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的文化振兴

来源 :唯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q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培根铸魂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经济富强,更要推动乡村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凝聚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农耕文明的乡村文化,为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奠定了强有力的文化根基。传统村落兼具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内涵,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治理规范等价值理念,是助推乡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精神源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挖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汲取传统文化精华,使其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是解决乡村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一、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
  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乡村社会的精神家园。然而,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改变了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特别是“以旅兴村”的现代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在给乡村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乡村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乡村日益凋敝,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文化资源大量流失等现象层出不穷,绵延数千年的传统村落文化因此面临着衰亡的困境。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对当代乡村的资源价值,让传统村落文化在现代文明体系中得以复兴重建,对重建村落文化精神、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形态审美价值。形态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村落的自然格局、街道巷里、房屋造型、装饰等方面。传统村落往往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古建筑,如古民居、寺庙、宗祠、桥梁、古井等。这些景观既是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结果,也是传统村落历史积淀与文化特色的主要载体。乡村建筑文化的挖掘、保护与活化,不仅具有重要的艺术美学价值,而且有利于传承发展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精神风貌、价值理念、生活智慧等。
  乡愁记忆价值。传统村落历史悠久,往往是连接家族血脉、传承族群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强烈的怀乡情绪,乡愁成为当今社会乡土情怀的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乡村、记忆中的故园。”乡村不仅是农民的生产生活空间,更是农民的精神家园。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建设路子,尊重村庄自然肌理,注重乡土文化,保留乡村风貌神韵,回归乡音乡味乡情,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建设美丽乡村,既要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之美,也要塑造人文生态环境之美。保护好、利用好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把乡村建成独具人文风情的诗居村落,既可以让人们记住乡愁,也可以更好地维系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文化生态。
  文脉赓续价值。历史文化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活态文化”。村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精神凝聚和思想积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传统村落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田园山水中,更体现在乡风文明里。活态传承的农业文化如节日时令、村规民约、民间习俗等,是村落发展和乡村文化得以延续的内在力量。传统村落文化蕴含的“仁义礼智信”“天人合一”等价值理念,“尊老爱幼、亲孝礼仪、俭约自守、敦宗睦族、耕读传家”等家风传统,体现了乡村社会的伦理观念与家族秩序,是乡村社会转型期增进社会团结、促进乡风文明的有效支撑。绿水青山的乡村生态体系,承载着厚重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石;因地制宜、用养结合的生产体系,是乡村绿色发展的技术指南;红色文化资源与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
  二、黄龙岘村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实践与探索
  黄龙岘村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牌坊社区,占地0.91平方公里,现有住户52户133人。该村自然环境优美,山林绵延,水脉纵横,具有典型江南村落的生态风貌。同时,作为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认定的第一批传统村落,黄龙岘村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蕴含着悠久的村落历史,是自然与文化意义上的双重“富矿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黄龙岘村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发展目标,深入挖掘村落乡土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以山水资源为核心、以茶文化休闲为主题、以非遗技艺传承为载体的传统村落,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加快推进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振兴传统茶产业。“扬子江上水,黄龙岘上茶”,黄龙岘自古便是江南地区重要的茶叶种植地。该村依山傍水,形成了“背负苍翠、面临清水、近村烟火、农田顷顷”的美好田园风貌,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则。20世纪60年代起,黄龙岘村依托地理优势开始大规模种植茶树,并培养了一代代炒茶、茶艺等手工艺人。为进一步延长传统茶文化的应用链,黄龙岘村从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个角度出发,挖掘茶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在物质文化层面,黄龙岘村保留了传统的古官道风貌,原址修复村中的苏派建筑群,并在不破坏原生环境的基础上建立了黄龙大茶馆、炒茶坊和茶文化博物馆等观光设施。同时立足振兴传统茶产业,推出黄龙岘“龙针”“龙毫”两大知名品牌。