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国画枯树意象的文化内涵及其历史演变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gkampsi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古以来,枯树是我国文人和画家在创作中非常关注与喜爱的题材,在不同作品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深层内涵,具有自身独特的意象演变过程,能够给观赏者带来别样的审美感受,在美术作品中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将阐述中国画中枯树意象的文化内涵及艺术形象,并随着历史发展的脚步探寻中国画作品中的枯树意象演变过程,旨在为中国画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枯树 意象 演变 中国画
  枯树题材是中国画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形似到逐渐被赋予更多内涵而抛弃形似,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古代画家创作情感和美术发展的演变,中国画中的枯树审美价值一方面充分体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物态形式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枯树意象引发观者产生的情感、思想上,包括寂寞、讽刺、愤怒、悲伤等,这些感情被寄托在枯树上跨越时间、空间一直流传了下来。
  现阶段我国对于中国画中枯树意象的研究工作还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出枯树意象在中国画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深刻分析、了解中国画中枯树意象的文化内涵,有助于细细品味枯树意象的形象艺术,对历史长河中不同时代画作的枯树意象展开探讨,有利于推动中国画中枯树意象演变的研究。
  一、从中国古代文学探究枯树意象的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是指以文化形式为载体所呈现出来的人类思想、情感与精神方面的内容,包括创作者的个性风格、作品时代背景下的深思感悟等。枯树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被画家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其主要文化内涵的探究可以从中国古代文学枯树意象体现入手。
  (一)生命与理念
  我国古代很多文学作品都对中国画中枯树的寓意有所体现。以《庄子》为例,其中的一句“心如枯槁之木”正是将枯树和人心融为一体,对枯木附加了人的身心及生命寓意。又比如《画古木寒塘野老独行》中,石涛的一句“枯木道士心”将人的理念和枯树融为一体,利用枯树表达了更多对生命、家国、理想信念方面的感悟。
  (二)仁德语境下的枯树意象内涵
  枯树在仁德语境下被赋予了三大含义。
  其一是悲苦的内涵,比如庾信在《枯树赋》中写到“此树婆娑”后,紧接一句“生意尽矣”,悲苦感顿时迎面而来,让读者立即产生了情感共鸣。
  其二是承受命运的意象内涵,将枯树最终在匠人斧刀下木屑飞溅、被制作成供人把玩的物件,寓意为生命被“剥削”后,难以再有以往的风采和生机。
  其三是家国情怀的意象内涵,有些文人将自己对国家的感情寓意为枯树对根系的感情,表达出更为浓郁的情感。[1]
  二、中国画中枯树意象的形象艺术
  枯树的外观形象有很多特点,古代画家抓住这些特点将其融入绘画中,形成别具一格的枯树形象艺术,将枯树与艺术创作结合到一起。中国画中的枯树形象多为看上去已经朽败枯萎或者即将死亡,有些枯树只剩下树干,在秋季或冬季背景下没有一片叶子,怪松、瘦梅、老藤等畸形树干都被融入画面创作中。也有些枯树虽弯曲畸形,却在观赏中给人以遒劲沧桑的震撼感觉,传递着它特有的力量和壮美。有些枯树在谷底被寒气所包围,却仍旧顽强地面对恶劣环境,虽然最终变得奇形怪状,却能够让人在观赏中感受到它自身的愤怒和不甘之意,体会到其顽强的气息,感叹这种被毁灭却依然生存的悲剧之美。
  三、中国画作品中的枯树意象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笔者追随历史发展进程,通过分析、观察、感悟枯树意象发展中的变化,力求构建完整的演变过程。
  (一)搖曳的秦汉枯树
  秦汉是中华民族艺术风格确立的重要阶段,也是美术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在战国绘画发展基础上,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演变态势。其中的枯树形象多以与人或景对立摇曳于光影之间的方式出现,有着古意气息,多体现出具有残破美的意境。例如《弋射收获图》是东汉时期的画像作品,枯树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画像上部渔猎图、下部收获图场景紧密融合在一起,营造了农作的氛围,虽然主景为莲蓬、荷花、水鸟、群鱼,不过有了枯树这个背景以静态形式衬托,达到了动静皆宜的效果,让人在观赏时仿佛感受到秋天收获的快乐和凋零的残破美。
  (二)伸臂布指的唐代枯树
  众所周知,盛唐时期我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中国画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更加迅速,是一个出现了很多绘画巨人和全新绘画风格的年代。不过,初唐时期的山水画技巧和水平还略显稚嫩笨拙,很难描绘出真实壮丽的自然景观。枯木在中国画中的形象和意象略有“伸臂布指”的变化态势。
