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大海

来源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fa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觉得,南方的海和北方的雪一样,充满了无限的文艺色彩,是诗人笔下永恒的话题。家乡处在不南不北的中部,很小的时候,我就对它们心向往之。那时气候还没怎么变暖,等到冬天,也有机会遇到纷纷扬扬飘落的雪花。而去远方看海,对于家境普通的我来说,始终是遥不可及的。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望不到海,我便想要寻找它的替代品。家门口右边有一条小河,河里泛著金色的涟漪。一到夏天,我和小伙伴常常打着赤脚去那里。他们爱蹲在低矮的泥巴口抓鱼摸虾,和他们不同,我喜欢悠闲地躺在河边,脸上露出惬意的微笑。我幻想自己躺在金黄的沙滩上,将双脚伸进河里用力拍打。溅起的水花跳跃到空中,在阳光的折射下,就像海里骤然翻起一朵朵素白的浪花。
  有时,我试图用一根长长的木棍去测河水的深度。当木棍全部放进水中,依然没能触到底,我便幼稚地想,脚下的河水如此深不见底,海是不是也像这样?小小的内心不明白大海的深浅,但是这样也好,将小河比作大海,可以沉浸在自我满足中。不过后来父母担心安全问题,严禁我去河边玩,我也就慢慢淡忘了对大海的执念。
  小学四年级时,我在《城南旧事》中看到英子和“小偷”相约一起去看海,不由感慨,大海是多么美好啊,居然能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联系在一起。从书中我知道了海的颜色是蓝蓝的,和天空一样美丽。我重新思索大海的模样,但终究没有亲眼见过,还是想象不到。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家人去北京探亲旅游,火车途经岳阳时,我看到了宽广的洞庭湖水波光闪闪,一眼望不到尽头。看过湖泊之后,我的眼界大开,终于有了想象大海的能力。湖泊远远比不上大海,那大海一定是气势磅礴、浩瀚无边的。我的脑海第一次浮现出大海的画面,不过画面有些模糊,大海具体是什么样子的,我仍然不清楚。
  读初一时,同学们谈论好玩的地方,我骄傲地跟他们说我去过天安门广场和长城。
  同学们都以为我在吹牛,没有人相信我。在他们眼里,北京和大海一样遥远,都是很难去到的地方,更何况我天天穿着一身黑白校服,时兴的衣服一件也没有。
  同桌一边窃笑,一边阴阳怪气地对我说:“那你跟我们描述一下这些地方吧。”
  我用手指傻傻地向他们比画:“天安门广场很大,城楼上面挂着一张毛主席像,旁边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同桌反问:“那长城是不是由砖头砌的,特别难爬?”
  “是啊,是啊。”我赶忙附和。
  同学们哄堂大笑,都用嘲讽的眼神看着我。我顿时明白了同桌的话,不由愤怒起来,我瞪着眼睛盯着他:“你什么意思,我又没有撒谎!我本来就去过北京,那次主要是去探亲的。”
  同桌冷笑一声:“牛皮都吹到天上去了,你倒是拿出一点实际的东西证明给我们看啊!”
  我在北京没买什么东西,仅有的两个福娃纪念品都在家里。因为无法证明自己,我一下子说不出反驳同桌的话来。
  我闷闷不乐地趴在桌子上,心中异常气愤,我不知道同桌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明明我对他很好,每天扫地都会顺便打扫他的区域。我想不明白同学们为什么都不相信我,难道就因为我家境不好就不能去北京?我一会儿觉得自己过于卑微软弱,一会儿觉得同桌太差劲,一会儿觉得其他同学太过势利。我胡思乱想了很久,白白浪费了一个晚自习的时间。
  晚上在床上不安地翻腾了很久,睡着之后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我独自坐在一块礁石上,望着大海。浩浩荡荡的大海无边无际,比我想象之中不知道要大多少倍,远处的千溪百河奔涌而来,全都被大海一一收纳。滔滔的海水撞击礁石,发出雷鸣般的响声。跳跃上来的浪花拍打着我的前胸后背,冥冥之中给我一种澎湃的力量。
  大海在我的梦中清晰无比,伸手便可触摸。醒来的时候,漫天的海水还在我的脑海来回激荡。感受了大海的雄伟壮观和宽大胸襟,我忽然觉得,为一件蚂蚁大的小事烦心多么可笑,别人相不相信自己根本无关紧要。
  第二天课间,我像往常一样拿扫把打扫自己的座位,同桌坐在里面没有动,经历了昨天的事情之后,他显然觉得我不会再帮他扫。
  想起梦中的大海,我对他说:“你出来一下,我扫地。”
  在同桌的惊讶之中,我心平气和地把他桌下的垃圾打扫了。在那一刻,我仍然未见过大海,可是大海的广阔无边却装进了我的心里。
  编辑/胡雅琳
其他文献
