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分别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动力、技术创新动力系统、技术创新动力的协同学研究现状,并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技术创新;动力;研究述评
一、 关于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
所谓技术创新动力,是指促使创新主体产生创新欲望和要求,并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一系列因素和条件。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技术创新的动力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成果。
国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归纳起来,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1)技术推动论。(2)市场拉动论。(3)技术—市场双重驱动论。(4)政府启动论。(5)企业家创新偏好驱动论。(6)社会、技术、经济系统的自组织动力理论。(7)行政计划推进论。(8)技术轨道推动论。(9)N-R瓶颈驱动论。除了以上几种较著名的动力理论外,西方的一些学者还从另外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的动因进行了探讨。J. R. Hicks在《工资理论》一书中认为,技术创新是由生产要素稀缺引起的,其目的是为了降低产品成本,以便提高利润。而Rosenberg通过进一步研究指出,诱导技术创新的因素有三种:技术发展不平衡、生产环节的不确定性和资源供给的不确定性。这三种较典型的诱导因素是生产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障碍。这种障碍形成了一种压力,诱导人们围绕这些障碍进行创新。
国内学者对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近十几年来刚刚起步,按照研究的内容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研究集中于对技术创新内在动力的分析上,这些学者注重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研究技术创新的动力。项保华(1994)所提出的技术创新动力的分析模式被认为是比较成功的。该模式建立在一个数学表达式的基础上,公式中表示了企业行为主体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内在联系,既关注于对内在需要的测度,又注意到创新的风险性。万君康、王开明(1997)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期望理论,从技术创新的主体,即内因分析技术创新动力。他们所提出的表达式虽然形式上只包含技术创新产生的效益、成功的概率2个变量,但这2个变量却涉及了技术创新的多个影响因素。许小东(2002)提出了技术创新期望—风险动力论。该理论提出了创新动力值的数学表达式并指出,当创新动力值大于1时,创新活动具有正向的动机诱引力。动力值越高,趋向创新活动的动机水平越高。
第二类研究注重对技术创新动力进行综合性研究。在这类研究中,又进一步包含了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具体表现为:一部分学者倾向于将技术创新动力分为企业内部动力与企业外部动力两大部分,但对于内、外动力所应包括的具体因素却众说纷纭,认为内动力和外动力共同决定着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代表性的人物有李垣等(1993)、张钢(1998)、安立仁和张建申(1995)、王海山(1992)等。而另一部分学者,则从其他的角度出发,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进行划分和作用研究。如厉怒江(1993)从技术创新主体的角度出发,将技术创新动力分为企业主体动力和个人主体动力来研究。谢薇(1997)提出了技术创新动力的E-E(Enterpriser-Environment)模式并认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的推动、市场的拉引、创新环境的影响以及作为“中介”的企业家,是推动技术创新进行的动力。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都是在这些力的合力作用下进行的。
进行第三类研究的学者认为,激励对于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来说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因此,他们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及其作用形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傅家骥(1998)将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分为两个层次、四大因素,并提出,这些激励方式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系统。张永谦、郭强(1999)认为,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最主要的激励形式有两种,即市场激励和社会激励。这两种激励机制对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推动和刺激作用。
二、 关于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研究
所谓技术创新动力系统,是由技术创新动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相比于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专门研究较少。
通过利用Elsevier、OCLC、EBSCO、Springer、PQDD、AIP、ACM等外文文献数据库进行网上查询发现,国外直接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对技术创新动力进行研究的极为罕见,仅有部分学者对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Miller和Friesen(1982)、Lumpkin和Dess(1996)、Kevin等(2005)认为,企业家导向是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构成要素;Carl P. Carlucci(2002)认为,企业的制度与管理是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构成要素;Harst Albach(2001)和Melinda Smale(2003)则认为,企业文化是动力系统中的主要因素;Geert Duysters认为企业信息化是创新动力系统要素之一;而David J. Skyrme(2005)认为,市场因素是创新动力系统的重要构成因素。
