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动物检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ting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IB)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IB的准确诊断对其防控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病毒分离、血清学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子生物学诊断、蛋白芯片技术等主要的IB诊断方法.病毒分离是诊断IB的重要手段,但其耗时长且对操作有一定要求,因此近年来将其与基因测序分析相结合来进行IB诊断及基因型鉴别;在常规血清学方法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血凝抑制试验(HI)是推荐用于鸡群大规模筛查及免疫效果评价的方法,病毒中和试验(VNT)具有高度特异性,常被应用于毒株的变异鉴定,但是耗时且缺乏标准化,建议选用更成熟的ELISA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因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且能实现实时定量分析,已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室检测;重组聚合酶等温扩增技术(RPA)特异性好,对试验条件要求不高,适用于养殖场的大规模IB筛查.另外,蛋白芯片技术、免疫层析试纸条、鸡声信号分析装置也为IB诊断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为将ST贴壁细胞通过自主驯化,使其能在ST-S细胞无血清培养基中悬浮生长且能稳定传代,在摇瓶中实现高密度生长,并应用于猪伪狂犬病毒(PRV)悬浮培养,经ST-A低血清培养基适应培养,对一株贴壁的ST细胞进行了无血清的全悬浮驯化,并将PRV在悬浮细胞中连续盲传培养.结果显示:ST悬浮细胞能在无血清培养基中传代,培养48 h至第3代后,所能达到的最终细胞密度为3.00×106 cells/mL以上;PRV连续培养至第5代,毒价可达到109.0 TCID50/mL.结果表明,用专用培养基可使ST贴壁细胞实现悬浮
为了解进口美国种猪中获取的猪圆环病毒3型(PCV3)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及遗传变异情况,根据GenBank中收录的PCV3基因组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对确诊感染PCV3的病死猪组织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扩增、拼接、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获得的PCV3美国毒株(命名为PCV3_USA2021,GenBank登录号OL799306)全基因组序列长度约为2000 bp,与国内外不同地区的38个PCV3参考毒株同源性为98.7%~99.8%.其中,PCV3_USA2021株开放阅读框ORF1和ORF2与国内外3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