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行,以通俗为伍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流行歌曲作为一外来的音乐交流,传入中国已经近百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征。在文化交流中经历了文化冲突、文化整合和文化自觉的历练,表现出浓厚的通俗现象,展示了流行歌曲独特的文化个性,诠释了流行与时代、流行与通俗,流行与高雅的不解之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流行 时代 通俗 文化交流
  
  流行歌曲无论是从产生于上个世纪之交的欧美通俗音乐,还是中国的学堂乐歌,都已有了百余年的历史。这其间有关流行还是通俗的争论一直不断。一方认为:通俗是针对严肃音乐而谈,流行的并非都是通俗不严肃;另一方认为:流行是不严谨的界定,难与美声、民族相对。显然前者是以流行的广度而定,后者是以唱法而定,其实双方的意思有诸多相同点。即流行只是一种流传方式的差异,是一种带有明显时代特点的歌唱现象。其特征就是流行。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自从第2届正式分出美声、民族、通俗,延续了11届,至2008年第13届改为流行唱法。似乎争论暂时告一段落,但也表明了一个道理,可以不通俗。但它流行。本文无意展开通俗与流行之争,只想从中国流行歌曲的百年历程中,探索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的生长原由。至于通与不通,俗与不俗,和流行的个中因果,都要以时代的选择决定。
  
  一、流行——与时代同行
  
  流行音乐早期诞生于欧美,这是不争的事实。现代工业社会催生了流行音乐。拉格泰姆音乐和布鲁斯音乐加上强烈的切分节奏。形成的爵士音乐,在现代传播工具收音机的催化中以极快的速度向全世界传播,并得以广泛的流传。
  文化交流总是由先进的地区向较落后的地区流动,“水往低处流”,又总是首先向最适合的渠道流动。上世纪初的中国,上海被称为“东方大都市”,最早接触西方文明,成为城市音乐——流行歌曲的最佳传播点,从而开始了流行歌曲在中国的流传。
  中国早期的学堂乐歌作为流行歌曲的先驱和前奏。在此期间创造了大量的根据欧、美、日等国流行歌曲创作的学堂乐歌。前期以日本为主,后来欧美居上。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李叔同的《送别》,取自美国的通俗歌曲《梦见家和母亲》。在钱仁康所著《学堂乐歌考源》一书中,涉及的329首歌曲中,不计重复填词就有119首其中日本歌调14首,美国歌调13首,德国歌调29首,英国歌调14首,赞美诗填词18首。选择流行歌曲为载体,推动近代中国音乐发展,学堂乐歌走的是一条与时代同步的“重组捷径”。
  如果说学堂乐歌为流行歌曲培养了市场,扩展了传播的渠道,那么电影音乐和外国娱乐歌舞音乐则为流行歌曲注入了两股活水,使其流动起来。流行歌曲在中国最终还是打上了与国外一样的商业娱乐标记。一些流行很广的歌曲明显带有布鲁斯的音乐节奏和伦巴舞、探戈舞的伴奏形式。如《香格里拉》《何日君再来》、《梦中人》等。有的则直接填词:如《特别快车》、《蔷薇处处开》、《小喇嘛》,另外有些采用西洋唱法如《夜来香》、《夜上海》等。上海作为当时中国的音乐中心,适应了流行歌曲的萌芽发展,只能说明:流行必然与时代同步,同步方能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流行歌曲在大陆被中断,在香港、台湾几经沉淀。绵延不断。随着开放年代的到来,流行歌曲又一次进入国门,开启了新的世纪。
  改革的时代流行歌曲以新的面目出现。电影音乐和晚会音乐成为流行歌曲的两大助力,摇滚音乐则带来新的源头。此间的流行歌曲,尽管有着前期的李谷-(乡恋》,苏小明《军港之夜》的争议。但仍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在流行,冲击着传统的严肃音乐。一批优秀歌曲在传唱,如《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妹妹找哥泪花流》《太阳岛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再见吧妈妈》《十五的月亮》、《望星空》、《小白杨》、《血染的风采》等等。
  中国的追星就是从流行歌手开始的,媒体和音像造就了一批流行歌手,他们占据了娱乐音乐的主导地位。推动了流行歌曲的正常发展,究其原因是跟上了时代前进的脚步,时代造就了流行,流行必然要于时代同步,否则就流行不了,时代是流行的标志。
  