国内的学者对自主创新动力系统和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研究侧重于分析创新动力系统的要素构成。如徐维祥(2002)认为,技术创新动力系统主要由以下动力要素构成:创新的外在拉动力——市场需求;创新的外在压力——市场竞争;创新的内在前提条件——主体性;创新的核心保障力——创新能力;创新的内在持久力——创新持续性;创新的外在诱导力——国家政策。陈晓阳(2002)认为,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由技术创新的外因动力因素和内因动力因素构成。其中外因动力因素包括:市场竞争的推力、市场需求的拉动力和国家政策的引导力。内因动力因素包括:企业主体创新意识和企业主体创新能力。王彬彬(2006)将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构成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动力系统的构成因素,如资金、人力资源、市场、技术创新等;另一类是动力系统的环境因素,如科技发展水平、政策、宏观管理因素、宏观经济法律环境、经济形式、国际竞争等。
第二类研究则从系统学的角度对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构成、系统内的相互作用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全面分析。如孙冰(2003)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分为两大子系统——企业外部创新动力子系统和企业内部创新动力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系统要素、子系统、系统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运用自组织理论对该系统进行研究,并剖析了系统运行过程中动力要素间的影响和转化机制。冯波(2005)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划分为三个层次:源动力系统(企业微观动力要素层);运行动力系统(企业中观动力要素层);环境动力系统(宏观动力要素层)。并用开放圆周式动力模型说明了各层动力要素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耦合关系。
三、 技术创新动力的协同学研究
所谓协同,是指各子系统间通过非线性复杂相互作用以使整体实现个体单独所不能实现的效果。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 Haken)于1973年首先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并于1977年提出了“协同学”的理论框架。他认为,协同的基本原理是在一个有大量子系统的系统中,在控制参量的巨大影响下,通过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序参量间的相互作用,使系统形成一定的具有自组织功能的结构,并使系统由无序混乱状态变为宏观有序状态的过程。“协同导致有序”是这一理论的高度概括。
国外学者将协同学与创新研究相结合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研究内容较多地集中于创新实现过程中各创新要素的协同方面。如Dillon、Dosi、Utterback等人探讨了企业组织、决策行为、学习能力以及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指出提高技术创新效果的关键在于使上述各种要素发挥协同作用。Moenaert和Souder(1990)、Ettlie和Reza(1992)、Hitt等(1993)认为,创新过程的复杂性要求不同专业人员的相互沟通和合作,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协同,这是促进创新项目成功所必须的。Tushman和O′Reilly III(1996)指出,提高战略、结构、个人能力、文化和操作流程间的协同或适应性,是创新成功和竞争的有力武器。Miller(1999)、Atuahene—Gima(1996)指出,与创新过程相匹配的组织结构应该具有灵活性,需要足够的协同与整合。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有机的非正式结构来实现其协同,而大企业则可通过跨职能团队来实现协同。Saleh and Wang(1991)通过对25家加拿大大型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创新型企业往往明显比非创新型企业在结构上更为灵活,与战略协同匹配更好。Norton等(1994)通过对79家日本化学品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及与80家美国化工企业的比较研究,实证地揭示了研发与营销部门间的协同关系。
国内学者所进行的创新协同研究,依据内容和重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研究主要关注创新要素间的协同关系。此类研究以浙江大学的学者为代表,如陈劲等(2005,2006)结合宝钢系统创新管理机制的研究,分析了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过程中各要素间的协同联系和协同功能,探究了实现我国企业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的有序发展所需建立的协同机制。郑刚、梁欣如(2006)基于全面创新管理(TIM)的理论视角探讨了技术创新过程中各关键要素的协同问题,提出了各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的概念,并构建了C3IS五阶段全面协同过程模型。
第二类研究侧重于对协同创新模型和模式的研究。朱祖平(2003)提出了企业协同创新系统概念模型。他强调,要把握创新的内部机制和规律,必须要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形成协同的机制和管理模式。不足之处是该模型目前还处于概念阶段,尚需进行深入的理论论证和实证案例的验证。彭纪生、吴林海(2000)指出,国际技术创新主流模式已走向技术协同创新。他们认为,宏观层面的技术协同创新,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知识应用系统4个创新子系统集成,即各子系统的核心在技术创新中实现协同;微观层面的技术创新协同,应实现各类创新资源以及各行为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各个环节的协同整合。刘友金、杨继平(2002)指出,协同竞争是集群中企业创新行为的重要形式,并构建了集群中企业技术创新协同竞争博弈模型。
第三类研究侧重于技术创新与其他创新的协同。许庆瑞等(2004,2006)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了企业技术与制度创新协同动态性,提出了伴随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创新协同体现出技术创新主导型、制度创新主导型、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共同主导型等三种模式,并构建了相应的创新协同演化模型。孙强、杨义梅(2006)探讨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之间的协同效应。并指出,可以根据管理创新的企业整体、部门、项目三个不同层次建立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调模式。
第四类研究侧重于对技术创新与产业系统、产业集群的协同。如叶晓红、叶金国(2004)探讨了技术创新与产业系统的协同演化机制与过程,指出这一过程具有多态均衡、随机集群等复杂性特征。沈青(2005)对区域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协同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技术创新能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区域产业集群技术层次的提升和演进产生影响,而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又会对技术创新提出更高的需求,影响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和演进的路径。
