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未利用地开发生态风险预警研究

来源 :江苏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igate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首先,构建阜康市未利用地开发生态风险指标体系,其次确定该市各样本点生态风险等级,最后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学习、训练,为该区域未利用地开发生态风险预警提供对策建议。根据阜康市的地貌特征,选取6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点,通过生态风险综合指数法,结合生态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6个样本点区域内未利用地生态风险等级。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模拟训练、测试。结果表明,未利用地开发的生态风险与地形地貌水文有直接关系;BP神经网络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实际数据,仿真效果好,对未利用地开发生态风险预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未利用地开发过程中,对一些地貌条件差、生态环境不稳定的地区,要降低开发强度,在未利用地开发后的生态保护建设中,应更多关注这些区域,加强对这些区域的生态保护投资。
  关键词:未利用地开发;BP神经网络模型;生态风险;预警
  中图分类号: F323.211;S1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500-04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非农建设用地将占用大量的耕地,加上生态退耕,使得中国耕地数量将大大减少[1]。为缓解耕地数量锐减的现状,许多地方大力开发未利用地,以无序性、单一性、不可持续性的方式挖潜未利用地,对原未利用地所处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在此背景下,对区域未利用地开发生态风险预警可以有效防止未利用地开发向无序化、病态化、危害环境方向发展,为实现未利用地开发、环境和社会效益统一提供参考。针对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的不合理趋势,政府及有关学者主要围绕耕地适宜性评价、未利用地开发绩效评价和未利用地开发生态风险评价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未利用地开发的单方面研究较多,将耕地适宜性评价与生态风险评价结合的研究较少[2]。生态风险预警研究多采用面板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因子法等对生态风险进行预警。这种方法研究的准确性较高,创建模型容易。但由于生态风险因子有复杂、非线性的特点,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因此最好选择一种具有学习功能的模型,这样既能满足研究的动态性,又能满足研究的持续性[3]。 本研究在阜康市沙漠边缘、冲积扇洪积扇、山地3种地貌类型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6个样本点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生态风险综合指数法对选取的6个样本点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并运用BP神经网络进行模拟训练、测试,最后运用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13年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的生态风险进行了预测。所选取的样本点尽量包含研究区域的大体地形地貌,在对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预测时能更趋于合理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阜康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地处天山东段(博格达山)北麓、准格尔盆地南缘,东临吉木萨尔县,西与米东区接壤,南与乌鲁木齐县相望,北与阿勒泰地区福海县相连,境内东西最宽处约76 km,南北最长处约 198 km,土地总面积8 528.8 km2。地貌特征由南向北可划分为南部山区、中部平原、北部沙漠3个单元,因此选取3个单元内具有代表性的6个样本点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别为城关镇(位于冲积洪积扇中部),上户沟乡、水磨沟乡、三工河镇(位于冲洪积扇下部),九运街镇(位于冲洪积扇中下部),滋泥泉子镇(位于沙漠边缘)。该6个样本点区域内未利用地开发现状如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1)BP模型结构一般分为3层,即输入层、隐层、输出层。(2)从大量的离散试验数据中,经过学习训练,调节各层与层之间的节点连接权wij,使网络“记忆”各训练组。(3)通过大量的训练组的学习,建立起反映实际过程内在规律的系统模型。
  1.2.2 BP神经网络模型 设BP网络的输入层有n个节点,隐含层有q个节点,输出层有m个节点,输入层与隐含层之间的权值为νki,隐含层与输出层之间的权值为wjk。隐含层用z表示,输出层用y表示。隐含层的传递函数为f1(),输出层的传递函数为f2()。
  1.2.2.1 正向传播 (1)作用函数模型。作用函数是反映下层输入对上层节点刺激脉冲强度的函数,又称刺激函数,一般取为(0,1)内连续取值Sigmoid函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构建指标体系
