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镜检低血糖发生率及肠内营养素预防低血糖的研究

来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z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结肠镜检患者一次清肠和二次清肠的低血糖发生率及肠内营养素膳食在结肠镜检查中对低血糖发生的预防效果和对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将入院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分为一次清肠组、二次清肠组、二次清肠 肠内营养素膳食(半固态预包装营养食品)组(简称干预组)。所有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前测血糖,检查束后通过波士顿肠道准备评分量表评价肠道清洁度。结果,结肠镜检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在一次清肠组、二次清肠组、干预组分别为14.38%(23/160)、17.50%(28/160)、6.45%(4/62)。肠道清洁度高者所占比例在一次清肠组、二次清肠组、干预组分别为31.25%(50/160)、35.00%(56/160)、82.26%(51/62)。可见,相比于一次清肠患者,二次清肠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增高,而肠内营养素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肠道准备质量,是一种值得推荐的肠道准备方法。

其他文献
急性下消化道出血以突发的伴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便血为主要症状,发生率约占所有消化道出血的20%,与年龄成正相关,是消化科、普外科的常见住院原因。结肠镜具有直观、可以进行镜下治疗和相对安全的优点,被认为是下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是否应行急诊结肠镜检查学术界仍存在不同意见。本研究对近新发表的关于急诊结肠镜时机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更清晰地了解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时急诊结肠镜检查的价值。
急性阑尾炎(acuteappendicitis,AA)是急腹症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随着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技术及理念的不断发展,以内镜下逆行性阑尾治疗技术和内镜下阑尾切除术为代表的消化内镜治疗技术开始应用于AA的治疗。本文就目前AA的消化内镜治疗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治疗超高龄(≥80岁)患者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长期生存情况。方法回顾2007年1月—2014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21例患者(778个病灶)纳入本研究。以80岁为界,分为超高龄组(55例,7.6%)和非超高龄组(666例,92.4%),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过程、并发症发生率、病理特征及长期随访结果。结果超高龄组患者的基础疾
目的探讨大的结直肠肿瘤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治疗的结局,并分析影响ESD疗效的因素。方法从2016年11月—2019年12月在北京医院消化内科行ESD治疗的结肠肿瘤患者中,筛选出病变长径≥20mm、活检病理为结直肠腺瘤或腺癌的患者共82例,收集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ESD及病理结果等资料。结果82例患者病变均为单发,病变长径(29.72±10.74)mm,分为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spreadingtumors,LST)组46例
目的比较同时性多发食管病变(synchronousmultipleesophageallesions,SMEL,包括早期食管癌和上皮内瘤变)主副病灶的临床病理特点,并探讨其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2019年9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内镜治疗的80例SMEL患者的资料,将病灶分为主病灶和副病灶,总结临床病理特点,并探讨70例双发SMEL患者主副病灶在内镜分型、病变位置、病理类型和浸润深度等方面的关联程度。结果研究纳入的80例SMEL患者年龄为(61.3±8.32)岁,男性多见(83.
目的评估乳果糖联合聚乙二醇对于不同风险分层人群的肠道准备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需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208例,其中肠道准备高风险患者108例和肠道准备低风险患者100例。利用区组随机化法,将肠道准备高风险患者分为A组(乳果糖 聚乙二醇组)54例和B组(聚乙二醇组)54例,将肠道准备低风险患者分为C组(乳果糖 聚乙二醇组)49例和D组(聚乙二醇组)51例,观察各组波士顿肠道准备评分、进镜及退镜时间、息肉及腺瘤检出率、不良反应等。结果在肠道准备高风险人群中,A组波士顿评分、腺瘤检出率[(6.35±1.15)分、
目的评价窄带光成像联合放大内镜(narrowbandimaging-magnifyingendoscopy,NBI-ME)对活检病理提示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intraepithelialneoplasia,LGIN)的进一步评估价值。方法2017年1月—2020年10月,因胃镜活检病理提示胃LGIN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治疗,且ESD术前予NBI-ME再次评估的180处病灶纳入回顾性分析。以ESD术
目的探讨内镜冷圈套器切除≤15mm结直肠腺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coldsnarepolypectomy,CSP)与冷内镜黏膜切除术(cold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CEMR)治疗的315例共计464个结直肠腺瘤,按照腺瘤大小分为A组(3~5mm)、B组(6~9mm)、C组(10~15mm),对息肉整块切除率、术中即刻出血、术后延迟出血、冷圈套器创面凸起(coldsnaredef
目的探讨各个肠道节段合理的退镜时间。方法前瞻性观察研究自2019年11月—2020年11月于本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465例患者,再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7月—2017年9月本中心的结肠镜检查记录,以作验证集。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升结肠段、横结肠段、降结肠段以及乙状结肠直肠段的退镜时间阈值分别为77s、61s、56s及109s。升结肠段中,当退镜时间≥77s时,升结肠段的腺瘤检出率(adenomadetectionra
探讨二甲硅油联合复方聚乙二醇清洁肠道对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选取2020年5月—7月间完成肠镜检查的患者300例,按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2组,聚乙二醇组患者仅采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2包进行清肠;联合组患者检查前选用二甲硅油联合复方聚乙二醇进行清肠,其中复方聚乙二醇服用时间、方法、用量均较前一致。分别对比2组肠道清洁程度、肠道去泡程度、肠息肉检出率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显示联合组肠道清洁评分、肠道去泡率及不同大小息肉检出率均高于聚乙二醇组,2组患者短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联合组术后腹胀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