第五类研究从创新主体的角度研究协同,李兆友(2000)认为技术创新是同时涉及创新决策主体、创新R
关键词:技术创新;动力;研究述评
一、 关于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
所谓技术创新动力,是指促使创新主体产生创新欲望和要求,并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一系列因素和条件。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技术创新的动力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成果。
国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归纳起来,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1)技术推动论。(2)市场拉动论。(3)技术—市场双重驱动论。(4)政府启动论。(5)企业家创新偏好驱动论。(6)社会、技术、经济系统的自组织动力理论。(7)行政计划推进论。(8)技术轨道推动论。(9)N-R瓶颈驱动论。除了以上几种较著名的动力理论外,西方的一些学者还从另外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的动因进行了探讨。J. R. Hicks在《工资理论》一书中认为,技术创新是由生产要素稀缺引起的,其目的是为了降低产品成本,以便提高利润。而Rosenberg通过进一步研究指出,诱导技术创新的因素有三种:技术发展不平衡、生产环节的不确定性和资源供给的不确定性。这三种较典型的诱导因素是生产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障碍。这种障碍形成了一种压力,诱导人们围绕这些障碍进行创新。
国内学者对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近十几年来刚刚起步,按照研究的内容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研究集中于对技术创新内在动力的分析上,这些学者注重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研究技术创新的动力。项保华(1994)所提出的技术创新动力的分析模式被认为是比较成功的。该模式建立在一个数学表达式的基础上,公式中表示了企业行为主体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内在联系,既关注于对内在需要的测度,又注意到创新的风险性。万君康、王开明(1997)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期望理论,从技术创新的主体,即内因分析技术创新动力。他们所提出的表达式虽然形式上只包含技术创新产生的效益、成功的概率2个变量,但这2个变量却涉及了技术创新的多个影响因素。许小东(2002)提出了技术创新期望—风险动力论。该理论提出了创新动力值的数学表达式并指出,当创新动力值大于1时,创新活动具有正向的动机诱引力。动力值越高,趋向创新活动的动机水平越高。
第二类研究注重对技术创新动力进行综合性研究。在这类研究中,又进一步包含了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具体表现为:一部分学者倾向于将技术创新动力分为企业内部动力与企业外部动力两大部分,但对于内、外动力所应包括的具体因素却众说纷纭,认为内动力和外动力共同决定着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代表性的人物有李垣等(1993)、张钢(1998)、安立仁和张建申(1995)、王海山(1992)等。而另一部分学者,则从其他的角度出发,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进行划分和作用研究。如厉怒江(1993)从技术创新主体的角度出发,将技术创新动力分为企业主体动力和个人主体动力来研究。谢薇(1997)提出了技术创新动力的E-E(Enterpriser-Environment)模式并认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的推动、市场的拉引、创新环境的影响以及作为“中介”的企业家,是推动技术创新进行的动力。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都是在这些力的合力作用下进行的。
进行第三类研究的学者认为,激励对于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来说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因此,他们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及其作用形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傅家骥(1998)将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分为两个层次、四大因素,并提出,这些激励方式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系统。张永谦、郭强(1999)认为,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最主要的激励形式有两种,即市场激励和社会激励。这两种激励机制对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推动和刺激作用。
二、 关于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研究
所谓技术创新动力系统,是由技术创新动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相比于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专门研究较少。
通过利用Elsevier、OCLC、EBSCO、Springer、PQDD、AIP、ACM等外文文献数据库进行网上查询发现,国外直接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对技术创新动力进行研究的极为罕见,仅有部分学者对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Miller和Friesen(1982)、Lumpkin和Dess(1996)、Kevin等(2005)认为,企业家导向是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构成要素;Carl P. Carlucci(2002)认为,企业的制度与管理是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构成要素;Harst Albach(2001)和Melinda Smale(2003)则认为,企业文化是动力系统中的主要因素;Geert Duysters认为企业信息化是创新动力系统要素之一;而David J. Skyrme(2005)认为,市场因素是创新动力系统的重要构成因素。
国内的学者对自主创新动力系统和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研究侧重于分析创新动力系统的要素构成。如徐维祥(2002)认为,技术创新动力系统主要由以下动力要素构成:创新的外在拉动力——市场需求;创新的外在压力——市场竞争;创新的内在前提条件——主体性;创新的核心保障力——创新能力;创新的内在持久力——创新持续性;创新的外在诱导力——国家政策。陈晓阳(2002)认为,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由技术创新的外因动力因素和内因动力因素构成。其中外因动力因素包括:市场竞争的推力、市场需求的拉动力和国家政策的引导力。内因动力因素包括:企业主体创新意识和企业主体创新能力。王彬彬(2006)将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构成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动力系统的构成因素,如资金、人力资源、市场、技术创新等;另一类是动力系统的环境因素,如科技发展水平、政策、宏观管理因素、宏观经济法律环境、经济形式、国际竞争等。
