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班级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组织,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形成特色班级文化,将益于处在这个文化氛围里的每一位同学,激励他们积极向上,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班级 文化建设 现状 措施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校班级,是大学校园进行教育活动的基层组织,大学生们在班级里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并逐步社会化。而班级文化则是由班级全体成员在学习和生活中共同创造,它体现了全体学生共同的价值取向、精神和行为准则。班级作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场所,班级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班上的每一位成员。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氛围,将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激励以及规范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特点
进入大学后,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及生活环境产生巨大的改变,因此,与中小学比,高校的班级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独立性与开放性相交融。进入大学校园,学生与父母的地理距离变远了,他们开始尝试自己选择学习和生活方式,不再像中小学时期“学校-家庭/宿舍”两点一线。而大学校园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活动场所,并且安排暑期社会实践、企业见习实习等各种社会活动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因此他们更有机会接触到社会,并受到社会文化的冲击。
2.多元性与统一性相结合。大学班级由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组成,不同地域的文化产生碰撞,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使得班级文化呈现多元性。但由于高校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并且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因此,高校的班级文化又具有统一性。多元是在统一的目标上的多元,两者相互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高校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场所,也是学术氛围浓厚的地方,许多新的技术知识、科研成果在这里诞生。在大学里,教师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以及研究,学生则通过教师的讲授与学习来掌握这些文化知识。因此,高校班级文化具有科学性。而高校本身的文化沉淀、校园精神以及在校内开展的形式多样文艺活动又为班级文化的建设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因此,高校班级文化具有科学性互相交融、互相统一的特点。
三、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
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目前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大学生的班集体意识不强。进入大学后,学生发现不同以往,与同一群人在一个固定的课室上课,并且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可能住在不同的楼层,不同的楼栋,地理上的距离使得他们更容易以宿舍为单位形成“小团体”,有些“小团体”形成后拒绝参与或者是不热衷于班级这个大集体所组织的活动,这对班级的文化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学里的各种组织与社团吸引很大一部分同学投入到部门工作中,并占据他们大量的课余时间,他们分身乏术,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班级的建设中。长此以往,学生容易逐渐淡化班级的观念,出现班上同学之间关系冷漠、缺乏班级凝聚力的现象,甚至有部分同学认为大学班集体没有存在的必要。
2.没有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管理也一樣。为了使班集体的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开展,有章可循,班规的制定及贯彻极为重要。但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在班级管理时直接采用学校/所在学院所制定的制度,没有针对性。
3.班干部没有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入大学后,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级的管理工作一般是由班主任指导班干部进行。由于班主任很难兼顾到班级管理的每一个细节,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及措施也需要通过班干部去宣传、贯彻、执行及监督。因此,打造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对于优秀班集体的建设至关重要。并且班干部与班上的同学朝夕相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并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如果班干部不严于律己,发挥模范作用,那么可能班上的同学会跟着偏离班级建设的轨道,班级文化的建设也无从谈起。
四、建设高校班级文化的措施
为了建设班级文化,针对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展特色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班级凝聚力的方法有很多,而以活动的形式开展相较而言更为学生所接受。好的班级活动应根据班级的特色以及学生的兴趣来进行设计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参与班级活动,同学们可以增进交流,打消相互之间的隔阂,并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从而使同班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增强对班级的归属感。
2.建立及完善班级规章制度。班规是班主任、班干部进行班级管理的依据,也是全班同学必须遵守的“公约”。因此,班规可以在校规/院规的基础上,根据班级特色来“量身定制”。为了使学生能够心悦诚服的接受班规的约束,班规的制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现人文关怀。而为了班规能够有效的推行,可以对班规进行量化,例如对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特别是代表班级参加活动并获取荣誉的同学给予加分,对于迟到、早退等平时表现不佳的同学给予扣分处理。且评分直接与班级的“奖助贷勤”工作挂钩。