在非物质文化层面,黄龙岘村积极扩宽茶文化的文化内涵。承袭传统炒茶工艺等非遗传统技艺,依托历史人文资源和美丽乡村建设新成果成立了岘里乡学院;面向青少年、亲子家庭、企业,开设了农耕体验、茶文化体验、传统手工艺体验、自然教育、团建聚会五大板块的研学课程与体验活动。通过重现茶乡音乐节、茶乡运动会、岘里年货大集等茶乡特色文化活动,唤起村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同时,依托“茶乡直播间”、微店等搭建了城乡合作平台和电商培训基地,形成了“种植加工—经营销售—文化休闲”的茶文化主题农文旅产业链。在项目管理方面,黄龙岘村以党支部为管理核心成立了茶叶合作社、农家乐行业协会、茶叶品质研究所、茶文化村物业中心等六个功能性部门,进一步规范乡村业态。与此同时,邀请民宿经营戶、研学营地等“新村民”群体参与村经济发展决策,定期召开茶乡圆桌会集思广益。   发挥本土生态特色优势。传统村落的振兴,既要发展经济也要兼顾“绿水青山”。黄龙岘村耕作条件优良,有竹林、山地、水田、茶园;水资源丰富,有古井、黄龙潭、战备水库等公共水体;人文生态独特,有千亩茶园观光道、茶文化风情街道、千年古官道、仙竹林及诗画黄龙潭等组成的黄龙岘“四道一潭四十景”。2013年开始,该村开始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和茶园风光,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韵”,有效盘活集体资产,带动群众创业就业,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实现了由封闭落后的小山村到全国知名美丽乡村示范村的“蝶变”。2014年以来,该村先后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最美宜居村庄等荣誉称号。在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黄龙岘村保留了传统的生态模式,铺设了大面积绿化带与景观丛,用灌木设计出“龙”的图腾即腾龙广场,以此作为黄龙岘生态文化的“点题”之笔。在村落空间的构建过程中,黄龙岘村对传统建筑和街道周边的原生乔灌木、野生植物进行了原址保留,突出其乡土性和观赏性。对于新规划的商业密集区和开放活动区如文化风情街、素拓中心等,则是在建筑前开辟小块绿地,配以观赏性小灌木及草本如百日菊、清香木、大丽花等。此外,该村重视村落内历史名木的生长空间,对水杉、银杏等国家级保护植物逐一登记、定期检查,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传统经济作物群如松林、竹林等,在保护的基础上结合茶园特色种植,营造层次丰富的茶园机理。
  深入挖掘民间传说等历史文化资源。黄龙岘村不仅拥有千年古驿道、娘娘坟、骡子坟、仙竹亭、晏公庙等历史遗迹,而且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如“骡子坟”的传说源于清代乾隆年间,“娘娘坟”的传说与则明代皇帝朱元璋微服私访有关。古官道是南京中华门通往皖南的千年古驿道,见证了黄龙岘千百年来的沧桑变换。黄龙岘村依托历史传说和民俗活动,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每年雨水、清明前后,都会举办采茶节。当地的茶农会在雨水(雨前茶)和清明(明前茶)两个节气前,开展喊春、颂春、打春牛、跑旱船等民俗活动,祭祀当地的土地与花神,祈愿茶叶蓬勃生长。同时,展示包含杀青、揉捻、毛火、搓理、烘干等五道程序的传统炒茶工艺以求风调雨顺。
  三、传统村落文化振兴的重要启示
  乡村振兴必须传承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传统村落是乡村社会自然、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要充分挖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以乡土文化守正创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文化生态整体保护,营造生态宜居空间。要坚持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与原真性保护理念,保护传统村落文化资源,营造村落文化空间。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是自然环境、经济体制、社会组织、价值理念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相互关联的要素,共同构成了乡村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作为世代沿袭的活态文化,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文化生态的保护。传统村落在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了一个由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空间组成的生态系统:有“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生态观,有“守望相助、崇礼重义”的人文精神,有山水、道路、农田、街巷等要素,有耕读文化、乡贤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精神特质。挖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要重视文化传承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相结合,促进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共生,让优秀文化、优良生态与优美环境相统一,构造有秩序的现代乡村文化空间。针对一些自然和人文环境保存较好的传统村落,可以考虑建设乡村生态博物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文化遗产的保存、展现与诠释功能。尝试建设生态博物馆或露天博物馆,将当地自然环境、历史人文与生产生活方式完整呈现,以此保护传统村落,留住传统村落的根脉。同时,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塑造文化传承空间,保护村民现有的活态文化形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当保持传统村落格局和空间尺度,力求达到人文与环境、现代与传统的高度融合。
  倡导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促进乡村善治。乡村文化的复杂性及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决定了乡村文化治理需要多个主体协同治理、形成合力。乡村文化的协同治理,不仅是政府的行政责任,还需要市场力量、社会组织、村民等多方主体间的相互协同,共同构建“党建引领、政府负责、居民参与、社会协同、法治保障、市场引导”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作为传统文化治理的核心力量,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组织者与引导者的作用,尽可能地为村民与市场主体提供沟通交流渠道,并监督市场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作为。原住民是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根本力量,在村落开发过程中要激发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原住民的生存需求、发展要求与公平诉求,不断提升传统村落原住民的获得感。同时,还要引入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驻村模式,吸引村外的治理力量共同参与到乡村治理当中。
