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后反流轴型岛状皮瓣修复眼周软组织缺损

来源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girl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周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常因外伤、体表肿瘤切除及感染等原因引起,组织缺损创面的修复需要兼顾功能和外观的双重效果.2002年1月以来,我们应用耳后乳突区跨区反流轴型岛状皮瓣修复眼周软组织缺损16例,效果满意。

其他文献
目的 建立家兔耳廓血肿模型,观察血肿的发生、吸收过程,研究血肿形成的组织层次和清除方法,及其对预防菜花耳畸形发生的意义.方法 将10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A、B、C、D、E5组,A组为对照组,B~E组为实验组.实验组以重物从高处落下,撞击耳廓固定范围,重复3~6次,直至形成较大血肿为止.对血肿形成后1h、4d和血肿基本吸收过程进行观察,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组织层次,并行血肿引流实验,观察穿刺抽吸与切开
目的 研究老年泪槽及睑颊沟形成出现的机制.方法 采用4具60岁以上泪槽及睑颊沟明显显现的尸体标本(男2具,女2具,平均年龄67.2岁),及4具30岁以下无明显泪槽及睑颊沟出现的尸体标本(男2具,女2具,平均年龄23.5岁).对他(她)们的下睑及眶周区域做逐层解剖及断层解剖学检查,通过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老年标本的皮肤、眼轮匝肌均较年轻标本萎缩、松弛,在眼睑较薄皮肤与颧
目的 探讨狭长窄蒂皮瓣在老年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成活机制.方法 设计蒂部位于肿瘤切除后创面旁沿知名或穿支血管走向的狭长窄蒂皮瓣,用于老年人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皮瓣切取最大面积12 cm×10 cm,最小3 cm×4 cm,蒂宽1.0~1.5 cm,蒂长2~8 cm.结果 共17例,14例Ⅰ期成活,外形良好,3例因早期包扎不当,延迟愈合.结论 老年人皮肤组织细胞代谢率低,移植后
期刊
目的 研究格列美脲(glimepiride)对大鼠下颌骨成骨细胞PI3K/Akt通路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原代下颌骨成骨细胞,进行成骨细胞鉴定,将成骨细胞以1×105接种于25 cm2培养瓶中,细胞融合后加入10 μmol/L格列美腮分别干预0、15、30、60、120min.提取蛋白,取等量蛋白,采用凝胶电泳,分别加入兔抗大鼠PI3K P85、Akt/P-Akt抗体、IRS-1/P-IRS-1抗
紫外线照射(ultraviolet radiation,UVR)可引起皮肤损伤,包括皮肤肿瘤、光老化、日晒伤、晒黑以及光变态反应等.所有的日光损害,都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防晒手段来预防.目前,人们主要的防晒手段有防晒霜、长袖衣物、遮阳帽、遮阳伞、太阳镜等.此外,根据"影子规则",在10:00至14:00不要在强烈日光下暴晒,尽量呆在树荫下及阴凉场所也是行之有效的防晒手段[1,2]。
期刊
近年来我刊开始选择在部分论文之后附写“编后语”,由我刊编辑部毕生从事整形美容外科临床实践并参与学科杂志编审多年的孔繁祜教授执笔撰写。设立“编后语”的宗旨在于:
期刊
目的 分析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的发病率、病因及治疗结果,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帮助.方法 随机抽取的1000例患者中确诊29例为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年龄为7~23岁,平均11.1岁.埋伏牙总数32枚,骨内埋伏有22枚,骨外埋伏10枚.对临床发病率、病因、埋伏阻生的位置和方向以及临床治疗方法和结果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男性发病率小于女性,男∶女为1.0∶ 1.2,骨内埋伏阻生与骨外之比为11∶5.有
病例患者男,30岁,因右手中指第2指节肿物半年,3个月前加重,于2010年9月1日就诊.半年前,患者右手中指第2指节开始逐渐膨隆,不痛不痒,触之柔软,无破溃,未予重视.3个月前,肿物迅速长大,常有膨胀不适,曾到某诊所就诊,使用注射器抽吸,未抽出任何内容物,拔针后出现少量渗血,未进行任何治疗,肿物继续快速生长,遂来我院皮肤科就诊。
期刊
2012年12月27-28日,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美丽文学委员会成立暨美丽文学学术交流与研讨会在南昌凯瑞宾馆(原南京军区招待所)胜利召开。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原副书记、主席团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王巨才,著名诗人、书法家、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长、香港大学博士生导师赵铁信,著名人文医学家、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江西宜春学院美容医学院教授彭庆星出席并讲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