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来源 :国际护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ou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该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详细记录研究对象基本资料、临床指标及术后房颤发生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影响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的相关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60例冠心病患者中,术后发生房颤8例,占比13.3%;未发生谵妄的患者52例,占比8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冠心病类型、术前心力衰竭、术前心源性休克、高血压疾病、术前心功能状况、β-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心率及P波离散度是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房颤的相关因素(P<0.05);将术后房颤发生情况作为因变量,将相关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冠心病类型、心源性休克及β-受体阻滞剂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

结论

本研究选取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中,房颤的发生概率为13.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冠心病类型、心源性休克及β-受体阻滞剂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护理人员应尽早识别诱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并尽早采取相应护理对策,以预防或降低术后房颤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珠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现状,并进行原因分析。方法2018年10月17日运用静疗小组自行设计《静脉治疗横断面调查表》对珠海市人民医院当天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共708例进行现场调研,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结合横断面调查结果分析静脉输液安全的影响因素。结果我院钢针的使用率仍占有一定比例,护士对静脉输液知识的有一定掌握,静脉治疗规范的实际执行情况不佳,应用PDA进行患者
目的比较经皮腔内室间隔无水酒精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branch anhydrous alcohol ablation, PTSAAA)和经皮腔内室间隔支微粒球栓塞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branch microsphere embolization, PTSBME)在治疗有症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
目的调查我国EICU/ICU危重患者镇静镇痛实施状况,为镇静镇痛规范化实施提供改进依据。方法2018年6月26日在全国116家综合性医院EICU/ICU内纳入年龄大于18周岁的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信息,评估镇静镇痛指征,筛选"需要镇静/镇痛治疗组",进一步收集该组患者实际镇静镇痛信息,最后比较镇静/镇痛合理性及达标情况。结果⑴最终共116家医院1 195例患者纳入研究并分析,116家医院包括三甲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