  弘扬优秀家风文化,塑造文明乡风。家风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更是凝聚村落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在挖掘传统家风文化价值意蕴的同时,要不断赋予传统家风以新的时代内涵,将新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时代精神融入家风文化,从而提高家风文化的时代生命力。传统村落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无论是流传久远的家规家训还是特殊的宗族组织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家风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历史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传统村落的社会架构、文化功能、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应重视乡村文化的软性整合力,弘扬乡土文化所蕴含的优秀道德观念和人文价值,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一是充分挖掘传统村落宗族所传递的孝悌文化、耕读文化等。倡导“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男女平等、家庭和睦、亲仁善邻、勤俭持家、诚实守信、克己慎独、修身齐家”等家庭美德与家国情怀。重点保护礼仪教化、乡村祭祀等传统习俗,使传统习俗成为家风活化的表现形式。二是注重培育乡贤文化。作为与传统村落有着密切联系的精英群体和“意见领袖”,乡贤有知识、有能力、有人脉资源,扮演着乡村“智库”“楷模”等角色,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桥梁和示范作用。要创造条件将热心公益的老党员、老教师、退职“两委”干部以及“新乡贤”等吸引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发挥其在社区治理和村落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本文系2020年度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南京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与乡村文化振兴研究”(20YB39)阶段性成果〕
  (郑娜娜: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講师;白莉: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志刚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各级党政机关肩负党的执政使命,我们要深刻领悟和把握“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实质,以“讲话”精神引领新时代机关党的建设,努力争创“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  强化政治属性,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  把牢模范机关建设正确方向  习近平总书
党的对外工作史是百年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来江苏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参与党的对外工作实践,为推动党的对外工作蓬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我国发展外部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江苏参与党的对外工作任务更艰巨、使命更光荣,迫切需要我们认真回顾党的对外工作在江苏的实践历程,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更好地服务中央对外工作大局和地方改革发展,奋力开创党的对外工作江苏实践新局面。  一、党的对外工作在江苏实践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常抓不懈;要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练就一双政治慧眼,“不畏浮云遮望眼”,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市金融监管局”)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紧密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各界代表以盛大仪式欢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活动当天,我以普通党员的身份,与所在支部全体党员在徐州市云龙区汉风街道蝶梦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同基层党员干部一同收听收看了大会实况直播,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会后,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与支部党员和基层干部进行了座谈交流,谈体会、谈心得、谈感悟,感触很深、收获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实现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加快省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网格化治理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
数字化集成降本增效、丰富业态、创造价值等多元功能,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对协同加快转型创新、整体激发城市活力具有持久作用和深远影响。苏州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发达,前沿领域试点较多,数字化基础扎实、态势向好,但数字产业、数字平台、数字贸易、数字治理等关键领域的短板也不容忽视,亟须把准大趋势、抢占制高点,充分释放出数字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价值,率先建成全国“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标杆城市。  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青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作为最富创新激情、创造活力的群体,是引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迈进“后万亿时代”的南通,要在“奋进现代化、跑赢新赛程”的生动实践中跑出“精彩一棒”,必须把培养引进青年人才作为决胜之要、关键之举,以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为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苏州市于1982年进入老龄社会,早于全省、快于全国。截至2019年底,常熟市、姑苏区、太仓市老龄化程度都已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构建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一、全球经济复苏不同步的表现  美国与中国的不同步。中国依靠科学防疫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控制疫情,2021年实现6%以上经济增长无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计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为8.4%。但是,中国经济增长是建立在2020年相对高基数基础上的,今年超预期的可能性不大。相对来说,今年以来美国复苏超预期,很大程度上来自去年的“低于预期”。随着拜登上台,美国疫情防控加严、疫苗推广加速,叠加1.9万亿美元
数字经济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2020年,无锡在赢得防疫抗疫大战胜利的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大考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1156家规模以上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