  二、因通俗而流行
  
  流行歌曲在中国走的是一条极具特色的道路。从本意上将流行作为时代的表象有着难以替代的象征意义,但流行并非时代所独有也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流传已久的严肃音乐代表曲目,还是传诵几代的民歌经典,都有着经久不衰的历史辉煌。不可否认它们都曾经流行一时,或因时代而流行,或因流行而传承。都由于随俗而通,因通而流行。走着一条由本土走向世界的发展流行趋势。
  流行音乐原本是地道的乡土音乐,在流行的过程中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相对的标准。我们可以说某一个人是流行音乐的大师,是流行歌手中的巨星(如邓丽君至今没有被人超越),但我们不能说某一个人就是绝对标准。严格讲流行不承认绝对,绝对必然不能流行。即使是相对标准(典型)也只存在于相应的环境中,也就是乡土化。流行歌曲在前期的流行中不可避免的有着模仿的痕迹,这是文化交流中正常的现象。一旦进入磨合期,即将面临融合与出局的选择。
  流行歌曲的时代性并不能包揽一切,也必然会产生文化冲突,而这种冲突有时是很激烈的,庆幸的是在冲突中。流行歌曲选择了改造,很好地融入了中国民族元素,得到了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的支持,进而发展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流行歌曲。
  当有人听到“京歌”、“数来宝”、“名歌翻唱”、“民歌重组”,以为是新兴的流行唱法时,其实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有过。1937年电影《马路天使》中的歌曲《天涯歌女》、《四季歌》分别脱胎于苏州民歌《知心客》和《哭七七》,而《采槟榔》由湖南花鼓戏“双川凋”改编而成,而电影《西厢记》中《拷红》的插曲,则出自大鼓书的诉说风格,电影《渔光曲》中《疯狂的世界》则吸收了京剧西皮唱腔的元素。更多的中国元素则集中反映出城市民谣和民歌的影响。在早期的流行歌曲中,典型的美声花腔女高音曲子仅有《海燕》一首。从未有人翻唱,也可看出通而不俗的后果。
  人们在谈论流行时往往联想通俗,似乎一个“俗”字成就了流行,很多歌手歌迷都不能接受。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如果需要流行,非俗不可,不俗不通,不通则难流。衡量流行歌曲的标准是流行与否,可人们偏偏要来个雅俗之分,上下高低之争,于是人们都远俗而敬雅,争当阳春白雪,远离下里巴人。事实上。流行歌曲一开始就打上了“商业”的烙印,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谈到高雅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冲突时。人们经常听到无可奈何的叹息,认为年轻人就是这样的趣味。并没有深究年轻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趣味。趣味无争辩,趣味无对错。但趣味有雅俗之分。坦诚的讲,流行歌曲就是通俗音乐的主力军。是属于“俗”的“下里巴人”,但社会就是主要由“下里巴人”组成的,音乐殿堂也 要由“下里巴人”去支撑,仅仅从商业的角度,流行音乐找对了市场。不发展都难。
  众所周知艺术是属于情感的范畴,作为空灵的艺术——音乐更是如此,说到底人们对某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认同是一种情感上的同情感。而这种同情感具有普遍性。恰恰流行歌曲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同情,也就赢得了听众。流行歌曲在发声这一点上采用了近似说话。自然的歌唱发声方式,主张情真意切,平易近人。拉近了那些“与音乐无缘”的人的距离,加上直白易懂的语言表达直接进入“俗人”的意境,形成一种歌唱者与欣赏者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同路人感觉。
  查辞海得知通俗的定义为:通用、普通、常见、约定俗成。看来通俗并非贬义,倒是通行的惯例。有谁会不尊重约定俗成的规则。至此雅俗之分对流行歌曲而言亦非难取的选择。是通俗成就了流行,流行得之于通俗,中国的流行歌曲成就于乡土化、民族化。
  