  根据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及生态风险评价的内涵,结合研究区内未利用地的实际,利用特尔非法,确定自然条件、土壤养分条件、景观破碎度3项指标为未利用地开发生态风险评价的二级指标。由于生态风险评价的三级指标过于复杂、繁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降维,选出少数几个新的综合指标,构建未利用地开发生态风险指标体系(表2)[5]。
  2.2 样本指标值的代入
  将所选取的6个样本的指标值作为输入层(表3)。
  2.3 样本预处理
  2.3.1 归一化处理 由表3数据可以看出,原始样本中大量综合测评的属性值是大于1的整数,而BP神经网络所处理的数值应为区间的数据,因此采用归一化处理,公式如下:L=(X-Xmin)/(Xmax-Xmin),得到归一化后的6个样本点区域未利用地开发生态风险指标值(表4)。
  2.3.2 确定网络期望输出值 运用生态风险综合指数法结合各指标的权重确定生态风险各样本的生态风险等级,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ERI为生态风险综合指数;Ai为各生态指标标准化值;Wi为各生态评价指标权重。
  采用效应函数对所有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为避免人为的主观性,采用熵值法计算权重,运算结果如表5。
  结合6个样本点区域的实际条件,利用特尔非法,将生态警度区分为4个等级,即高风险、低风险、较低风险和无风险,分别对应重警、中警、轻警和无警(表6)。
  按照输出因子科学性、准确性、直观性的原则,运用矢量数据表示风险等级,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出因子见表7。   2.4 网络训练
  (1)确定神经网络层数。
  对于一般的模式识别问题用三层网络可以很好地解决。因此,本研究选取三层BP网络运算。
  (2)确定隐含层节点。
  公式:N2=2N1 1。式中,N2是隐含层神经元个数,N1是输入层神经元个数[6]。因此,本例隐含层的神经元个数为12个。
  (3)确定神经元传递函数。
  由于风险指标具有复杂性、非线性、随机性等特点,因此本研究中间层神经元传递函数采用S型正切函数tansig;又由于输出指标有递增趋势,因此采用S型对数函数logsig,其余训练参数的设定见表8。
  (4)训练结果。
  经过575次训练后,网络目标误差即可达到要求,网络的期望输出与实际输出误差见表9,训练结果见图1。
  2.5 BP神经网络的检测
  网络训练完成后,输入验证样本数据,对该样本进行仿真,验证网络的适应性。MATLAB程序运行结果进行归一化后得到验证样本水磨沟乡的未利用地生态风险模拟值。网络模拟结果的误差见表10,网络仿真结果见图2。
  从表10可以看出,水磨沟乡网络模型输出结果已经显示出风险级别:较低风险,误差率不超过4%。这说明该模型能较好地进行生态风险预警。BP神经网络模型需要更多的训练样本, 以便网络学习,这会使模型有更强的容错性,一般误差在12%左右即可满足训练要求。
  2.6 BP神经网络的预测
  生态风险预测需要有生态风险指标值和至少6年的生态风险程度作为样本。以前3年为输入样本,以第4年为输出样本,共有7个样本。本研究大体选取2005—2012年7个训练样本,经预测2013年的该研究区域生态风险值y1=0.402 5,由于篇幅有限不过多陈述。
  3 讨论
  本研究运用构建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6个训练样本的生态风险程度得出如下结论:高风险包括滋泥泉子镇,较低风险包括九运街镇,低风险包括上户沟乡、水磨沟乡、三工河镇,无风险包括城关镇。
  经过分析研究,笔者认为生态风险很大程度和地形地貌有直接关联。例如城关镇位于冲洪积扇中部,山区坡地较多,土壤质地以粉沙壤和壤土为主,没有生态风险。上户沟乡、水磨沟乡、三工河镇位于冲洪积扇下部,土壤质地以粉沙壤为主。九运街镇位于冲洪积扇中下部,土壤以粉沙壤为主,有部分黏壤土。滋泥泉子镇位于冲击洪积扇的下部,沙漠边缘,土壤以粉沙壤为主,还有少量的黏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6个样本点位于冲击洪积扇的上下部以及沙漠边缘的生态风险高,位于冲击洪积扇中部的生态风险较低,靠近山区的生态风险低。这说明在进行未利用地开发过程中,对一些地貌条件差、生态环境不稳定的地区,要降低开发强度,在未利用地开发后的生态保护建设中,应更多关注这些区域,加强对这些区域的生态保护投资。
  单项指标的预警对于BP神经网络来说有些难度。BP神经网络本身属于一种黑箱似的模型,而单项预警就涉及到每个指标的警度都需要警限来分类。一个黑箱模型很难将其他约束条件容纳进来。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将警限作为训练样本,将训练好的网络模型应用到生态风险指标当中[3]。例如,可以用训练好的网络对生态风险单项指标进行仿真,y=sim(net,p′);此处net即是训练好的网络,p′是通过网络被分类的样本。经测算该方法精度不高,但也大体能对单项指标预警。
  4 结论
  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法结合样本的权重,确定区域样本的风险等级。运用BP神经网络的学习、预测功能,可以为该区域的未利用地开发生态风险预警提供合理对策建议。
  生态风险预警是一个系统性的研究,应避免研究的片面化、单一化。所以笔者在结尾处,对生态风险的单一指标预警以及生态风险预测做了粗略的陈述。
  参考文献:
  [1]王筱明,闫弘文,卞正富. 基于适宜性的济南市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评估[J]. 农业工程学报,2010,26(2):307-312.
  [2]张凤荣,郭力娜,关小克,等. 生态安全观下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 中国土地科学,2009,23(9):4-8,14.
  [3]李春华,李 宁,骆华莹,等. 中国耕地资源安全模式识别的PNN神经网络方法[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6):181-186.
  [4]方 健,李自品,彭 辉,等.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BP神经网络的应用[J]. 变压器,2011,48(1):47-51.