  例如《游春图》这幅展子虔创作的山水轴画作品,作者在绘画中呈现了当时贵族游春的热闹情境,采取了错觉处理的方式对空间关系做了更好的体现,其中的枯树形象由于在早春时节,所以没有布满树叶,只是以没有树叶的形态走进画面,山体中有大量形态一致的枯树重复出现,让整幅作品早春气息更加明显。不过由于树干和造型的变化处理过于单一,且枯树在画面中仅仅体现在远山中,造型的设计和绘画上具有写实的装饰意味。
  (三)五代宋初的寒林之景
  随着枯树绘画趋于写实,五代宋初的中国画中所呈现出来的枯树形象和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李成、荆浩等著名山水画家增加了对松石的研究和绘画,造就了松石的独立,给枯树的绘画发展打开了新的一扇门,很多全景式的松石小景作品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2]中国古典寒林中枯树的重要性愈加突出,成为关键组成部分,利用枯树所呈现出的孤独凄凉的寒林之境层出不穷,传递出了冷寂荒凉的寒冷境界。画家在设计和绘制枯树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描绘真实的景色,枯树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特点,给整个画面增加了浓郁的地域氛围。
  例如李成的很多作品中,描绘了冬季北方平原上虽然枯树上树叶脱落,却暗藏生机的平原独特的寒林景色,暗示着春风拂面而来时枯树的枝芽会再次萌生成长,最终必将生机勃勃,献给人们一片充满活力的景色。作者将这种景色特点通过枯树绘画传递给了观赏者,让人能够在欣赏画作的过程中,感受一定的人生哲理,震撼于生命的伟大,品味到苦尽就会甘来的人生道理,同时迸发出对生活要保持无限希望的追求之情。   又比如李成的另一幅作品《寒林平野图》。这是一幅绢本精品画作,呈现出了萧瑟的隆冬平野景象,其中河道曲折,好像已经冰冻凝固,老根盘结,古柏在画面中苍虬有力地站立着,有些古柏枝干交叉在一起,一些长松亭亭伫立画面中,整个作品让人有凄凉而空灵的感觉。从中可以看出,李成在枯树绘画上花了很多心思,用弧线曲形的树枝、最大程度的线条力度、笔意锐锋的松针构建了山水画的特殊意境。仔细赏析松针可以感受到淡雅、刚劲的枯树之美,使人获得淡雅秀润的审美享受,这也正是这幅名作多年来一直深受人们追捧和喜爱的主要原因。
  而在《读碑窠石图》中的枯树,则有了更为悲怆、悲凉的寓意,画面描述了两个人在寒林中看着石碑的伤感情境,枯木在石碑后面参差不齐地生长着,枝干弯弯曲曲,奇形怪状,人迹罕至的寒林中,枯树和墓碑以及两个人的形象都让人很容易进入到画面情境和氛围中,受到心灵上强烈的震撼,有极为悲怆、难过之感。这幅作品的枯树意象,将荒凉、悲伤的情感渲染到了最大化,枯树历经风霜,在观赏中让人难免联想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意义,这些枯树被赋予了不懈斗争的力量,像被束缚的生命一样在不断反抗、翻腾,枯树扭曲的枝条好像人类伸向天空的双手,在为自己的命运和生活而奋斗,在僵滞、腐朽和衰老中,一边斗争,一边想要向谁寻求帮助,枯树受尽煎熬的外观形象和其所蕴藏的剧烈运动感,都充分传递了画家自己的情感变化与哀思之情。
  关仝是宋代另一著名山水画家,他在枯树绘画上的造诣在绘画史上得到了肯定,素有“枯木关仝最难比”的说法。枯树在他笔下多为华山、秦岭等地在秋季的寒林场景。《山溪待渡图》是关仝山水画的一幅代表作。在这幅枯树绘画中,他从枯树表面求得更加微妙的意象,体现出生命的无所不在和倔强,笔下的枯树疏通、点醒了整个画面,观赏中会迸发出强烈的冲击力。
  (四)不求形似的枯树
  在宋代画家文人的不断创新下,枯树意象迈进了新时期,成为山水画中一道特色风景。越来越多画家将枯树作为绘画题材,画出了各种各样的枯树。例如《枯木竹石图》中,苏轼开始摆脱枯树外形的束缚,用脱离实景的方式,将自己心中的枯树意象画了出来,画面中的枯树盘扭而立,看着非常奇特,没有树叶、外形夸张的枯树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生命的活力。枯树的树根下有一个奇怪物体,仔细看来是一怪石,这个形状奇特的大怪石在苏轼“不求形似”的画法下,与枯树息息相关。通过对苏轼的了解可知,他在早年追求仕途过程中屡屡遭受打击,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数次被贬的经历造就了他的独特艺术风格,作品中的怪石和夸张的枯树,再结合苏轼的创作背景,在笔者看来是苏轼宣泄自己愤怒与不平之气的一种途径。这种绘画风格也将枯树在中国画中的发展带入到“不求形似”的演变中。
  (五)彰显个性的明清枯树
  明清画家的自我意识有了显著提升,在绘画过程中推崇表达传递真情实感,很多性格怪僻、狂放不羁、才情横溢的画家在明清时代得到了更多个性发展机会,通过绘画作为表达个性与思想观念的途径。[3]例如《古梅图》这幅八大山人的佳作,将已经空心的老树呈现在人们眼前,虽然它饱受摧残,却依然顽强不屈地矗立,没有因此而失去自己对生活的追求和生命力,老梅树的树干一侧能够看到新枝正在生长,间或有零散的梅花绽放在外,欣赏这幅作品会让人不自觉地感受到生命在雨打风吹的摧残后那种劫后余生的壮美感。
  又如石涛创作的枯树画《此吾身前也》,带有一定的寓意,倒着、秃着的数株枯树,虽然外形不太美观,在细细观察品析后,可以看到每棵枯树的不同之处,与画面中其他枯树形成对比,亦有点题的特殊含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枯树在中国画中有非常丰富的体现,随着中国画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枯树的意象也在不断创新、演变,成为画家表达情感和人性看法的主要介质,从摇曳的秦汉枯树、伸臂布指的唐代枯树到五代宋初的寒林之景,再到明清时期,枯树意象由单一趋于多元,由追求形似到不求形似,由写实意境到彰显个性。通过研究中国画枯树意象演变,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过程,真正读懂画中的枯树,提高枯树意象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伟平.树体组构规律——出枝法与枯树法[J].书与画,2018(02).