3.做好班干部的选拔及培训。在进行班干部选拔之前,班主任应首先明确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及岗位要求并在班上公布,使全班同学都能明确各个班干部的工作内容以及任职条件。这样既可以让有意担任班干的同学在竞选前明确自己的职责,又可以使班上的其他同学在日常工作中更好的发挥监督班干部工作的作用。由于班干部起着沟通师生的桥梁作用,因此在班干部选拔时,既要考虑候选者的群众基础也要考虑他们与老师间的配合度。可考虑采用“学生投票+班主任/辅导员评分”的形式,综合得分高者当选,以期班干部能够更好的发挥“桥梁”甚至是“润滑剂”的作用。选定班干部之后,要注重班干部的考核及培训。有部分班干部竞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加分或者是其他的利益,上任之后“虚有其名”,实际上并没有履行班干部的义务。因此,注重对班干部考核,做到赏罚分明可以提高班级工作效率,并防止出现“尸位素餐”的现象。在班干部上任之后,还有必要对班干部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了解开展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在布置工作任务时,既要大胆放手,给班干部锻炼的机会以及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又要注重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给予他们相应的指导,并在工作完成后对其完成质量进行总结,从而使班干部在工作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4.以网络为平台带动班级文化建设。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相互沟通以及探索世界的重要工具。网络上信息良莠不齐,好的网络信息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并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而不良的网络信息则会为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因此,QQ、微信等网络新媒体技术可以成为建设班级文化的新途径。班主任、班干部可经常在班级的QQ群、微信群上推送学术信息或是励志文章;在群上发布班级学生的活动照片、表彰学生所获得的各项荣誉或者是身边的好人好事,传播正能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班主任还可利用QQ、微信与学生交流,减轻面对面谈话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更为大胆的倾诉心中的想法。通过关注学生在QQ空间、微信朋友圈上发布的信息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帮学生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困惑,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五、结语
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形成催人向上的积极氛围,班级里的学生浸润在其中,可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来迎接未来的挑战。我们要积极探索建设班级文化的有效途径,坚持用班级文化去激励、引导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孙利 .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法宝 [J].教学与管理, 2010( 4).
[2]叶薇芳.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2(8):57.
关键词:高校班级 文化建设 现状 措施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校班级,是大学校园进行教育活动的基层组织,大学生们在班级里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并逐步社会化。而班级文化则是由班级全体成员在学习和生活中共同创造,它体现了全体学生共同的价值取向、精神和行为准则。班级作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场所,班级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班上的每一位成员。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氛围,将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激励以及规范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特点
进入大学后,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及生活环境产生巨大的改变,因此,与中小学比,高校的班级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独立性与开放性相交融。进入大学校园,学生与父母的地理距离变远了,他们开始尝试自己选择学习和生活方式,不再像中小学时期“学校-家庭/宿舍”两点一线。而大学校园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活动场所,并且安排暑期社会实践、企业见习实习等各种社会活动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因此他们更有机会接触到社会,并受到社会文化的冲击。
2.多元性与统一性相结合。大学班级由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组成,不同地域的文化产生碰撞,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使得班级文化呈现多元性。但由于高校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并且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因此,高校的班级文化又具有统一性。多元是在统一的目标上的多元,两者相互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高校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场所,也是学术氛围浓厚的地方,许多新的技术知识、科研成果在这里诞生。在大学里,教师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以及研究,学生则通过教师的讲授与学习来掌握这些文化知识。因此,高校班级文化具有科学性。而高校本身的文化沉淀、校园精神以及在校内开展的形式多样文艺活动又为班级文化的建设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因此,高校班级文化具有科学性互相交融、互相统一的特点。
三、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
