平、王原祁、石涛等这样的文、理、画兼优的文人画家,还是极其少有的。有的学高画卑,有的画精学微,各有所偏,很难全精。当代学术研究、文学修养、艺术实践更是很难做到全面和深入,潜心研究、踏实治学的艺术家更为难得。张乾元教授就是这么一位治学严谨的文化学者、文人画家。他经常告诉我们,不管是绘画还是做学问,都需要以大量的造型练习和广博的古籍经典阅读做基础,精读古典理论、探赜传统技法,然后才能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显露出自己的风格。这样“甘愿坐冷板凳”的精神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后现代主义市场经济中是极为稀缺的。做学问本就是一件长期而艰苦的事业,想要做好则需有恒心、精诚、道义。
  张乾元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对道家、儒家、宋明理学的哲学、美学研究,对《周易》《论语》《大学》《中庸》《老子》《庄子》有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他十多年来一直教授中国古代画论、古代书论、古代文论、书法历史等研究生课程,能够把儒道玄理与书画实践的技法的结合与运用讲得很生动、很透彻。他大学时期就能背诵《老子》《论语》,至今在课堂上仍能为同学们做熟练背诵的示范,也是激发学生研读古文经典兴趣的重要资源。近年来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类课题“《周易》美学研究”,已经发表相关研究的C刊论文十余篇,已经完成近40万字的《周易美学研究》一书,这是他继《象外之意——周易意象美学与中国书画美学》著作之后的又一重要的易学美学研究成果。
  张乾元教授同时对西方美学、西方艺术有全面的研究。他教授中文系的西方美学史课程十多年,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博克、鲍姆嘉通、康德、黑格尔、席勒有专项的研究。张乾元教授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当代艺术也有深入的探讨。他的著作《“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艺术海外传播》更多地聚焦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萨特、福柯、德里达、詹姆逊的哲学研究,以及当代艺术国际双年展的研究,而这部著作重要的现当代艺术作品评论内容是他第一手的翻译资料。他精通英文、世界语,在瑞典、美国、土耳其等国学习和工作近十年,能够从事中英文互译和全英文教学。2011年,他被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遴选为“中国美术家海外研究工程”十位派出学者之一,派遣至伊斯坦布尔文化艺术基金会驻会调研亚欧地区的国际双年展。他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做访问教授一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担任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多年,从事中国文化传播和中国书法、中国绘画全校公选课英文教学,在美国高校、中小学开展各类中国文化体验、中国艺术讲座近百场。
  张乾元主张古今中西文化融通,提出“不融即障,不兼则偏”的学术观点。他的融合观点不仅表现在中西文化交流、古今文化传承方面,更集中于他的中国画创作和教学。笔者曾询问他如何在他的国画作品中体现出与西方美学、西方绘画、当代艺术的融合。他解释说,在他的绘画中人体解剖学的运用是最明显的,如果没有深入的人体解剖研究和刻苦的写生速写训练,不可能有严谨而生动的造型特点。学习米开朗基罗、席里柯、费钦、伯里曼等大师,并不意味着背离中国画,相反这是提升中国画创作水平的关键。同时,当代艺术更多的启迪是在思想和创作观念上的运用,而不是对拼贴、装置和表演的形式模仿。张乾元的国画艺术从形式和体制上看是非常传统的中国画,但却含有西方美学的崇高精神和理性思维,同时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与时偕行的创造、创新理念,也都从多个方面体现出他中西合璧、中体西用、古今通用的观点,这些与传统文人画家相比,又多出了西学和西语。是实在,不是浮夸;是汗水,不是荣显。
  融通、贯通、统一、一统是艺术家的整体思维的体现,就像太极生两仪、天地生万物、万物统归本原一样。这使笔者想起宋元时期儒学家、易学家、书画家郝经的一句话:“万象生笔端,一画立太极。”书画家必然要精通古今学理,锻炼天下之事,顺应时代之变,淡然无欲,潜心治学,以理正心,以文养气,以画显道。这样万象、万理生于笔端,笔墨阴阳刚柔皆具太极生生之理。这些对当代艺术学界理论与实践的偏颇和研究的浮躁性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其他文献
摘 要:感物美学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古代美学的核心部分,其景情合一的美学理念在园林中皆有体现。通过分析梳理,耦园在对于“偶”的景致营造中深刻浸透了造园主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一物一景间融入了男女主人之间深厚的情意。研究其情景之间的表达方式不仅对于耦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借此解读中国古代感物美学,为现代景观园林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感物美学;景情合一;耦园  一、感物美学概述  
摘 要:中国画中的“道”与“技”的关系深受道家思想文化影响,道家思想文化独特内涵及意义使传统的绘画艺术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文章从道家文化中中国画的“道”与“技”,以及道家文化影响下中国画“道”与“技”的关系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道家文化;“道”与“技”;中国画  一、道家文化中中国画的“道”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也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产物。道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
摘 要: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古代文人雅士对于绘画作品的创作和点评都非常看重气韵,特别是山水画,尤其注重表现山水风景的磅礴大气和气势恢宏。古代山水画家和现代山水画家都希望作品具有生动的气韵,能够展示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独特之美。因此,文章对气韵生动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气韵生动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意义。  关键词:气韵生动;中国山水画;绘画创作  韵主要指文学艺术上独特的风格,或文章
摘 要:近年来,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下,黄河三角洲乡村文旅产业如火如荼。文章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地区乡村景观现状的调研,从文旅景观塑造的视角,分析乡村旅游景观塑造与乡村文化、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探讨彰显地域特征的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策略。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乡村文旅;景观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文旅产业视角下黄河三角洲乡村景观设计”(S201910449046)
摘 要:伴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良好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城市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大众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有效载体,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城市通过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提高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形象。然而,当前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文章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出发,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将公共艺术设计放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可以同大众产生文化互动,从而成为文化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和公众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介入,会使城市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对城市的人文情调也是一种升华。文章分析了公共艺术设计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发展问题、分类价值和具体应用。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城市雕塑  城市公共空间
摘 要:在一定程度上,图画在内容上比话语更为丰富。在北大荒的发展历程中,许多有关北大荒的绘画作品不断问世,这些绘画作品以一种图像叙事的方式存在于北大荒的文化系统中。其中,北大荒中国画不仅彰显了艺术家的创造力,还表现了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更是作为图像符号的基本表意载体再现了北大荒浓厚的风土人情。  关键词:北大荒;中国画;图像叙事  一、概念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图像就是“画成、摄制或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