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副刊对人际传播特质的运用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han0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当前激烈的媒体竞争,如何提高文学副刊对受众的吸引力,是每一位面对文学副刊困境的副刊工作者、研究者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树立一种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将人际传播的相关特质贯穿于副刊工作的始终,能更好地发挥副刊的“留客”作用,永葆生机。
  
  人际传播特质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是人类两种基本的传播方式。传统的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彼此交流各种观点、思想、感情的行为。和大众传播相比,它是一种非制度传播,主要具有三方面的特质:一是传播主体明确,传受双方不仅可以使用语言,而且能用肢体动作、眼神、面部表情等多种手段传递信息,方法直接、灵活;二是传播过程反馈及时、双向互动,传受双方可随时根据对方的反应来把握自己的传播效果,对传播内容进行修正、补充或改换传播方法;三是传受双方具有平等的地位,是一种“平行传播”,具有天然的亲和力。总而言之,大众传播虽在传递信息方面优势明显,人际传播则因其直接性、互动性、亲近性等优势而形成了强大的劝服能力,尤其在沟通感情方面,效果尤甚,是被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说成是传播效果最好的传播方式。在三大传统媒介中,“比起广播电视,报刊还保留了某些人际传播的特点”。①其中,文学副刊更是充分利用了人际传播的心理沟通、情感互动、归属认同等特质吸引着受众,从特定角度诠释了“副刊留客”。
  