  [2]徐斌.《读碑窠石圖》赏析[J].理财(收藏),2016(02).[3]王琛.论明清绘画中“艺术丑”的呈现[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谭娟,女,硕士研究生,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乐山市按照国家广电总局和省广播电视厅要求,加快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进程,努力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全市各级广播电视部门采取政府投入、自筹、引资等多种途径,通过有线
摘要:工笔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绘画形式,其画作结构紧密,装饰性较强。工笔画在传统绘画中极具特色,特點明晰,能体现出中国绘画的传统特色及细致精巧的美感。工笔画从五代时期初步成熟到宋代达到顶峰,从元明清开始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又迎来了艺术的春天。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 传统与现代 发展  一、引言  工笔花鸟画对于我国的国画来说非常重要,也是我们在研究绘画艺术时的重点内容。工笔花鸟画艺术通过描绘花鸟
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大量外国动画涌入我国,使中国动画行业遭受重创。经过很長一段时间的低迷期,中国动画在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同时,终于开始结合民族风格探索创新之路。  关键词:中国动画 民族风格 发展方向  二维动画《大鱼海棠》和三维动画《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下简称《大圣归来》)都是民族风格类动画发展到现阶段的代表作品。本文将两者进行分析比较,主要从动画角色的民族风格设计和历史背景方面,研究
摘要:课堂讨论法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合作学习,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课堂讨论法在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中的应用,能让学生科学合理地掌握儿童文学常识,发现不同文体文本的新解法,探究出与时俱进的教授小学语文的新教法,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应用”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以适应新时期小学教育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课堂讨论法 合作 探究 儿童文学  所谓课堂讨论法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平等参
摘要:近些年,在国家文化政策的推动下,国内部分高校涌现出了较多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案,部分产品已经市场转化、落地推广。但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发现,当前国内高校设计类学生在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时,总体存在过于重视文化符号表达,忽略产品基本功能,产品用户体验差,品牌化设计思维缺失等问题。本文将针对文化创意产品品牌化设计思维弱及品牌化设计思维缺失等问题,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对品牌化思维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
摘要:二胡作为我国传统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可以演奏出悲怆的感情也能够通过演奏表现出壮阔、恢宏的景象,因此深受众人喜爱。要想将二胡所能够演奏出来的感情发挥到极致,需要演奏者掌握其演奏技巧并具备扎实的演奏功底。不仅如此,演奏者还要能够真正理解演奏曲目背景以及思想感情,才能在弹奏过程中寓情于景,使观众产生共鸣。本文将对二胡演奏过程中技术与情感的统一进行分析,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二胡 演奏
摘要:《怀念战友》是一首新疆风情的音乐作品,在我国经典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以插曲的形式展现给观众,取得了一定的反响。本文将着重分析雷振邦在音乐作品创作上的艺术特色和演唱风格,进而充分理解《怀念战友》在民族风格、音乐特征和乐器风格上的特色。分别从《怀念战友》的创作背景和作品分析两方面入手,深入探究《怀念战友》所蕴含的独特民族音乐特征,归纳其在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运用、民族乐器搭配上的特色,进而对雷振邦
摘要:中国风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艺术设计一直备受国人青睐。中国风的绘画源头可以追溯至中国远古时代的象形文字,通过对事物的详细记录、保存并深加工,历经时代的传承,积累了深厚的中华民族艺术文化底蕴。中国风艺术为当代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设计提供了创作灵感,同时也促进了现代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风 数字媒体艺术 设计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中国风的绘画素材逐渐地融入数字媒体艺术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摘要:本文将从指挥艺术角度分析音乐美学在指挥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指挥实践的审美意识与音乐美学的关系,以阐述指挥的艺术高度与其美学意识的直接关系。  关键词:指挥 实践 音乐美学  指挥是一种行为,音乐指挥则又是一个职业类别,有合唱指挥、管弦乐指挥、室内乐指挥、歌剧指挥以及戏曲指挥等。一名合格的指挥,必须懂得如何使用双手以及指挥棒来向演奏(或演唱)人员传递音乐意图。从指挥专业的历史来看,早在15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