  三、由通俗走向雅俗共赏
  
  时代给流行歌曲贴上了流行的标签,通俗给流行歌曲开辟了流行的渠道。但时代是有限的,通俗是要净化的。一味追求时代性必然经不起历史的检验,单纯迎合通俗也终究是各领风骚数十年。流行歌曲的走向最终是终止流行的使命,极少数在分化中升华为经典得以流传(不是流行),流传的只能是雅俗共赏的歌曲。
  有人将艺术分为雅、俗、圣三个层次,依次表现为:“极为震撼”,“小有感动”,“每感不同”,大多数的流行歌曲当属于“小有感动”的俗的层次。这里指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流行人数的界定,而是普遍性在艺术上的反映。
  流行歌曲作为来源干外。扎根于大地的通俗歌曲,走的是一条模仿、改编、融合、创作的中国特色之路。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几次大的调整都在重复着这一条航线。尽管不是同一条河流。以《学堂乐歌》为例,最早采用日本歌调填词。后来用欧美歌调填词,试用古调填词(称为旧曲新作),随后发展为以爵士乐的节奏创作,用民歌改编。最终融入美声、民歌戏剧、曲艺音乐元素创作了一批流传至今的名曲。其后香港时期更多地加入了戏剧元素,民歌(主要是南方民歌)元素,一批受过声乐训练歌手的加入使香港流行歌曲形成独特的港味歌曲。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朴实演唱风格,校园歌曲的平易直白,则是台湾流行歌曲的主流。
  大陆流行歌曲的繁荣,得益于邓丽君和港台流行歌曲的传入。封闭了近四十年的流行歌坛被冲击出一个巨大的空间。经历了简单的翻唱、模仿期后,短时内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流行歌曲。在美声和民族仍在固守阵地时,流行依仗着通俗的法则“无法无天”的向美声、向民族、向戏剧、向曲艺,向一切可以汲取营养的“别人的蛋糕”,伸出了刀叉。正像流行本身没有目的一样,流行奉行的是“我存在,我合理”。
  作为一种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形式,一旦被交流方所接受。必然在文化适应中完成向文化自觉的转变。早期文化变迁中的文化冲突一旦化解。也必然显示出新的文化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有了自觉的动力,在合适的环境中,将会发生极快速度的成长,结出硕果。
  如果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流行歌曲表现的是抒情化,进入九十年代更多的则是人文化。不论是校园民谣,还是民歌的结合,都明显带有中国的鲜明特征。特别是戏歌的出现,打破了京剧难入歌的限定。涌现出受人欢迎的京歌,一时间《大碗茶》香飘四方。
  现今的流行歌曲已不是与美声、民族三足鼎立,大有乐坛老大的势头。这里面既有媒体的推动、外来的影响,也有门槛低,低的“俗”人都可以接受的缘故。流行歌曲也不是往日的旧面孔,拥有大批的创作者,歌手也不是早年的转行,而是形成了一些专门的学科。众多的国内外大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歌迷,市场越做越大,水平越来越高,形成俗的不低俗,雅的不盖寡的接近趋势。
  历史上的流行经典都会流传至今,昔日“通俗”的《诗经》、《九歌》、“唐诗宋词”已成为今日的“高雅”。今日的流行歌曲已经融入不可少的美声、民族唱法,汲取了优秀的古老文明、当世先进的技术,流行歌手屡屡在国际大赛中获奖。这一切都表明,随着欣赏水平的提高,流行歌曲也将水涨船高,多元化的社会必将带来百花争艳的春天。流行属于时代,流行源自通俗,流行通于高雅。“百尺高台,垒坐九棋之上。”时代在前进,流行歌曲也要发展,扎根于通俗,立足于时代。流行歌曲在流行中与时俱进。
其他文献
【摘要】以八十年代台湾黑社会为背景的《艋舺》,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在台湾的黑帮电影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与其他黑帮电影不同,善与恶,生与死,爱与恨的冲突仿佛不是那么明显。从这部影片中,我们也许很难一次看清作者所要表达的友情。每个人对友情的定义不同,没有对与错的对立,有的只是信任、坚持与选择。  [关键词] 《艋舺》 黑帮电影 二元对立 义气    《艋舺》讲述了主角周以文(外号“蚊
【摘要】2009年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进行的频道改版,采用了对频道整体形象进行包装的策略,通过在“敏、名、齐”三方面的努力,BTV科教频道的形象转变为时尚的、新鲜的、熟悉的。在收视率方面也大获全胜。研究BTV科教频道改版策略可以为科教类节目在频道专业化进程中寻找新的生存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BTV 科教频道 频道形象 形象化生存    2009年1月,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全面改版。随着“智慧点亮