  副刊对人际传播特质的运用
  
  传播主体:明确、互动。传者个性鲜明:大众传播表达新闻机构所代表的阶级、党派、集团的意见,体现的是新闻机构的形象;人际传播表达的则是个人意见,“自我意识和自我表露是人际传播的基础”。②副刊文章大多以“我”为主要叙述人,这个“我”并不是文学世界中的虚构人物,而是与作者(传者)同构,叙述自我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个人经历、感悟或意见,以致“文如其人”,副刊有如传者自传。副刊传者个性鲜明,这个特点在个人专栏中尤为突出:不仅专栏文章传递的是专栏作家的个人听闻、经历与观点、见解,而且写作话题、风格与体裁也独树一帜;更妙的是,参照人际传播运用非语言符号系统的方式,个人专栏不仅有作者署名或以作家名字命名专栏,而且附有作者的签名、肖像插图、漫画像甚至简介或小传。个人专栏的影响力之所以比其他栏目略胜一筹,传者个性鲜明当是不二法门。
  受众细化明确:文学副刊没有现实的交流语境,面对的是数量不定的“隐性读者”,但它能够确立受众中心观,办“分众化”副刊,使目标受众细化、明确化,从而具有了人际传播的方向感。如《广州日报》文学副刊分为《珠江·大家》、《珠江·博客》、《珠江·身边》、《每日闲情》、《每日连载》等专版,每个版面均只刊登某一方面的内容或某一类风格的作品,主题明确,顺应了不同读者群的要求。而且,副刊文章中偶尔会出现“你”,“你”即是假想的受众;即使文章中不出现“你”,但“当受述者缺席时,读者会自动将自己置于听众地位,直接聆听感受对方细微的思绪脉络和情感波动,这是第一人称叙事赋予的特权”。③副刊读者的代入感依然是很强的。
  传受身份互换:当前副刊不是文人或准文人的“自留地”,它打通了受众向传者转变的通道,主动将话语权交给占人口多数的平民,有意识地为平民使用和接近媒介创造条件,受众从被“代言”的后台走到了前台的“自主言说”,使农民、打工者、下岗工人、公务员和普通市民成为副刊平台上的传者,完成了身份互换。特别是“城市笔记”、“百姓纪事”之类的副刊栏目,堪称每一位读者都是作者。
  传受双向互动:传统的纸质副刊开辟了读者来信、读者调查、读者评论、征文等传统的编读互动栏目,甚至还留下了作者的E-mail,以便读者联系。许多副刊还有了电子版,利用博客、BBS、QQ聊天、电子邮件等形式实行网络与版面的互动,提供相关的调查数据,及时了解到读者对作者或文章的评价、态度,建立了通畅的信息反馈平台,促使传受双向互动。如《解放日报》《朝花》的电子版在每篇文章后都有一个写评语的方框及“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问项选择,收集读者的反馈意见;《文汇报》电子版还设有“美文聆听”一键,按下去就可听到语音,感觉就像是一个人跟你打电话倾诉故事与心曲。
  传播内容:真实生活。传播理论中,关于传播效果研究的情感—认知一致论认为,受众对与自我认知世界不一致的信息不感兴趣,而倾向于接受与自我认知一致的信息。从某种程度来说,人际传播的亲切性、互动性即来自于双方有共同关注的话题,而根据美国主持人丹拉瑟的“后院篱笆”原则,老百姓下了班在自己的后院篱笆上跟邻居聊天的那些茶余饭后的话题,如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才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所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成了立刊宗旨,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生存状态成了内容重心。不是作家撰写生活,而是生活撰写作家,副刊从文艺殿堂走进了市井庭院,成为大众读者可读可写的随笔“手录”文字。不管日报、晚报还是都市报,其副刊不再有小说、散文、诗歌专页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随笔、市井故事、浮世绘等版面,由阳春白雪过渡到了受众参与度和关注度更高的职场打拼、家长里短、男女情感、社会百态等平民气息十分浓厚的内容。
  对生活的“零距离”描摹使副刊内容可亲可信,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真知、真理成了副刊的立身之本,以“文字DV”的形式如实记录作者自己或身边人的亲身经历与感触,这样的文章才容易上副刊版面。比如人称,“叙作合一”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是叙述真实性的标志;比如体裁,常见的纪实散文不说,杂文类的文章也注重就事论事,往往以新闻事实作为直接出现在文内的由头或论据,作为真实性的保证。此外,因副刊的“个人化写作”特点,这种真实性还带来了副刊内容上的私密性,个人经历、个人情感甚至个人隐私占据了大部分的副刊版面,体现出了鲜明的人际传播私密性特质。
  传播方式:本色表达。视角平等化:传播学家马丁·布伯用一个特别具体而亲切的称呼“我—你”来谈论人际传播的基本特征。副刊中的“我”比比皆是,有时一闪而过,有时统领全文、纵贯全篇,副刊中的“你”有时“在场”,有时是“缺席的在场”,形成了“我—你”面对面交流的虚拟对话框架,传播视角平等化,有利于传受双方的平等交流与沟通,使副刊完成了由“严师”到“益友”的角色转变。传播视角的平等化使副刊视点扩大,层次丰富,观点多元,话题庞杂,叙事节奏随意,形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人际交流的常态——“散点式传播”,营造出“看报就像谈心”的氛围,与“我—你”面对面的交流唯一不同的只是中间隔了一张纸而已。
  语境具体化:副刊的交流语境是非现实的,但它尽可能地做到了虚拟语境具体化。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副刊的地域特色鲜明,不仅内容以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生活见长,而且做到了“方言进媒体”。方言是什么?一方水土养的一方人讲的一方话,往往是传受双方的母语乡音。这种共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为传受双方提供了一种具体语境,易使双方产生归属感、认同感。不仅如此,副刊专栏还通常以固定的栏目名称和周期刊登在报纸上,版面位置也相对固定,以特定时空构成了一种更为具体的传播语境,营造出一种亲切、自然、放松的虚拟“客厅”氛围,更具语境的现场感,从而赢得受众的阅读忠诚。“话题”类的副刊栏目则在一定时期内安排一个特定的讨论话题,也增添了语境的具体性。
  语言日常化:副刊语言追求人际传播语言的人性化、随意化,具有生活质感,忌用书面语,还原日常谈话状态,即轻松、自然、娓娓道来的“谈话风”,语调轻松、平实、幽默,大量使用短句、短语、口语化甚至俚语化、戏谑化的语言,声情并茂,栩栩如生。体裁以散文、随笔、小品、游记为主,篇幅短的三五百字,甚至只有几十个字,长也不过一两千字。简洁、朴实、晓畅,是副刊的文风要求,因此矫饰性的语言相对较少,很少有大段的铺陈,叙述事件往往直入主题。
  传播策略:攻心为上。情感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人际传播中,主观和情感通常是无法消除的因素,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变成了有力武器。如前所述,副刊文章大都采用第一人称的叙写方式,与新闻报道中中介性、客观性、权威性的第三人称叙事不同,这种方式是一个人了解自己心灵状态的“优先通道”。将“我”置身于文本当中叙事抒情言理,不仅使传播内容具有真实感,而且有亲切而强烈的主体抒发性,便于从心理视角出发直接表现情感评价,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等一切外部行为都浸入到内心世界细细揣摩,领略每一思想每一情绪的起伏波动。副刊文章重亲情、爱情、友情、乡情的抒写,喜欢在往事回忆中流连忘返,均旨在与受众建立个人关系,让其产生共鸣,达成一种情感上的人际交流效果。副刊之情贵在一个“真”字,它虽然多写平凡人的喜怒哀乐、点点滴滴却感人肺腑,靠的就是把真实无伪的情感适当还原到作品里,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新鲜而生动。
  故事化:“故事具有天生的吸引力”,容易获得目标受众的注意和共鸣甚至感动,所以很多副刊喜用故事而拒用议论性或抒情性散文,原因即在于此。副刊故事很少宏大叙事,多为一些男婚女嫁、求学求职、柴米油盐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故事,撷取的是生活中一些小小的片断、插曲,情节也不是很完整,切入点很小,含意却很丰富。但个别副刊强调故事要有出人意料的结尾,编造了一些大苦大悲、一惊一乍的市井故事,影响了受众的口味,所以副刊“拒绝《故事会》似的传奇故事”,以真取胜,以实动人,才是上策。
  
