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灵感能够催生教学智慧,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重视灵感的捕捉、提炼、升华和生成,就能产生适宜的教学策略和令人激动的教育智慧。那么怎样认识灵感和发挥灵感的价值呢?
一、前提铺垫
从灵感的特点和与语文教学活动的规律来看,语文教学灵感是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积极思考,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灵感并不是随叫随到的。柴可夫斯基所说:“毫无疑问,甚至是最伟大的音乐天才,有时也会被缺乏灵感所苦的。它是一个客人,不是一请就到的。在这当中就必须工作,一个诚实的艺术家决不能交叉着手坐在那里,说他还没有兴致。如果等待你兴致到来,而不是跑上去迎接它,那就很容易流于懒惰和无所用心。必须抓得紧,有信心,那么灵感一定会来的。”由此观之,语文教学灵感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师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质的飞跃,是师生思维活动处于最积极、最高涨、最富有创造性时刻的高峰体验,是我们语文教师长期思考、不断实践、积极探索的产物。所以,我们必须有较为充足的实践尝试和一定程度的理论积累,才能在必然之中产生偶然,获得真正的教学灵感。
二、捕捉机缘
教学灵感产生存在着一定的机缘,这种机缘需要我们带着善思的头脑去引爆智慧的火花。从语文学科来说,我们可以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
1.课堂活动。课堂活动是最能产生教学灵感的机缘。教学预设是在课前,而课堂则是动态的,如果师生活动充分,那么教学灵感就会频频涌现,或者印证教学预设,或者催生教学生成。抓住语文课堂,及时捕捉课堂火花,点燃、引爆、固化、升华,我们就会从中探知语文阅读和写作的策略。
2.作业批改。批改作业,其实一是和学生对话,看看学生知识掌握了没有,出现什么问题,遇到什么障碍。二是和教学目标对话,审视一下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合理,难易是否恰当,三是和教师自己对话,反观教师本身出现哪些指导不到位的地方。本着这种认识,我们就可以在检查作业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思考,也就有可能激发教学灵感的产生。
当然,缘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几乎时时处处都是教学灵感的诞生机缘和场地,只要善于抓住,我们就可以拥有意外的惊喜。
三、捕捉方式
灵感最初是混沌的、易逝的,我们要善于固化,为进一步的研究积累宝贵的第一首资料。所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记录下来,固定、还原灵感产生的情景、内容及初步的思考。记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文字记录,视频记录,图表式记录等。
四、升华策略
教学灵感如果不能进一步升华,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当固定灵感之后,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升华灵感,使之发展成一种模式,一种观点,一个思想。怎样升华呢?
1.寻根究底。灵感往往只是一闪念,一个个例,一种现象,我们可以分析其典型性、合理性,从而把握其存在的价值,决不能被表现迷蒙了认知的双眼。比如苏教版九下第15课茹志鹃的《百合花》一课的教授,我完全放开手让学生发现、提出、探究和解决问题,这其实暗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这种学习方法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而学生在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全班,展开课堂探究活动,就是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即组织、引导。但是这种方法是不是每一课都适用呢?这样的教学起初花费的时间很长,但现行的课时安排不能满足要求,又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提高效率呢?如此一番,所有的思考都一一展开,理论探究的深度就增加了。
2.纵横分析。灵感只是个案,是个点,我们可以把它放在历史沿革中去考量,理出灵感在整个体系发展中的地位,看看它是陈旧的,还是新生的,是不是具有前瞻性;还可以把它放在当今语文理论体系中去审视,看看能不能找到理论依据,思考其生命力。
3.形成文字。经过了一番深入思考,我们一定会形成较为成熟的观点认识,这时候,我们最好用文字记述下来,更好地指导实践。经过几篇课文的教学,我撰写了一篇论文《语文问题教学法》,固化了对灵感的升华,对于今后的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陶伯华,朱亚燕.灵感学引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韦淑红)
一、前提铺垫
从灵感的特点和与语文教学活动的规律来看,语文教学灵感是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积极思考,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灵感并不是随叫随到的。柴可夫斯基所说:“毫无疑问,甚至是最伟大的音乐天才,有时也会被缺乏灵感所苦的。它是一个客人,不是一请就到的。在这当中就必须工作,一个诚实的艺术家决不能交叉着手坐在那里,说他还没有兴致。如果等待你兴致到来,而不是跑上去迎接它,那就很容易流于懒惰和无所用心。必须抓得紧,有信心,那么灵感一定会来的。”由此观之,语文教学灵感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师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质的飞跃,是师生思维活动处于最积极、最高涨、最富有创造性时刻的高峰体验,是我们语文教师长期思考、不断实践、积极探索的产物。所以,我们必须有较为充足的实践尝试和一定程度的理论积累,才能在必然之中产生偶然,获得真正的教学灵感。
二、捕捉机缘
教学灵感产生存在着一定的机缘,这种机缘需要我们带着善思的头脑去引爆智慧的火花。从语文学科来说,我们可以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
1.课堂活动。课堂活动是最能产生教学灵感的机缘。教学预设是在课前,而课堂则是动态的,如果师生活动充分,那么教学灵感就会频频涌现,或者印证教学预设,或者催生教学生成。抓住语文课堂,及时捕捉课堂火花,点燃、引爆、固化、升华,我们就会从中探知语文阅读和写作的策略。
2.作业批改。批改作业,其实一是和学生对话,看看学生知识掌握了没有,出现什么问题,遇到什么障碍。二是和教学目标对话,审视一下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合理,难易是否恰当,三是和教师自己对话,反观教师本身出现哪些指导不到位的地方。本着这种认识,我们就可以在检查作业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思考,也就有可能激发教学灵感的产生。
当然,缘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几乎时时处处都是教学灵感的诞生机缘和场地,只要善于抓住,我们就可以拥有意外的惊喜。
三、捕捉方式
灵感最初是混沌的、易逝的,我们要善于固化,为进一步的研究积累宝贵的第一首资料。所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记录下来,固定、还原灵感产生的情景、内容及初步的思考。记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文字记录,视频记录,图表式记录等。
四、升华策略
教学灵感如果不能进一步升华,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当固定灵感之后,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升华灵感,使之发展成一种模式,一种观点,一个思想。怎样升华呢?
1.寻根究底。灵感往往只是一闪念,一个个例,一种现象,我们可以分析其典型性、合理性,从而把握其存在的价值,决不能被表现迷蒙了认知的双眼。比如苏教版九下第15课茹志鹃的《百合花》一课的教授,我完全放开手让学生发现、提出、探究和解决问题,这其实暗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这种学习方法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而学生在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全班,展开课堂探究活动,就是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即组织、引导。但是这种方法是不是每一课都适用呢?这样的教学起初花费的时间很长,但现行的课时安排不能满足要求,又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提高效率呢?如此一番,所有的思考都一一展开,理论探究的深度就增加了。
2.纵横分析。灵感只是个案,是个点,我们可以把它放在历史沿革中去考量,理出灵感在整个体系发展中的地位,看看它是陈旧的,还是新生的,是不是具有前瞻性;还可以把它放在当今语文理论体系中去审视,看看能不能找到理论依据,思考其生命力。
3.形成文字。经过了一番深入思考,我们一定会形成较为成熟的观点认识,这时候,我们最好用文字记述下来,更好地指导实践。经过几篇课文的教学,我撰写了一篇论文《语文问题教学法》,固化了对灵感的升华,对于今后的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陶伯华,朱亚燕.灵感学引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韦淑红)