有些事是可以通融的  想问何老师,我们学校举行了合唱比赛,唱歌时,当别人都唱错了,我到底该坚持自己跟着歌曲的伴奏走,还是跟着其他人一起唱错呢?  ——陆离枫  何炅回复:这是道哲理题吗?肯定是不能唱错的呀!但是合唱就是要大家一样,如果只有你和大家不一样,好像也不能说只有你一个人对就够了。所以,指挥或者指导老师怎么说呢?是大家虽然知道错了但是就是改不过来,还是没有人觉得有问题只有你觉得大家错了呢?这
期刊
我们很难用有限的几个词形容某个季节,但夏日总是特殊的,它是万物复苏后迎来的热烈而灿烂的繁盛期,也是四季里最明亮最斑斓的时光。仿佛生命周期中前前后后所有日子的默默蓄力,都只是为了这一季的绽放。  我的很多记忆都与夏天有关。  高三时会考结束提早下课的某天,我背着装满作业的书包穿过回家路上必经的小区,临街那栋楼前丁香花开得正好。我经过时,一楼的人家正在看1987年版《红楼梦》,《红楼梦序曲》的音乐从窗
期刊
1  海城原本是温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雨水都少,偏偏今年起变了样子,不但从入春就开始下雨,还总下得毫无预兆。上一秒还是炽烈的大晴天,下一刻瓢泼大雨便浇下来了,整条街上都是徒劳地把外套撑在头顶,顶着一身雨水狂奔的人。北城的街道排水不好,他们的脚踩进一个个水坑,四溅的水花发出一声声腾跃又颓然坠落的声响。  地理老师说,这有点热带雨林气候的意思。她说话时难得地凝视着窗外,这是她平时最不愿我们做的事。暴雨
期刊
一种文明的起源,离不开水  一种命脉的存延,以水为生  黄河,走势向上,数十百万年的日月  孕育、诞生、变迁。  奔流。是一种永恒的姿势  是生命自初生时,热烈的涌动。  黄河,一纸苍茫。  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是一个民族的长度  七十五万两千平方公里,是一个民族的广度  混浊,流动着大义与善良。  用慈悲为意,以河水做引  穿引出华夏的根骨与血脉。  九曲黄河,是怎样壮观的景象  沿历史攀缘。用
期刊
栀子花开了,清新淡雅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像来自海洋的风,裹挟着深邃与浩瀚的气息。树木染上了生机勃勃的绿,一边轻盈舞蹈,一边写着绿色的诗篇,它们将夏穿在了身上。天空总是碧蓝,千变万化的云朵像一把任意挥毫的刷子,用最浅淡的颜料涂抹出最亮丽的颜色。  校园里的身影活跃起来。奔跑,奔跑,那是最纯粹、最炽热、最肆无忌惮的自由。寻个悠闲的夏日午后,耳机里单曲循环最喜欢的歌,暖洋洋的阳光包围着大地,连奔跑的心都
期刊
夏天来的时候我还没反应过来,等我慢吞吞地接受这个事实时,我正大汗淋漓地把装满书的箱子搬到五楼教室。独自坐在窗边,阳光将我的手臂烤得暖烘烘的,那时候的我,只能闻到夏天辛苦的味道。  太阳是那么毒辣,我们仿佛置身于天为盖地为垫的大蒸笼里。因为疫情,学校不允许开空调,我们只能祈求来点风,祈求它从打开的窗户里进来,温柔地吻走我们头上的汗珠。但更多时候,就连风也是热腾腾的,实在恼人得很。  我与桌上那张白白
期刊
每个季节都有让人铭记的声音。比如冰凌啪啪坠地声,花苞砰砰弹开春雪的声音,果粒莎莎胀饱的声音。我们用耳朵深入生活的深处,触摸四季的灵魂时,会有细致入微的新发现。  夏天的第一声应该是雨滴打落青桐的声音。天边的浓云翻滚成乌青色,风丝从树梢穿过,雨点就来了,啪嗒……啪嗒……像静夜里行走的秒针,不疾不徐,稳稳地落上一阵儿。待树梢的风丝被扯成一团乱发,雨点啪啪啪落起来,心乱如麻,外面骤雨的世界噼里啪啦奏出金
期刊
“爷爷,咱们家能不种花生吗?”  十岁的我额角汗涔涔,脸颊红彤彤。田野小道,横冲直撞的是女孩瘦弱的身体,以及高大的自行车的剪影。正午时分,烈日高悬,田间不见人影,路旁只有孤零零的墓。我惊惧极了,狂蹬自行车,一眨眼蹿出十几米,却差点人仰马翻进了沟渠。  掠过高挑的玉米丛,经过磕磕绊绊的石子路,自行车踏出了哪吒脚踩风火轮的气势,终于,爷爷的身影如同黑点现出。  “爷爷,吃饭咯!”我迭声喊道,却惊飞野地
期刊
小时候父母工作忙,我常年寄住在奶奶家。奶奶住在退休教师大院里,几栋老楼搭出的城中边角,我在这里撒欢奔跑,也在这里静默成长。长大后数次梦见窄窄院落里闪光的童年,我和同龄孩子们在楼前跳方格,在车棚捉迷藏,在胡同里打口袋。夏夜,隔壁楼的叔叔在花坛中折了瓣芦荟涂在我被蚊虫叮咬的手臂上,清清凉凉。  也许是这样缤纷的过去在我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离开这里后的种种见闻与经历不断滋润着它,使它结出布满倾诉与表达欲
期刊
高原的草丛里  总有一些隐秘的小生命在跳动  它们在叶片间穿梭  享受寒冷的月光和晶瑩的露珠  这短暂的生命也令人羡慕  我的亲人们一生都在劳作  甚至将尸骨也埋进了红土  但脚下这片方寸之地,仍然没有  一个属于他们的脚印  想起童年时追着萤火虫奔跑  随意躺倒在路边的草地上  那时候星星落满了肩膀  我们假装听见每一棵树说话  把草木当作亲人,对死亡格外崇敬  本以为习惯了城市  可每天晚上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