  人际传播特质对副刊的影响
  
  人际传播使以传者为中心的教化、灌输语态向以受众为中心的交流、对话语态转变,即从传者本位逐渐向受众本位转变。尊重受众的需要、接受方式和能力,这有利于调动受众欣赏副刊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使副刊成为普通受众都可以参与的一道世俗文学景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但从问题来看,随着副刊对人际传播特质的引入越来越深入,已经产生了高雅的纯文学副刊消退、大众化的文学副刊大行其道的现象。这种大众型副刊语言通俗、浅显易懂,没有阅读障碍,迅速获得了读者的认可,但如果像有些副刊所宣称的“只要写得好看,没有人生思考或没有反映现实也算是好文章”,传统副刊的深度模式就会被“大众化”的平面模式所取代,这样虽能实现副刊作为非主流媒体阵地的娱乐消遣功能,但同时也卸载了思想理性、审美价值和终极关怀等精神内涵,消解了文学的批判锋芒和反思功能,易于认同现状和流俗,迎合大众口味,陷入浅薄和庸俗,美文的清新优雅、杂文的犀利活泼、文化散文的大气深沉、学术随笔的缜密深刻等传统副刊的优点将逐渐丧失,副刊将成为快餐文化的代名词。
  更真实、更直接、更接近于生活的人际传播特质使文学副刊保持了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的特色,维护了副刊的生命之源,但它也使副刊不再成为自足的文学世界,审美中心转向了交流中心,失去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崇高感与诗性超越意识,使副刊热衷于展示生活的原生态,编造具有煽情效果的苦情、艳情故事,炫耀个人的苦乐恩仇、患得患失等小情小调甚至个人隐私,割断了与社会、时代、历史的联系,削弱了副刊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功能,也没有了值得反复玩味的文学美感。
  一言以蔽之,文学副刊引入人际传播特质是应时之需,也是发展之路,然而,问题也不可小觑。在今后的实践中,副刊既要发挥人际传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积极意义,也要消解其可能使副刊异变为庸俗化的消极因素,使副刊轻松但不轻薄、通俗但不庸俗、深情但不煽情。(注: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文化使命与报纸副刊角色重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湘财教指[2007]38号〈07C141〉)
  
  注释:
  ①刘宏:《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谁改变了谁?》,《青年记者》,2006(7)。
  ②茅丽娜:《从传统人际传播角度观瞻CMC人际传播》,《国际新闻界》,2000(3)。
  ③邵锦娣、周苹:《第一人称叙事与可靠性问题》,《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作者单位:长沙学院)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如今国际上最常使用的语言就是英语,其中听力是学好英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为此在中职的英语教学中要做好听力教学。然而,在中职英语听力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使教学质量无法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古人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瑰宝。唐诗、宋词、汉文章,无不散发着中华文明的芬芳。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改要求理解不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刻意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过于浮华,却不重视实际教学目标,造成课堂效率不高。教师应该结合教
主要论述在当前中职英语教学中如何采用教学技巧,改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的目标,实现使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来提高中职院校英语
色彩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幼儿正处于成长阶段,其对于色彩的感知十分敏感。因此,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一些幼儿园开始将目光投入到幼儿园内部色彩的应用上,通过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实践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要达到大纲
英语教学离不开“语境”教学,教师要在语境中培养学生对词汇的运用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十分有效。培养学生对英语的“语感”以及灵活的运用语言的能力。首先描述我国
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高校开始重视日语等外语的教学内容。日语教学对我国的学生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未来的国家外交和经济进步也
情感教育是指具体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凭借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性情感的一种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由语文课的本质
民间舞作为一门专业学科,从诞生之日起,人们对其教学法的研究与探索从未停止过,言传身教、目力所及的教学方法仍是目前民间舞课堂上普遍采用的教学法。从心理学的角度寻找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