[摘要] 《山水情》与《狮子王》为动画片中的经典,不管在内容、风格还是艺术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中关文化的异同。在当今美国文化霸权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中国要打造一条具有特色的动画产业链,坚持发扬优秀民族文化。  [关键词] 《山水情》《狮子王》 中美文化    动画片,顾名思义,是会动的画面。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精品动画片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观众范围也不再只局限于儿童,定位于成人的动画数量逐渐
摘要 作为由“诗骚传统”所润泽的“影诗”园地中的一朵奇葩,以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一代高僧弘一法师为传主的影片《一轮明月》,有着浓浓的诗化抒情色彩和东方文化韵味,影片中的若干意象,尤其诗情无限、耐人寻味。  关键词 月亮 船 陀螺    陈平原先生曾以“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来概括中国两大强劲的文化脉系和美学品格,前者长于叙事与再现,如《春秋》《左传》、《史记》、明清章回小说等:后者重在表现和抒情
[摘要]第7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无间道风云》改編自香港电影《无间道》,两部影片题材相同但叙事不同,描述了卧底们的灰色人生,在技术时代的背景之下,立足不同的文化语境,具有不同的文化指向性,就《无间道风云》而言,其实际是对当下技术时代的真实描绘与文化批判。  [关键词] 奥斯卡 《无间道风云》技术时代 批判    马丁·斯科塞斯翻拍香港电影《无间道》的《无间道风云》(《The Departed》
【摘要】张艺谋已作为中国当下的一个很重要的电影文化符号,无论是在艺术层面上,还是从商业视角来看,张艺谋都是中国电影潮流中的先锋旗手与颠覆者。他的新片《三枪拍案惊奇》,让观众在这种视觉的盛宴中体会到娱乐的癫狂之美。  【关键词】张艺谋 颠覆 癫狂    康定斯基认为: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一种消费文化,更应贴近时代的潮流。在中国当今的电影艺术领域,张艺谋无疑已成为了一个最
【摘 要】《阿甘正传》从剧本、导演到摄影、演员等等都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并且影片中蕴藏着诸多人生真谛。《阿甘正传》就像一杯茶,浓郁的清香一直挥散不去。  【关键词】主题表达 人物塑造 价值内涵    也许所有的一切都应该从影片开头的那片羽毛说起。羽毛没有方向,不知道在这之前它飘过了多少地方。一如我们的人生。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冈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堕入深渊 十七年了,叶子绿
摘要 媒体批评是大众传媒和文学批评相结合的产物,它主要受制于传媒文化,是传媒文化操纵、策划的结果,其批评主体、批评对象、接受主体和接受过程等都呈现出与传统批评不同的特征。媒体批评对传统批评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同时也给文学批评带来了生气和活力。  关键词 媒体批评文学批评 大众传媒    麦克鲁恩从技术决定论出发,以负载文化信息的媒介形式的不同将文化分成三个阶段:口头文化——印刷文化——电子传媒文化。
摘要 动画在国内发展历史由来已久,近年是国产动画崛起的时代,其中《喜羊羊与灰太狼》更是让人瞩目。它的成功之道,源于其采用了有效的剧本创作、角色设定以及媒体传播策略,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该剧成功的案例对于我国动画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动画 创作 剧本 新媒体    一、《喜羊羊与灰太狼》在国产动画界的崛起    动画在国内发展历史由来已久,早期,中国将动画称为美术片。我国动画片曾经历过
主持人:龙源期刊网记者蔡凛立  Http://www.qikan.com.cn 2008年1O月21日龙源期刊网    电影,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电影,文章,也不会是纯粹的文章。它们都来自人心,是人心的一种物化形态。当我们把电影、把文章、把《电影评介》作为我们的心来对待时,那么,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春花,就是夏雨,就是秋香,就是冬雪,而不是黎明前的黑暗与寒冷。  电影的生命,依然是青春的。我们眼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