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致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ui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PIH)致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影像学特点。方法31例PIH患者均行CT平扫,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结果31例PIH患者CT平扫均可见顶枕叶分水岭区低密度影,CT值19~23Hu;其中11例MRI表现为T1稍低信号,T2稍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呈高信号,DWI呈等信号,表观弥散系数不下降;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早于MRI影像学恢复时间。结论PIH妊娠晚期发生的PRES的CT和MRI病变部位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病史可明确诊断。

其他文献
为了确定阿司匹林和抗氧化疗法,联用或单用,在糖尿病和无症状外周动脉病患者中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方面是否比安慰剂更有效,英国邓迪大学Ninewells医院心血管研究所Belch等领导的动脉病和糖尿病进展预防组进行了一项多中心2×2析因设计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预防动脉病和糖尿病进展(the prevention of progression of arterial disease and dia
已知阻止高血压膳食方案(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饮食可降低血压,但尚不清楚其对心血管终点事件的长期影响。美国马萨诸塞州西蒙斯学院营养系的Fung等进行了一项研究,对女性DASH式饮食坚持评分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和卒中风险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评价。
美国布法罗大学医学院的Gengo等发现,近20%服用阿司匹林降低再次发生脑血管事件风险的患者不能获得保护性抗血小板反应。到目前为止,估计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为5%~50%。
运动皮质电刺激(MCS)于1989年首次应用于中枢性疼痛的临床治疗。近年来,这项技术也开始用于治疗卒中后运动障碍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包括调节皮质-基底节纤维联系环路、兴奋患侧运动皮质但抑制健侧运动皮质、调节脑组织可塑性以及电活动重新同步化等。文章就MCS治疗卒中后运动障碍的可能机制、手术方法、临床疗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自由基在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反应加重细胞膜损伤,进而导致神经元死亡和脑水肿。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强效自由基清除剂,可通过抑制脑缺血区内皮损伤和缓解神经细胞损害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还能减轻溶栓治疗诱导的再灌注后脑水肿和出血事件。临床经验提示,依达拉奉的冶疗时间窗很宽,与溶栓疗法联合应用能降低卒中病死率和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文章对依达拉奉从实验室到临床阶段的发展历程做
最近的观察性研究表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最初90d内的卒中风险可能很高。不过,这一发现在现有的研究中并不一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Wu等对评价TIA后2、30和90d时卒中风险的观察性研究进行了一项系统评价和汇总分析,并对可解释各项研究之间变异性的临床和方法学因素进行了探讨。
目的:探讨注射用尼莫地平脂质体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70只SD大鼠分为注射用尼莫地平脂质体(nimodipine liposomes for injection,NDLI)1.00mg/kg组、NDLI0.50mg/kg组、NDLI0.25mg/kg组、尼莫地平组(1.00mg/kg)、溶媒组(10mL/kg)、假手术组和缺血模型组。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对各组大鼠进行行
韩国延世大学Wonju医学院神经科的Lee等进行了一项研究,试图确定根据基线非增强CT(noncontmst CT,NCCT)和灌注CT成像(perfusion CT,CTP)得到的Alberta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s,ASPECTS)能否预测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急性缺血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是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ADMA是通过左旋精氨酸残基甲基化形成的,可抑制血管活性物质NO的生成,导致内皮功能不全和血管性疾病。大量研究表明,ADMA可能是一种卒中危险因素。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颈动脉狭窄和心血管疾病患者中,ADMA表达显著增高。
文章阐述了凝血酶和凝血酶受体的分子结构和生物学特性,重点讨论了凝血酶通过促发细胞炎症反应、细胞凋亡以及损害血脑屏障导致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