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目前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大学生的班集体意识不强。进入大学后,学生发现不同以往,与同一群人在一个固定的课室上课,并且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可能住在不同的楼层,不同的楼栋,地理上的距离使得他们更容易以宿舍为单位形成“小团体”,有些“小团体”形成后拒绝参与或者是不热衷于班级这个大集体所组织的活动,这对班级的文化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学里的各种组织与社团吸引很大一部分同学投入到部门工作中,并占据他们大量的课余时间,他们分身乏术,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班级的建设中。长此以往,学生容易逐渐淡化班级的观念,出现班上同学之间关系冷漠、缺乏班级凝聚力的现象,甚至有部分同学认为大学班集体没有存在的必要。
2.没有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管理也一樣。为了使班集体的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开展,有章可循,班规的制定及贯彻极为重要。但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在班级管理时直接采用学校/所在学院所制定的制度,没有针对性。
3.班干部没有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入大学后,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级的管理工作一般是由班主任指导班干部进行。由于班主任很难兼顾到班级管理的每一个细节,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及措施也需要通过班干部去宣传、贯彻、执行及监督。因此,打造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对于优秀班集体的建设至关重要。并且班干部与班上的同学朝夕相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并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如果班干部不严于律己,发挥模范作用,那么可能班上的同学会跟着偏离班级建设的轨道,班级文化的建设也无从谈起。
四、建设高校班级文化的措施
为了建设班级文化,针对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展特色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班级凝聚力的方法有很多,而以活动的形式开展相较而言更为学生所接受。好的班级活动应根据班级的特色以及学生的兴趣来进行设计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参与班级活动,同学们可以增进交流,打消相互之间的隔阂,并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从而使同班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增强对班级的归属感。
2.建立及完善班级规章制度。班规是班主任、班干部进行班级管理的依据,也是全班同学必须遵守的“公约”。因此,班规可以在校规/院规的基础上,根据班级特色来“量身定制”。为了使学生能够心悦诚服的接受班规的约束,班规的制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现人文关怀。而为了班规能够有效的推行,可以对班规进行量化,例如对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特别是代表班级参加活动并获取荣誉的同学给予加分,对于迟到、早退等平时表现不佳的同学给予扣分处理。且评分直接与班级的“奖助贷勤”工作挂钩。
3.做好班干部的选拔及培训。在进行班干部选拔之前,班主任应首先明确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及岗位要求并在班上公布,使全班同学都能明确各个班干部的工作内容以及任职条件。这样既可以让有意担任班干的同学在竞选前明确自己的职责,又可以使班上的其他同学在日常工作中更好的发挥监督班干部工作的作用。由于班干部起着沟通师生的桥梁作用,因此在班干部选拔时,既要考虑候选者的群众基础也要考虑他们与老师间的配合度。可考虑采用“学生投票+班主任/辅导员评分”的形式,综合得分高者当选,以期班干部能够更好的发挥“桥梁”甚至是“润滑剂”的作用。选定班干部之后,要注重班干部的考核及培训。有部分班干部竞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加分或者是其他的利益,上任之后“虚有其名”,实际上并没有履行班干部的义务。因此,注重对班干部考核,做到赏罚分明可以提高班级工作效率,并防止出现“尸位素餐”的现象。在班干部上任之后,还有必要对班干部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了解开展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在布置工作任务时,既要大胆放手,给班干部锻炼的机会以及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又要注重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给予他们相应的指导,并在工作完成后对其完成质量进行总结,从而使班干部在工作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4.以网络为平台带动班级文化建设。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相互沟通以及探索世界的重要工具。网络上信息良莠不齐,好的网络信息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并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而不良的网络信息则会为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因此,QQ、微信等网络新媒体技术可以成为建设班级文化的新途径。班主任、班干部可经常在班级的QQ群、微信群上推送学术信息或是励志文章;在群上发布班级学生的活动照片、表彰学生所获得的各项荣誉或者是身边的好人好事,传播正能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班主任还可利用QQ、微信与学生交流,减轻面对面谈话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更为大胆的倾诉心中的想法。通过关注学生在QQ空间、微信朋友圈上发布的信息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帮学生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困惑,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五、结语
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形成催人向上的积极氛围,班级里的学生浸润在其中,可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来迎接未来的挑战。我们要积极探索建设班级文化的有效途径,坚持用班级文化去激励、引导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孙利 .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法宝 [J].教学与管理, 2010( 4).
[2]叶薇芳.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2(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