  [5]张维宸,刘建芬. 人工神经网络分类及其在遥感调查中的应用[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13(4):96-98.
  [6]陈如云.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应用研究[J]. 微计算机信息,2007,23(24):258-259.潘玫玫. 基于自适应改进小波阈值模型的农业图像去噪[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504-506.
其他文献
摘要:研究不同播期及播种量对稻茬小麦扬麦16群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期与拔节期小麦株高随着生育期的推迟逐渐降低;各时期小麦株高变化趋势一致,随着播种量(基本苗)增加,株高均呈降低趋势。随着播期推迟,小麦叶面积降低。同一播期处理下,拔节期至抽穗期,小麦单茎干物质量逐渐增加。不同播期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播期太早或太晚都不利于产量形成。11月8日播期处理下,小麦产量最高。在同一用种量(基本苗
摘要:研究牙鲆变态期间核酸、总蛋白及其比值的变化,并确定其与生长的关系。结果显示,DNA浓度在22~32日龄保持相对稳定,在32~34日龄急剧升高,在36日龄达到最高。RNA浓度在24日龄升至峰值,在32日龄降至最低,之后呈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总蛋白浓度在22~29日龄呈升高趋势,之后先降低再上升。DNA、RNA含量及总蛋白含量在变态期间均保持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在32~36日龄快速增长。R
摘要:以13个不同生育期组美国大豆标准品种为参照,初步确定辽宁省沈阳地区大豆品种生育期组划分标准的参考范围,并对沈阳地区大豆主栽品种、新近选育的品种(系)、国家和省级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进行生育期分组。结果表明,在沈阳地区参试品种中,除辽豆32号属于Ⅱ生育期组外,其余品种均属于Ⅲ生育期组。  关键词:沈阳;大豆品种;生育期组;划分  中图分类号: S565.10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
摘要:大鳞副泥鳅是鳅科重要经济鱼类,通过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平台对2个大鳞副泥鳅样本的转录本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其中AB2011M-1是群体中生长较快的10尾鱼的混合转录本,AB2011M-2是生长较慢的10尾鱼的混合转录本。通过对以上2个混合转录本的测序,分别获得了65 536和80 78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
摘要:在单因素法初步优化试验基础上,进行了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以及响应面分析(采用Box-Behnken法)进一步优化了菌株zk1266的发酵产酶培养基,得到最佳培养基组分为:胰蛋白胨3.06%,葡萄糖385%,氯化钾0.27%,氯化钠0.05%,MgSO4·7H2O 0.1%,CaCl2·2H2O 0.05%,FeSO4·7H2O 0.005%,用此培养基对菌株进行培
摘要:为了比较常规PCR、巢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在大田检测中对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 HLB)的检测效果,首先比较了3种检测方法对柑橘黄龙病菌检测的灵敏度,结果发现:3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依次为常规PCR<巢式PCR<实时荧光定量PCR。运用3种检测方法对广东5个柑橘品种上的189个黄龙病疑似病样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黄龙病检出率依次为常规PCR<巢式PCR<实时荧光定量
摘要:研究了盐胁迫对海滨锦葵幼苗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盐胁迫处理能促进海滨锦葵生长,使其叶绿素含量、株高、干质量、鲜质量均高于对照,丙二醛(MDA)含量变化不大;而高浓度盐胁迫处理抑制其生长,表现为叶绿素含量、株高、干质量、鲜质量显著降低,MDA含量明显升高;抗氧化酶系统中SOD、POD活性随着NaCl浓度增大而升高,而CAT活性则随着NaCl浓度增大先升高后降低。  关键词:
孔子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想政治课教学,也需要有合适的“利器”。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利器”。《生活与哲学》中哲学概念、原理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选择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帮助学生释疑解难,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生活案例 活化课堂  当哲学教学遇到一些纯理论显得效果不佳时,选用贴切而生动的例子,尤其是生活案例,无异于引入
摘要:下载整理了NCBI上公布的相关序列,通过mtDNA CO Ⅰ基因620 bp片段序列对皮蠹科斑皮蠹属、皮蠹属、圆皮蠹属3个属共30个分析对象的CO Ⅰ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并构建分子系统树,结合形态学特征分析这3个属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mtDNA CO Ⅰ基因可以作为皮蠹科昆虫生物系统发育分子水平上的依据,为今后深入开展皮蠹科分子系统进化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斑皮蠹属;皮蠹
这个学期,我读了一本叫《意林·少年版》的杂志,自从读过它,我才真正了解到它的丰富多彩。  翻开书,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一首耐人寻味的小诗。細细品读,你会从中得到许多的人生哲理。继续向后翻,就开始了一场知识的旅行。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一幅幅风趣的图画,使我的这次旅途充满乐趣。  在“时光心笺”中我学会了感恩;在“星镜头”中我了解了明星的另一面;“校园童萌会”让我对校园生活充满了期待;“花儿与少年”使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