第二类研究则从系统学的角度对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构成、系统内的相互作用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全面分析。如孙冰(2003)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分为两大子系统——企业外部创新动力子系统和企业内部创新动力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系统要素、子系统、系统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运用自组织理论对该系统进行研究,并剖析了系统运行过程中动力要素间的影响和转化机制。冯波(2005)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划分为三个层次:源动力系统(企业微观动力要素层);运行动力系统(企业中观动力要素层);环境动力系统(宏观动力要素层)。并用开放圆周式动力模型说明了各层动力要素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耦合关系。
三、 技术创新动力的协同学研究
所谓协同,是指各子系统间通过非线性复杂相互作用以使整体实现个体单独所不能实现的效果。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 Haken)于1973年首先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并于1977年提出了“协同学”的理论框架。他认为,协同的基本原理是在一个有大量子系统的系统中,在控制参量的巨大影响下,通过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序参量间的相互作用,使系统形成一定的具有自组织功能的结构,并使系统由无序混乱状态变为宏观有序状态的过程。“协同导致有序”是这一理论的高度概括。
国外学者将协同学与创新研究相结合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研究内容较多地集中于创新实现过程中各创新要素的协同方面。如Dillon、Dosi、Utterback等人探讨了企业组织、决策行为、学习能力以及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指出提高技术创新效果的关键在于使上述各种要素发挥协同作用。Moenaert和Souder(1990)、Ettlie和Reza(1992)、Hitt等(1993)认为,创新过程的复杂性要求不同专业人员的相互沟通和合作,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协同,这是促进创新项目成功所必须的。Tushman和O′Reilly III(1996)指出,提高战略、结构、个人能力、文化和操作流程间的协同或适应性,是创新成功和竞争的有力武器。Miller(1999)、Atuahene—Gima(1996)指出,与创新过程相匹配的组织结构应该具有灵活性,需要足够的协同与整合。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有机的非正式结构来实现其协同,而大企业则可通过跨职能团队来实现协同。Saleh and Wang(1991)通过对25家加拿大大型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创新型企业往往明显比非创新型企业在结构上更为灵活,与战略协同匹配更好。Norton等(1994)通过对79家日本化学品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及与80家美国化工企业的比较研究,实证地揭示了研发与营销部门间的协同关系。
国内学者所进行的创新协同研究,依据内容和重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研究主要关注创新要素间的协同关系。此类研究以浙江大学的学者为代表,如陈劲等(2005,2006)结合宝钢系统创新管理机制的研究,分析了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过程中各要素间的协同联系和协同功能,探究了实现我国企业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的有序发展所需建立的协同机制。郑刚、梁欣如(2006)基于全面创新管理(TIM)的理论视角探讨了技术创新过程中各关键要素的协同问题,提出了各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的概念,并构建了C3IS五阶段全面协同过程模型。
第二类研究侧重于对协同创新模型和模式的研究。朱祖平(2003)提出了企业协同创新系统概念模型。他强调,要把握创新的内部机制和规律,必须要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形成协同的机制和管理模式。不足之处是该模型目前还处于概念阶段,尚需进行深入的理论论证和实证案例的验证。彭纪生、吴林海(2000)指出,国际技术创新主流模式已走向技术协同创新。他们认为,宏观层面的技术协同创新,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知识应用系统4个创新子系统集成,即各子系统的核心在技术创新中实现协同;微观层面的技术创新协同,应实现各类创新资源以及各行为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各个环节的协同整合。刘友金、杨继平(2002)指出,协同竞争是集群中企业创新行为的重要形式,并构建了集群中企业技术创新协同竞争博弈模型。
第三类研究侧重于技术创新与其他创新的协同。许庆瑞等(2004,2006)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了企业技术与制度创新协同动态性,提出了伴随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创新协同体现出技术创新主导型、制度创新主导型、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共同主导型等三种模式,并构建了相应的创新协同演化模型。孙强、杨义梅(2006)探讨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之间的协同效应。并指出,可以根据管理创新的企业整体、部门、项目三个不同层次建立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调模式。
第四类研究侧重于对技术创新与产业系统、产业集群的协同。如叶晓红、叶金国(2004)探讨了技术创新与产业系统的协同演化机制与过程,指出这一过程具有多态均衡、随机集群等复杂性特征。沈青(2005)对区域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协同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技术创新能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区域产业集群技术层次的提升和演进产生影响,而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又会对技术创新提出更高的需求,影响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和演进的路径。
第五类研究从创新主体的角度研究协同,李兆友(2000)认为技术创新是同时涉及创新决策主体、创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