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缺损的疗效观察▲

来源 :广西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win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胫骨远端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骨搬移技术治疗,术后随访18~21个月,观察患者骨延长区域矿化时间、骨延长长度、带架时间、愈合指数、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以及钉道松动、钉道感染、再发骨折、外固定支架松动、足下垂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胫骨骨缺损部位均得以重建,在骨搬移过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给予间断口服止痛药后缓解;6例患者出现足下垂症状,其中4例经过踝关节功能锻炼后足下垂症状改善,2例后期行跟腱松解术+Ilizarov外固定架马蹄内翻足矫形术治疗.术后均无钉道松动、钉道感染、再发骨折、外固定支架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患者骨延长区域矿化时间为(284.3±23.1)d,骨延长长度为(6.1±1.8)cm,带架时间为(16.0±2.4)个月,愈合指数为(49.8±3.3)d/cm,生活自理轻度受限3例,生活自理基本不受限13例.结论 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缺损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治疗过程中患者可出现疼痛、足下垂等症状,需早期积极干预,加强功能锻炼.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中医药信息知识服务是我国为振兴中医药发展事业必不可少的窗口之一,有承上起下的桥梁作用.为了满足各层次中医药信息知识服务的需要,培养中医药信息知识服务人才,是当前服务于中医药信息领域的重要任务.此外,中医药图书馆也应该有全方位人力资源体系的支持.1服务人才的特质与素养符合中医药创新体系的信息服务人才,应具有两方面的本质特征:一是学有专长,术有公认,在中医药信息领域中走在最前沿;二是有很强的团队意识和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